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沫
我記得一次經歷。我、艾琳,還有另外兩個朋友去吃自助餐,可選擇的東西太多,不知吃什么好。很多人沖著好的拿,比如基圍蝦、生魚片,因為這些是限量供應,我雖然不愛吃生魚片,但不拿好像不甘心。艾琳不緊不慢地拿咖啡、小菜和沙拉,都是不值錢的東西。我笑她:“這樣吃,只夠吃回十分之一。”艾琳笑了:“我到哪里都只拿喜歡的,別的再多都不要。”
有一次,我讀蔣勛《生活十講》的一段話:“有的人,對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贊嘆,但他回過頭來還是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會覺得賺的錢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別人低賤,也不會一窩蜂地模仿別人、復制別人的經驗。在巴黎從來不會同時出現四千多家蛋撻店,這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可是,你會在城市的某一個小角落,聞到一股很特別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調出來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還是會在那里喝咖啡,看著店主人慢慢變老……每一個角落里都有一個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靜靜的,不想去驚擾別人似的。”
這段話真的讓我太認同了。很多情境下,我們都是“不夠不夠”,好了要更好,多了要更多,永不滿足。
比如,對工作不滿足,每天怨氣沖天,艾琳卻能發現隱形福利。
當年畢業時,別的同學好高騖遠,很虛榮,選擇單位要好聽又要有錢。可這么好的單位憑什么要你?艾琳只選自己最需要的。你很難想象她選擇一個單位的原因,居然是因為外圍環境。她選擇去那所很不起眼的中專教書,因為靠近一個天然湖泊公園。
她經常提起一個名稱“隱形福利”。
步行去湖邊,五分鐘,好像單位的后花園。每天中午兩個多小時,她幾乎都泡在那里。有一條林蔭大道直通公園側門,走進去,有一片茂密的香樟樹林,靜下來,香樟清潔的氣味四處流淌。那條湖邊的路,她給它命名“黃金小道”,因為總是陽光溫暖,歲月靜好。
因為這塊地方,她享受了許多。而單位很多人寧可中午待在辦公室里上網,也不愿多走一步。很多人還在抱怨壓力待遇、人際紛擾,這一切她當然也會有,或者更多,但她可以慢慢屏蔽掉,不去抱怨。日本人喜歡說“一期一會”,真的是這樣,每一個當下都是唯一。
她聽到好友抱怨時,總提醒:你發現了身邊的隱形福利嗎?它或者是單位附近一個漂亮的街心公園,或者是離你上班三步之遙的一家咖啡館,或者只是可以躺著曬太陽看書的小轉角……它是免費的。只是它們常常空無一人,因為你們覺得不夠,你們忙著找別的東西去了。
艾琳只住一套房,現在過好就行,想那么多干嗎?操那么多心,不如活個自在。艾琳的“夠了”絕不是裝出來的,她是真的這樣想。就拿小孩教育這件典型事來說吧,多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不夠,你可以更好,再努力點。家長急切地去要求著,愛變形了,有多少畸形靈魂從此產生?大家都累。艾琳對孩子常說的一句話是:“你這樣挺好的。盡力就可。”她孩子學習也沒見差。孩子能這樣健康良好,就夠了。
你說你在好些事上糾結,那不是別的原因,也許是你永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