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房芳
上學之前,我就認識了一些字,開始喜歡一切有字的紙張。在此之前是聽外婆講民間故事,她的故事很多,大都是懲惡揚善的內容,最后是美好的結局。我們聽了一遍又一遍,還總纏著她講。那些故事,我們都會背了,如果外婆應付我們少了一節,定會被指出來補充回去的。
真正的閱讀大概是從二年級開始的。但那時候的書是很少的,我常見到的是母親訂閱的雜志和黨報,記得最清楚的是《紅旗》和《參考消息》,還有《呂梁英雄傳》那樣的大部頭。
比別的孩子幸運的是,我的舅舅常出國,給我和表弟帶來過不少玩具、童話書,我們常常看那些故事忘了吃飯和睡覺。有一本很厚的精裝本童話,又大又厚,我們當時捧著都很困難,卻仍很癡迷。這本書也許對我以后的童話創作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每次回憶起童年,我的故事里少不了書,與童話有關的書。
閱讀帶給我的最大好處是,我在一開始寫作文時就沒覺得難,不像有的同學那樣沒話說。有次擴寫成語故事囫圇吞棗,老師竟然覺得我寫的太長了。老師常說我的想象太出乎意料了,母親也為我這方面的優秀表現而自豪,她曾驕傲地指著一匹在路上拉車的馬對別人說:“閨女看到這些,回去就能寫篇好作文出來。”是的,對于我,寫作文沒什么難的。所以,我的作文本,每學期要用三本的,其他同學甚至有一本都沒用到一半的。
四年級的時候,我寫的第一次做飯和電影觀后感,被拿到全校去做范文。那時候小學和初中一起的,接著就有中學生來借我的作文本閱讀。我得到的表揚越來越多,信心也成倍地增長。但由于沒有投稿意識,一直沒給報刊投過稿,這是回憶起來的最大遺憾。
然而給我極大刺激的是,后來班里來了位新同學,沒多久,每到課間,她身邊就圍滿了人,原來她會編故事!這真是太神奇了,我也跟著聽了起來,漸漸發現她編的都和古裝戲里的差不多,并沒有太多的新意,那為什么吸引人呢?我觀察了一下,她講的時候,聲情并茂,配合著手勢,到了關鍵時刻總要賣個關子。
我開始覺得編故事并不難,就打算寫個長的,大概就是那些公子小姐丫鬟的,自認為是很傳奇的,情節卻摻雜著類似外婆講的故事與電影的細節。我鄭重地拿出一個新的田字格本子,為了節約,我在每個小格子里寫字,這樣一個田字格里能寫四個字,一個本子就夠我寫不少字呢。可惜這個事情做得虎頭蛇尾了,記得當時還沒寫幾頁,就不知道為什么不寫了,是編得不讓自己滿意,還是因為功課緊了呢,那時候,五年級就是畢業班了的。
盡管如此,這事還是定格在我的記憶中了。多年以后的今天,當我在一次講座后,看到一個五年級女孩拿出她用田字格本子寫的童話,并聽說她打算寫到無限長時,我恍惚又看到那個童年的自己,眼睛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