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萍
提到白求恩,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說起貝熙業,大家就知之甚少了。貝熙業是一位在抗日戰爭期間無私地援助中國人民的白求恩式的醫生。貝熙業民國初年來華,在中國生活了40多年,曾任法國駐中國使館醫官、法國醫院大夫。1920年中法大學成立,任該校董事、教授兼校醫。1954年離開北京回法國。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正義的抗日斗爭贏得了貝熙業的肯定和無私幫助。1937年,貝熙業代表外國駐京醫官向中國紅十字會致函,表示愿意為紅十字會服務,支援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當時晉察冀地區藥品奇缺,而貝熙業在西山的住所貝家花園與平西抗日根據地相接,因此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委托貝大夫從北平城往平西根據地運送藥品。他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不僅為中國的抗日運送戰地急需的藥品,還掩護愛國青年學生、共產黨干部、國際友人奔赴革命根據地,為抗戰勇士和平民百姓分文不取的醫治傷病。
北京電視臺新聞中心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特別精心策劃了90集大型主題系列報道《紅色地圖》,其中一集就講述了貝熙業的事跡。由于相關信息甚少,節目組來到北京市檔案館查閱相關檔案。其中一份民國二十年(1931年)私立中法大學校董會的檔案里清晰記載著,貝熙業是當時北京中法大學校董中位列第二的法方代表,中方人士有蔡元培、孔祥熙等人。還有溫泉中學為紀念貝熙業,用其捐資助學款修建的“貝大夫”橋的珍貴照片等檔案。配合紀念建黨90周年,北京市檔案館為媒體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檔案作為拍攝素材。
作者單位:北京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