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奎



激烈的經濟競爭者,政策反對者和軍事對手。
這是美國主流媒體對目前中美關系的形容。2012年情人節前后,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5天,從東部華盛頓到西部洛杉磯,橫跨整個美國大陸,但最讓人難忘的卻是艾奧瓦州小鎮馬斯卡廷。美國人說對于想要加強持久中美友誼的中國官員來說,馬斯卡廷小鎮是個理想方便的場所。
27年前,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渴望向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知識和技術的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率農業代表團訪問馬斯卡廷時,艾奧瓦州州長是布蘭斯塔德。今天,習近平以國家副主席身份重返馬斯卡廷,接待他的艾奧瓦州州長還是布蘭斯塔德。這真可以說得上是機緣巧合。
習近平重返馬斯卡廷被美國媒體形容為“玉米地外交”。
“Who is Xi?”
習近平訪美,美國媒體紛紛替公眾在報端上問:“Who is Xi?”
10年前,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訪美,美國媒體也問:“Who is Hu?”那是胡錦濤第一次訪美,被解讀為中國下一任領導人的“握手旅”,主要是博感情分,而非推進實質性議題。今次習近平訪美,被解讀為延續慣例,實質性的話題倒在其次。邁阿密大學的政治科學教授德雷爾(June Teufel Dreyer)告訴人們,沒有故事發生本身就是一個好故事。
很顯然,習近平知道美國人心中的疑問。因此出訪前接受《華盛頓郵報》書面采訪時,習近平就主動透露了一些個人信息,比如“我愛運動,游泳是我的最愛。鍛煉身體可以保持身體健康,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精彩紛呈并擁有全球號召力,在中國也很受歡迎。當我有空的時候,我會通過電視觀看NBA賽事”。NBA是全美最受歡迎的也是最草根的一項運動,習近平如此一說,也就拉近了一個東方大國領導人與美國平民的距離。
習近平訪問艾奧瓦州和馬斯卡廷小鎮的親民表現,則更形象地向美國人“說明自己”了。《華盛頓郵報》認為,習近平在這次國際舞臺上展現了他溫和親切的一面。
根據履歷可以知道,習近平有過7年的上山下鄉經歷,他曾在農村與基層人民打成一片。習近平在一次訪談中回憶,“我那屋子逐漸成了那個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時間大概是1970年。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絡繹不絕地進來。進來后,我就給他們擺書場,講古今中外。他們愿意聽城里人侃大山,講他們不懂的事……”多年后,這一幕在美國重演了,習近平微笑自然地分享經歷,還時不時用一用手勢。
習近平當年在居民德沃切克夫婦家住了兩個晚上,他對德沃切克夫婦說:“我記得住在你們兒子的臥室,我記得你們還有個可愛的女兒。她問我有沒有看過美國電影,我說我看過梅爾·斯特里普演的《獵鹿人》、《教父》等以后,她感到非常詫異,覺得怎么我們會看過這么多美國電影。”習近平還分享說,當年臨走時德沃切克夫人還做了爆米花作為禮物,美國人聽后,滿堂大笑。2.3萬人口的馬斯卡廷鎮中白人占87%,亞裔0.8%,很多人記得習近平大約30年前那次具有異國情調的訪問。
這一次,德沃切克夫人送給習近平一本暢銷書,名叫《躺椅上的奧巴馬》,“幫助他理解當今美國總統”。德沃切克夫人對記者說:“沒有人會想到多年前招待的這位中國人竟會以國家副主席的身份再見面。”德沃切克夫人稱,習近平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人。2月15日那天,蘭迪夫人則對走進屋子的習近平說:“我喜歡你的笑容。”習近平展現出的親和開放、從容自信的形象在美國被廣為贊許。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在CNN點評習近平訪美,用“自信,講話簡潔,平易近人,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來形容習近平。
新華社把艾奧瓦州的茶敘與1979年鄧小平訪問得克薩斯州一事相提并論,稱習近平在艾奧瓦州的茶敘已經成為見證中美友誼的重要時刻。當年,鄧小平在觀看得克薩斯州馬術競技表演期間戴上了一頂牛仔帽,驚艷美國人。在馬斯卡廷,習近平還試駕大型農械。美國人還發現習近平挺幽默的,比如與洛杉磯一所高中生交流,在談到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時,習近平引用一部美國電影《碟中諜》的句子,說這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教室里爆發出陣陣笑聲。美國副總統拜登說,他由此在習近平身上看到有新風格的中國領導人形象。
訪美最后一夜,習近平還在洛杉磯觀看了一場湖人隊與太陽隊的NBA比賽,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現身NBA賽場,被認為是“善于溝通”的表現。《洛杉磯時報》的報道援引洛杉磯市長維拉戈薩的話說,習近平是個“科比迷”,報道認為這樣的行程安排,顯示出習近平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
