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昭根

在超級大國軍事打擊能力無遠弗屆的21世紀,網絡戰爭并非什么新奇的說法,但要真正把它變成現實阻遏力,還需要跨過重重法律障礙。根據美國國會2011年12月12日討論的新國防授權法,國會授權國防部在總統指控下,可為了保護美國、盟國及其利益而在網絡空間展開軍事攻擊,但五角大樓“易守為攻”的行動須遵守武裝沖突法和戰爭權力決議案等。
美國重彈網絡戰爭老調,借口之一是所謂“中國日益頻繁的網絡攻擊”。美國國防部甚至假設,有朝一日解放軍在封鎖臺灣時,會對美國主動發起網絡戰。雖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連續在12月13日、12月21日表態說,國外一些人熱衷于捏造所謂網絡間諜的謠言,其說法完全是無中生有、毫無根據,中國政府嚴格禁止并依法打擊“黑客”攻擊行為,反對任何形式的網絡戰和網絡空間軍備競賽,但還是有人擔心中美網絡沖突會否真在2012年“攤牌”。
其實,熱炒中國網絡攻擊的媒體,應該先了解美國網絡戰的能力與實力。在21世紀掌握、控制網絡權,難道真與19世紀掌握制海權、20世紀掌握制空權一樣具有決定性意義么?
網絡戰緣起與美實戰準備
1988年11月2日晚,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23歲研究生莫里斯入侵五角大樓C4I系統,散布蠕蟲病毒,導致約6000臺軍用計算機無法正常運行。這次惡性事件給美軍敲響了警鐘——只要有一臺計算機敵意攻擊互聯網,就有可能制造比殺傷性武器還嚴重的傷害。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向伊拉克派出特工,將伊從法國購買的防空系統使用的打印機芯片換上了含有計算機病毒的芯片。在美國對伊實施戰略空襲前,美特工用遙控手段激活了這些芯片中的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揮中心主計算機系統程序錯亂,伊防空C3I系統失靈。這次行動也讓美軍嘗到了將信息技術用于網絡戰的甜頭,網絡攻防開始被提升到戰略高度。
從1990年代起,美軍大量招募網絡人才。1995年,美軍16名“第一代網絡戰士”從美國國防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畢業。兩年后,第一批國家級“網絡戰士”參加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組織的秘密演習。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方面使用多種計算機病毒,組織黑客實施網絡攻擊,使北約軍隊一些網站被垃圾信息阻塞,一度癱瘓。而美軍則通過截取的通信鏈路把制造的假雷達圖像插入南聯盟防空網絡系統中,致使南防空系統陷于癱瘓。美軍的網絡戰規模和效果都有增無減,時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哈默稱之為全球“第一次網絡戰爭”。
在此前后,美國及時將網絡作戰的經驗“理論化”、“再實踐化”。從1998年10月的《聯合信息行動條令》到當年建立的“全球網絡作戰聯合特遣隊”,從2001年7月的“網絡中心戰”概念到次年誕生的“網絡中心戰”新型作戰模式,一直到美軍戰略司令部組建了美軍歷史上,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支“黑客”部隊——“網絡戰聯合功能構成司令部”(JFCCNW)。
2005年,美軍重組戰略司令部,賦予這個在冷戰中以策劃和統籌全球核打擊為主的最高指揮機關以統領全軍網絡戰的重任。但改組后的戰略司令部仍帶有濃厚的“防守反擊”思維,進取心有限。兩年后,美空軍也宣布成立“網絡空間司令部”,暗中發展“致命的進攻作戰能力”。奧巴馬政府執政后,支持空軍將“網絡空間”拓展到電磁頻譜空間,希望未來能“用電腦代替炸彈”、“用網絡代替槍炮”,對敵人發動“更快速、更少流血的遠程襲擊”。
