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軍 安生
被譽為延慶縣“十大特色文化遺產”的延慶火勺,是風味特色小吃。和燒餅、驢肉火燒不同,延慶的火勺是用天然的火爐烘烤而成,里面有瓤,有一股椒鹽的香味兒。過去,有錢人在火勺中間夾肉吃,延慶人則發明了在火勺中間夾油餅的吃法。近年來,隨著民俗旅游日益興旺,當地很多農家院又開始按照古法制作火勺。
延慶火勺的制作叫做“打火勺”,一個“打”字簡潔、生動、內涵豐富。延慶火勺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據考證,在明永樂年間,山西移民到延慶,將當地的肉夾饃帶來,演變成后來的火勺。又據說:明代初期,蒙古人退回漠北,明朝政府開始設立居庸關千戶所,進行軍屯,到1567年,延慶當時駐軍總數應在四萬人。
這些官軍都是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以及江南的官兵,要定期到北京接受皇帝的檢閱,之后部分就被抽調到京師北方戍邊,駐守延慶的官兵也應是這樣抽調出來的。
這必然帶來各地的飲食習慣。作為干糧,各地的火勺成為首選,因延慶氣溫較低不好全發酵,不全發酵的面烤出的火勺,冷的時候食用,對于不能按時吃飯的戍邊士兵來說,胃是不好受的。
“延慶火勺”能適應延慶地區的環境和氣候,更為大眾接受和喜愛,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延慶火勺瓤嫩皮脆,好吃便宜,易和其他食物搭配,形成一種新口味兒,而且既可作早點又可當正餐。剛出爐的火勺,只要沿邊兒輕輕一捏,就會裂開一道口兒,愛吃素淡的可以在里面夾上油條;愛吃葷的可以夾上各種熟肉,如果把那肉切得細細的,再加上大蔥香菜鮮辣椒,就成了肉夾饃,那就更有滋有味了;暴火熗個湯,加上佐料,把火勺切成細條燴,趁熱連湯帶水的吃到肚里很舒坦;延慶火勺還有一絕,因瓤包得嚴實,帶它做干糧不油包兒,且不易變質。
打延慶火勺有四手絕活:面要滋潤,瓤要鮮嫩,棰子要清脆著聽,爐火要不暴不溫。面粉和好發酵加堿,和面要肥、堿適量,十斤面加二斤面肥,一邊和面一邊加堿,直到那面和得不軟不硬,筋叨滋潤不沾手,呈現出淡杏黃色,用手一拍“啪啪”脆響有彈性才行。面和好揪成小劑,每劑再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用特制火勺槌搟成小餅碗狀,用另一部分面團“火勺瓤”沾上花椒油鹽包在其中,再搟成碟狀后,放在餅鐺上再烙八成熟,下面烙好翻過來再烙上面,然后再放爐邊烘烤。那講究點的火勺鋪,打火勺的白爐匠敲火燒棰子是拿手絕活。那棰子尺把長,硬木,中間若一個掐頭去尾的心里美蘿卜;兩端是比大拇指稍粗,頭尖尖的把兒。白爐匠每搟一個火勺都要用它在案子上敲一陣,棰子的聲音渾厚而沉實,棰把的聲音輕逸而脆生,比快板書的開場板還好聽,教人覺得那火勺的香味兒不是烤出來而是棰子敲出來似的。敲火勺棰是學做白爐匠第一課,不會敲火勺棰子的,火勺打得再好也沒人用。最后是火候得當,那爐火要既不暴又不溫,每爐放10多個火勺,烤10多分鐘即可熟。過火或不及就會焦糊或塌癟,就沒了它該有的味道。烤好的火勺里面充滿了熱氣,象個透香的圓荷包。做好的火勺飽滿如鼓,皮焦脆,瓤鮮香,味美價廉,人人愛吃。好火勺扔上房,滾落到地上準會摔成三瓣,兩瓣是脆巴巴的皮兒,一瓣是鮮靈靈的瓤兒。火勺正面中間有一個圓圓的圈兒,如淡黃色的月暈環繞著一團圓月,如果圈兒不明顯或變黑,就是火勺火候沒掌握好。
“延慶火勺”發面和爐火烤是傳統火勺制作必備的特點,這樣做出來的火勺香而脆,深受老鄉們的喜愛。延慶人偏愛“延慶火勺”的原因有:一、繼承了傳統制作工藝,原料采用自然發酵面,不摻食用添加劑;二、口味突出,香而脆;三、傳統火勺的鋪子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吃法,熱火勺出爐,尚可將其側剖夾入熟肉或油條食用,別有一番風味,或者一碗豆腐腦加一個火勺,幾個人圍坐在路邊的桌旁,邊吃邊看過往的行人和路邊的花草,能更多的體味和諧社會生活的快樂。延慶火勺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美味,它更賦予人們思考的時間和回歸自然的體驗,讓人們在京郊綠色生態天然氧吧的延慶又多了一份享受。
作者單位:延慶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