亨凱

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在4月3日下午6時,通過電視臺宣布了兩天前全國45個議席(人民院37席、民族院6席、省邦議會2席)補缺選舉的最終結果。昂山素季領銜的“全國民主聯盟”囊括了其中的43席,另兩席分別由“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和“撣族民主黨”獲得。昂山素季及民盟成為本次補選的最大贏家。
今天昂山素季及民盟壓倒性的勝利,就如2010年吳登盛所領導的鞏發黨大獲全勝,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一方面,由于民盟抵制了2010年大選,導致現政府合法性不足,緬甸政府衷心希望民盟能夠加入“體制”,冀以此說服西方撤銷對緬制裁;另一方面,此前一個多月昂山素季全國巡回演講時的人山人海,也早已說明她和民盟在緬甸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在遭受20多年的打壓后,昂山素季和民盟似乎終于在緬甸政壇迎來春天。
但是,緬甸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吹的不是春風,相反4月正是緬甸最為酷熱難耐的熱季。緬甸的政治氣候同樣如此,雖然民盟贏得了本次補選的43個席位,但對于未經選舉產生的25%的軍人代表議員和在剩余席位中占有近80%席位的鞏發黨來說,民盟只是一個弱勢群體。
而由于本次補選中民盟表現出的“強勢”,民盟和鞏發黨之外其他15個參選黨派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雖然昂山素季被稱為“人民”的領袖,但更多還是代表著“緬族人”,難以獲得少數民族黨派和地方民族武裝組織的認同。緬甸華人也在擔心其“西方背景”會否影響自己未來的生活。對昂山素季和民盟來說,補選的勝利只是意味著新一輪更加艱難的挑戰開始了。
人民:需理智引導
經緬方同意,來自東盟及歐盟、中國、美國等對話伙伴國的169名外國觀察員以及各國的記者觀摩了補選投票過程。4月1日下午,由于大多數選區的選票已經大致清點出來了,昂山素季和民盟已注定勝利,于是大批支持民盟的人們,在各地民盟分部前聚集,或齊聲高呼“母親贏了”!或齊聲歡唱為昂山素季量身寫作的歌曲《母親回來了》。慶祝自己支持的人當選本也無可厚非,然而一部分人或在網上或在大街上以各種方式嘲笑、奚落敗選的鞏發黨,顯得有點“得意忘形”。
可喜的是,昂山素季并未被眼前的勝利所蒙蔽,立即在當晚通過媒體發出公告,呼吁人群克制言行,維護尊嚴。昂山素季在部分支持者群體不理智的行為中,看到了民主未來的危機。
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獲釋后首次演講時就說過,自己對政府并不記恨,并且今后將努力實現民族和解。2011年8月19日,她與總統吳登盛進行了首次會面后,不久就稱“在民主的道路上人民與軍隊之間沒有任何不能攜手合作的理由”。她確實也在付諸實際的行動。不過,雙方的矛盾沒那么容易一朝冰釋。補選前兩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昂山素季批評說,民盟候選人在競選巡講過程中受到襲擊,一名女保安受傷。而另一方面,鞏發黨位于曼德勒市的支部負責人也在選后對記者說,支部連續兩日(4月1日至2日)受到石頭和礦泉水瓶的襲擊。
昂山素季的競選巡回演講上,成千上萬的人高呼“母親,我們愛你”!以無比的熱情歡迎心中的民主領袖。昂山素季常說,“民主不能依靠一個人去爭取,需要大家的參與和努力”,而如何帶領這群富有“激情”的支持者,成熟、理智地為爭取國家民主而努力,將是她今后最重大的一項責任。
國會:以寡敵眾
3月15日,昂山素季的競選演講在電視臺播出。在演講中,昂山素季開宗明義地介紹了其未來的3個主要目標:實現法治、民族和解和修改憲法。