微笑的習近平帶給美國人的是一個“微笑中國”。“習近平向外界展示了自己親善的形象,經常咧嘴笑著,偶爾還有些小幽默。”《時代》周刊寫道。
“玉米地外交”
不過,習近平二訪艾奧瓦州,并非純粹敘舊。美國媒體用一個“玉米地外交”很形象地概括了習近平訪問艾奧瓦州給它所帶來的貿易機會。艾奧瓦州是美國最大的玉米生產州。美國媒體斬釘截鐵地說,中國需要的就是玉米,在這里有著世界最重要雙邊關系中的農業貿易及爭端有待解決。
作為美國重要的農業大州,艾奧瓦富有“世界糧食首都”和“美國腹地”的美稱。該州于1983年和中國河北省締結為“姐妹省”。艾奧瓦農業部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于2000年至2010年從該州購買的農產品翻了13倍。就在習近平訪問艾奧瓦州期間,中國貿易代表團于2月15日與美國糧食公司簽訂大額購買協議。根據該協議,中國將從美國購買總價值約43.1億美元的862萬噸大豆。這個貿易代表團由中國中糧集團和中國儲備糧總公司等組成。供貨方為美國糧食業巨頭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Bunge Ltd和CHS Inc。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消費國。換言之,和多數其他經濟部門不一樣的是,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貿易維持著大額逆差。當然,國內時不時也有質疑的聲音。
不過這一次中國代表團并不滿足于簽訂一個協議。中國代表團還在艾奧瓦州首府得梅因(Des Moines)參加了第一屆美中農業論壇,中國公司將通過這次論壇積極尋找進一步投資美國農業科技和可持續農業的機會。其實比起中國人抱怨美國對中國大量進口農產品的怨聲,美國人對于中美巨額貿易失衡的怨聲更大,亦叫得更響。因此,習近平17日出席中美經貿論壇時回應稱,有一種觀點認為,中美雙邊經貿活動,美國是輸家,中國是贏家,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中國和美國都是贏家,中美合作是一種雙贏格局。
習近平在演講中指出,預計到201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32萬億元人民幣,國內市場規模將居世界前列,進口規模累計有望達到8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這給世界各國帶來巨大商機。他希望美國把握機遇,擴大具有競爭優勢的民用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習近平引述資料說,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的嚴格管制導致很多有優勢的美國公司喪失了在中國的潛在市場機會。如果美國2011年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能夠保持2001年的比重,美國對華出口額可增加近500億美元。
不過,去年中美貿易逆差額高達2900多億美元。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中美有太多事情要做,比起嘴皮上的爭論,更重要的是行動。美國有一些言論,比如中國不公的競爭手段,低估的人民幣價格以及封閉的經濟體系的發展抑制了美國經濟發展。在密歇根和俄亥俄州,這種反華言論頗有市場,因為這些州曾是加工制造業業中心,而今就業崗位大幅縮水。針對這些聲音,習近平在訪美過程中反復強調中美關系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和關聯性。
《時代》周刊給美國人提供這樣的客觀報道:制造業就業崗位在美國中心地帶的消失遠早于中國在這方面的崛起。日本和臺灣地區在20世紀60、70年代成為加工制造業中心,墨西哥在80年代崛起,而中國只是在近10年間成為加工制造業中心。而在這10年間,科技與自動化是造成勞動力需求銳減的首要的原因。美國對低價產品的需求,資本主義減少成本、增加利潤的本質更加速了這一趨勢,而并非中國的崛起。《時代》周刊評論說,美國人聽了太多關于中國廉價勞動力對美國工業的破壞,卻沒有注意到中國消費者是如何為美國農業注入活力,沒有注意到日益富裕的中國中產階層為美國產品提供的巨大市場,從耐克鞋、IBM到通用汽車、KFC,這些產品的消費增長率遠高于美國本土。
2月15日在美國友好團體的午宴上,習近平在談到中美關系需要實際行動時又引用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話說:“衡量朋友真正的標準是行動,而不是言語。”就在習近平訪美期間,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俞建華率領中國貿易投資合作促進團于2月12日至17日訪問美國,貿促團由6個分團組成,成員包括300多家企業的500多名企業家,貿促團在美國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共11個城市同時開展經貿活動。雖然習近平這次出訪政治意義遠大于經濟意義,但中國代表團顯然希望不虛此行。據悉,習近平在中美經貿論壇發表演講后,中美多個大型企業如微軟和英特爾簽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光華為一家未來3年就要從美國3家公司購買總額60億美元零部件。
縱觀習近平橫跨美國東西的訪問,其實3站都不離經貿議題。