基于上述“統一思想”的成果,奧巴馬在2009年5月發表題為《保護美國網絡基礎設施》的講話,隨后時任國防部長蓋茨宣布建立統合性的“網絡戰司令部”。該司令部于2010年5月21日正式啟動,統合了陸軍、海軍、空軍24聯隊、海軍陸戰隊4個軍種的相應網絡戰機構,隸屬于美軍戰略司令部,首任司令由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兼任。這表明美國將網絡戰作為一個全球性、戰略性的作戰方式來看待,而不是基于某軍種的特殊需要而配置。
美網絡戰實力有多強
若干年前,美國軍事記者詹姆斯·亞當斯曾在其撰寫的《下一場戰爭》一書中假設道:借助事先植入的木馬程序,美國政府遠程關閉了德黑蘭的民用電力網絡,癱瘓了中國的三峽水庫控制系統,擾亂了沙特阿拉伯的程控電話交換網絡,進而得以兵不血刃地脅迫這些可能擁有龐大常規武器裝備的“強國”服從美國的要求,阻止了沖突的發生。而最新的網絡戰實例則是,伊朗有約3萬個互聯網終端和布什爾核電站員工個人電腦2010年9月遭受震網(Stuxnet)蠕蟲病毒攻擊,伊朗指認美國和以色列發動網絡攻擊。
美國網絡戰實力到底如何?根據對美軍網絡戰項目跟蹤多年的防務專家喬爾·哈丁的評估,美軍涉及網絡戰的軍人已經增至5萬~7萬人,其中網絡戰專家3000~5000人;加上原有的電子戰人員1.5萬人,總數已接近9萬人—這意味著美軍網絡戰部隊人數已經相當于7個101空降師。但美軍并不滿足于此,網絡戰部隊還在不斷擴充。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奇爾頓對媒體透露:美軍計劃增加一支“網絡特種部隊”,還要招募2000~4000人。這支精英化部隊不但要承擔網絡防御的任務,還將對別國的網絡和電子系統進行秘密攻擊,以獲取美國所需的各種情報信息。
在網絡戰武器裝備的研發方面,美國仍然是各國軍隊的“領頭羊”。其中,在軟殺傷網絡戰武器方面,美軍已研制出2000多種計算機病毒武器,如“蠕蟲”程序、“特洛伊木馬”程序、“邏輯炸彈”、“陷阱門”等。通過病毒、木馬程序、邏輯炸彈等進行情報搜集和網絡阻塞攻擊,五角大樓可以全面癱瘓敵方電子信息系統,迫使敵信息系統關閉,大規模偷竊敵方信息數據,甚至侵入敵軍的作戰指揮系統,篡改控制信號,調動對方軍隊。還有,通過媒體網絡,編造謊言、制造恐慌和分裂,亦可使對手陷于真假難辨的消息和令人絕望的紛亂氣氛中,大大喪失抵抗意志。
而在硬殺傷網絡戰武器方面,美國已研制成或正在發展電磁脈沖彈、次聲波武器、激光反衛星武器、動能攔截彈和高功率微波武器,可對別國網絡的物理載體進行攻擊。美軍還可運用空襲和地面部隊滲透破壞等傳統方式,攻擊敵信息系統,奪取“制信息權”,或通過實體打擊尋找網絡接入的突破口,給“黑客”部隊創造侵襲條件,然后再借助網絡武器,針對目前廣泛應用的各種控制系統發動攻擊,損壞乃至癱瘓交通控制系統、民航空中管制系統、電力控制樞紐等信息基礎設施,從而達到“小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還應該看到,由于計算機芯片、操作系統、網絡協議、路由、域名解析等,是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絕大多數網絡運行的基礎,而它們大都打上了“美國制造”的標簽,美軍通過指令啟動可能存在的芯片內置程序,不管是自毀還是“反水”,都易如反掌。另外,美國控制了全球13臺域名根服務器中的10臺,只要停止解析服務,對方的網絡就會立即陷入癱瘓或停頓。更何況,美軍強大的電子戰能力足以干擾關鍵的無線和衛星通信,造成網絡斷路。
因此,雖然美國不斷渲染各種針對美國計算機網絡的攻擊事件,但實際上美國無論是網絡運行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還是其鍛煉出來的人才隊伍水平,培養出來的網絡安全意識水平等,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美國自身的網絡戰能力更是無人能及!美國渲染網絡威脅除了是防患于未然,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確保其在網絡技術、控制、戰爭中的全面優勢。
美國想嚇唬誰?