緬甸2008年完成了歷時10載的制憲工作,憲法在全民公決中以高票通過。然而,民盟在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不支持該憲法,因為憲法規定,三軍最高統帥為國防總司令,國防部、邊務部部長等國防要職由總司令任命,三軍總司令在國家政局出現動蕩時可接管政權,國會中有25%未經選舉、由總司令任命的軍人代表議員,這些都不符合民主標準。競選期間民盟提出修憲之舉,無異于向緬甸軍方和與之關系最親密的鞏發黨“宣戰”。
作為回應,緬甸國防總司令敏昂蘭上將在3月27日舉行的62周年建軍節閱兵式上說,軍人根據憲法在國會參政,是軍人實現國家民族任務的歷史傳統;捍衛憲法也是軍人的主要任務之一。敏昂蘭的講話,表明了軍人在修憲問題上絕不讓步的立場。那么,作為在國會中僅擁有“微不足道”席位的弱勢群體,民盟若想與軍人議員和鞏發黨抗爭,只能與其他少數黨派合作。
但民盟能否獲得其他黨派的支持呢?在昂山素季獲釋后一年多時間里,來自美、英、加拿大、日本等許多國家的外交使節在訪緬時都會見了她,因此民盟在國際上是有“市場”的。然而,昂山素季除了國家領導人外,從未與國內其他黨派領導人會晤,可說是毫無來往,彼此互視為競爭對手。民盟照目前的人氣發展下去,對其他黨派的威脅將越來越大,多黨議會制甚至很可能會發展為兩黨議會制。因此,弱勢黨派們是會聯合民盟以求生存,還是聯合軍隊和鞏發黨鉗制民盟,可謂見仁見智。
一個黨派的全面勝利,并不一定就代表著實現民主。如何團結其他黨派,協調好各方利益,共謀發展,是民盟不可回避的議題。
彬龍精神:現實還是理想?
自去年開始,緬甸政府軍就與克欽、克倫、撣族等多個地方民族武裝發生戰爭。昂山素季在其競選演講中提到,民盟將分3個步驟實現民族和解:一、實現全面停火;二、舉行政治會談;三、根據彬龍精神實現各民族平等、民族地區自治,依照憲法自行決定民族未來。
據官方說法,緬甸共有135個民族,緬族占全國總人口的60%。由于歷史原因,在緬甸獨立前,各地民族就建立起了武裝組織。1947年,緬甸獨立英雄、昂山素季之父昂山將軍與克欽、撣族領袖們達成著名的彬龍協議:各民族為實現全面獨立將與緬族合作,加入緬甸聯邦;如少數民族受到緬族的不公平待遇,10年后可選擇脫離聯邦。然而,獨立不久,昂山將軍遇刺身亡,后來的政府也一直未落實彬龍協議,導致各地民族武裝對緬政府失去信任。1990年代,由于時任總理欽鈕中將的努力,緬政府與17個少數民族武裝達成停火協議。然而,自去年開始,國內戰爭被再次點燃,直至今日。
昂山素季雖然提出以彬龍精神來實現民族和解,但是緬甸民族和解之路依然撲朔迷離。4月1日的補選,由于克欽獨立軍和緬政府軍尚未達成停火協議,克欽邦的3個人民院議席選舉只能無限期延后。撣邦第三選區(臘戌、當陽、滾龍、邁耶、木邦)民族院議席選舉也由于撣邦軍的反對,當陽市下屬10個村落的11個投票站只好遷至更遠地方設立——這也是撣邦第三選區投票結果無法在第一時間揭曉的原因。而作為孟民族政黨的“孟邦地區民主黨”,在孟邦首府毛淡棉市人民院議席選舉中依然敗給了民盟,這不由得使少數民族們擔心“大緬族主義”的威脅。
此外,不在緬甸官方認可的135個民族之列的印度族群、穆斯林和華人,也在擔心昂山素季當選會否影響自己的生活。早前,昂山素季在臘戌市巡回演講時提到,“大家說我是個親西方的人,所以獲選后緬甸華人的利益將受到影響。我想告訴大家,緬中兩國有史以來就是鄰國,歷史上雙方很少出現問題。我希望建立一種雙方都互相了解的關系。對我來說,我國國民的利益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我也不會鼓勵去做影響他人利益的事”。我們無須懷疑她這番言論的誠意。不過,如何在各個民族、集團之間建立互信、增進了解,創造出共贏的局面,卻遠非一個彬龍精神就能解決的。
過去20年里,昂山素季絕大部分時間失去人身自由,卻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傳奇,而今,當她獲得自由,真的步入政治前臺時,能否將緬甸帶入一個新天地?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