除了在艾奧瓦州簽單,在華盛頓中國代表團也有所收獲。2月14日,習近平在華盛頓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后,中美雙方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中美經濟關系的聯合情況說明》。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指出,在中國政府關心的美國對華民用高技術產品出口方面,美國這次的表態有所進步。有分析說,這是奧巴馬政府努力在經濟需要和安全需要之間尋找平衡點的表現。奧巴馬政府已經制定了未來5年出口翻番的目標,美國可能放松其對華出口限制的領域為環保、清潔能源、高性能計算機等領域,而航空航天、新材料、通訊等領域可能性極小。
訪問洛杉磯時,習近平參觀洛杉磯港,也大有寓意。中國是洛杉磯港口重要的業務伙伴,該港口2011年貿易總額的58%來自和中國有關的業務,價值約合1200億美元。習近平視察了洛杉磯港在新能源技術方面的應用。而習近平訪問的港口,“無論是開吊車的工人,還是堆滿中國貨的港口,都在向美國人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中美貿易繁榮可以為美國人帶來利益和寶貴的工作機會”。
加州州長布朗還宣布,將在中國北京和上海各設立一個貿易投資辦公室。這是加州時隔9年之后在中國重開貿易投資辦公室。
開啟新10年
加州是習近平訪美的受益者之一。加州的船運、旅游及娛樂產業都意味著“機會”。2月17日,中國代表團就與好萊塢夢工廠宣布一項與娛樂產業有關的協議,夢工廠計劃在上海與兩家中國企業共同創建一個工作室。洛杉磯市政府還宣布協助一家公司在洛杉磯發展。此外美方還宣布簡化中國公民赴美簽證的利好消息。
不過,習近平訪美的意義絕不止于這些利好消息。2012年是中美關系史上一個新起點,40年前中美老一輩領導人以戰略家的氣魄和智慧結束了兩國對立和隔絕的時代,40年前正是在這個月份雙方發表了對于兩國關系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上海公報》。但是今日美國,社會輿論心態微妙,伴隨著美國的國內危機,中國因素日益成為美國國內政治經濟社會辯論的一個主題,這是前所未有的。美國看到中國崛起有一種焦慮、擔憂,擔心中國超過它,最起碼在某些領域對它進行挑戰。“沒有什么比讓美中關系融洽更重要的事情。”美國外交與安全政策專家奧漢隆評價說。
2012年美國大選年,中國也是執政黨換屆年。中國輿論認為,習近平訪美是帶著構建中美新關系的愿望出發的,習近平訪美有兩個基調,一是廣泛接觸,增進認識;一是承前啟后,著眼未來。有媒體稱習近平此次訪美乃“塑造未來之旅”。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宋國友則提出“以中國周期來塑造中美關系”的觀點。宋國友分析說,以往更多的是美國的政治周期,而非中國的政治周期影響著中美關系,中國政治周期變動對于中美關系的影響,則沒有得到對等的重視,甚至被不應有地忽略了。
2012年下半年,中共18大將開啟未來10年中國新政治周期。宋國友認為,此次中國政治周期的變化也將會開啟未來10年的中美關系新周期,而這一階段同時也將是中國能否戰略崛起的關鍵階段。“在很大程度上,能否把中國政治周期變動作為一個最大變量引入中美關系,將是判斷中國是否真正崛起的重要試金石。”習近平本次訪美,雖然沿襲2002年4月胡錦濤訪美的慣例,但是時代背景已發生變化。因此,中國要努力讓美方感知和意識到中國政治周期的變化對中美關系的重要性,讓美國逐步改變以往的對華行事風格,并以此確認中國是否不斷崛起。事實上,宋國友寄希望于中國掌握中美新關系的主動權。
從習近平訪美的互動細節,我們已看出美國人的復雜心態。比如在2月14日的國務院午宴上,副總統拜登列舉了一串美方的怨念:人權問題,知識產權侵犯,人民幣價值,公平的貿易問題,以及敘利亞問題上的分歧。但隨后習近平訪美,拜登卻給美國人充當“解說員”,通過他的恰到好處的評論把習近平介紹給美國公眾。比如人們從拜登那里得知,習近平“非常坦誠”,還跟他探討了中國社會快速老齡化問題。一位前白宮亞洲問題顧問形象地說,無論在這周發生什么事情,中美關系中有不少傷害感情的事情,隔了一會兒,這些領導人就必須重新坐在一起說,“我愛你,親愛的。即使我不愛你,至少讓我還能和你共事。”
白宮顯然知道習近平此次訪美有開啟未來之意,除了隆重接待,包括五角大樓的19響禮炮,奏中美國歌,檢閱儀仗隊,這是美國國防部首次以如此隆重的禮儀迎接外國國家副主席級別的領導人。觀察家們注意到,美國希望借此機會澄清其戰略意圖。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執行所長吳莼思分析說,美國希望通過習副主席的此次訪問再一次向中國說明,美國在亞太的行動不是要“遏制”中國或“包圍”中國,而是其總體利益向亞太地區傾斜的必然結果。
在美國大選年,習近平訪美,美國在總體上仍然希望與中國增加戰略互信,在具體問題上爭取中國的合作,避免兩國出現戰略沖撞或意外事件。對中國代表團而言,這是喜鵲之音。正如拜登自己所言:“他跟我一樣,都想理解對方的立場,這樣的努力已經非常好了。”而習近平直接面對的是世界上最為復雜和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也將自己的政治素養和外交風范展現給了美國公眾。在華盛頓,習近平得到一份不同尋常的禮物─一本相冊,其中收錄了習近平的父親1980年出訪美國時的照片。當年習仲勛對美國展開為期17天的訪問。
很顯然,美國人歡迎一個“知美派”中國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