經過20余年的摸索,美國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武器裝備上都做好了打一場大規模網絡戰的準備,但是在政治、法律和輿論層面,美國人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所以,眼下美國鷹派鼓噪的網絡“轉守為攻”,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變為現實,還要看其防范對象本身的作為。
美國的防范對象首先是中國和俄羅斯。2011年底,美媒密集“炮轟中國”。12月12日,美聯社稱“中國12個黑客組織偷走大多數美國機密”;《華爾街日報》次日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目前已經越來越有信心“識破中國網絡行動的關鍵操作者”;彭博社12月14日稱,過去10年中至少有760家美國公司、大學、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政府機構遭到來自“同一批中國黑客間諜”的攻擊;《華爾街日報》12月21日稱,中國黑客2010年攻破了美國商會的計算機防御系統,獲得了該商會運營和300萬成員的信息;《福布斯》雜志網站12月23日表示,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讓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每年都大受損失,盡管美國目前一直對此采取“防御措施”,但中國網絡攻擊已經大到了美國政府無法忽略的程度,并且中國還沒有顯示想退縮的意圖。文章斷言:奧巴馬先生幾乎肯定會在2012年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中國有關部門對于上述指責的回應,顯然是籠統而原則性的。這并不能打消美方的顧慮。然而即便中方能夠一一澄清具體事件中的己方作為,撇清官方責任,想要美方徹底放下戒備、疑懼,也是“不可能的任務”。這是因為,美國要試驗它的網絡戰武器,必然要尋找假想敵;美國要為自身的網絡安保不力開脫,必然要列舉一些在其看來莫測高深的黑客來源;美國要在核威懾之外合理合法地建立新的戰略威懾系統,必然要在國內制造某種程度的恐慌氣氛。
作為美國戰略競爭者的中國,無奈地被鎖定為網絡戰的假想敵之一,但這并不是說,美方從戰略意圖到戰略舉措的鏈條就是牢不可破的。如果看2011年美國關于網絡戰的鼓噪,會發現其中有個試探、強化的過程。2月,新版《美國國家軍事戰略》突出強調發展“攻防兼備”的整體網絡戰能力。5月,白宮發布的《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稱,美國將網絡自由和網絡安全掛鉤,如果網絡攻擊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將不惜動用軍事力量。形象點說,“如果你關掉我們的電網,我們也許會向你的煙囪里扔枚導彈”。7月,《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強調主動防御,首次把“跨境先發制人”引入網絡作戰。可直到12月份,美國國會正式討論授權總統一系列“戰爭特權”的2012年度《國防授權法》,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輿論才開始有意識地抵制這種行政擴權傾向。按照慣例,美國總統將在1月9日左右簽署本年度《國防授權法》,即便現在想游說共和黨人控制的美國眾議院修改該法案的關鍵條款,也為時已晚。
中國固然沒能在法律層面阻止美國的“網絡戰”沖動,但在“硬”的一手,也絕不示弱。據《環球時報》轉引香港《南華早報》報道,解放軍已經建成第一個網絡戰基地,官方稱之為信息保障基地,這一新的部隊直接由總參謀部領導。《解放軍報》報道說,中央軍委已經下令該基地成為軍隊戰略的一個關鍵力量。這種“硬碰硬”的策略,或許是美國如今越出網絡空間“對等報復”的界限,宣示“不惜動用軍事力量”反擊網絡攻擊的政策背景因素之一,因為美軍憑其獨步天下的軍事實力,將硬摧毀與軟攻擊相結合,才更有把握打贏網絡戰爭。
全球首個提出“網絡戰”概念的美國,一方面加緊網絡戰爭布局和投入,一方面通過媒體煽風點火、樹立假想敵,冀圖從法律上將網絡戰爭合法化。美國已在準備實戰化、多方位一體化的網絡戰爭,中國要做的不是“相互確保摧毀”式的網絡空間軍備競賽,而是進一步約束國內有組織的黑客行為,不給美國發動網絡戰以任何借口。行得正,誰也嚇唬不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