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溪 周 英 康旭亮 諶 侃 高 超 金 武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協作中心,北京 100190
阿莫西林是由英國比徹姆制藥公司于1968年開發研制的,基本化合物專利為GB978178 A,并于1972年上市。由于其具有很好的吸收性和療效,且治療后一般不易復發,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阿莫西林作為首選的β-內酰胺類口服抗生素,迄今在口服抗生素中仍占有重要位置[1]。隨后,于1981年,Beecham又開發研制了阿莫西林與克拉維酸組成的復合藥物,以奧格門汀為商品名上市[2],在各國臨床得到廣泛應用。除阿莫西林與克拉維酸組成的復合藥物以外,阿莫西林與奧美拉唑、雷尼替丁、羧甲半胱氨酸的聯用藥物也成為臨床常用的組合藥物,取得了良好的抗菌效果[3-4]。阿莫西林復方制劑已成為近年來阿莫西林相關藥物甚至抗生素類藥物生產研發的熱點,開發新的聯用藥物已成為當今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藥物化學等相關學科中十分活躍的領域。本文通過對阿莫西林組合藥物的專利申請、授權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阿莫西林專利技術現狀,并在此基礎上,預測阿莫西林組合藥物的發展趨勢,從而對我國相關企業給出建議。
以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供的中國專利檢索系統為數據來源,對1995~2011年10月的阿莫西林組合藥物專利申請進行統計,以關鍵詞和分類號作為主要的檢索手段來獲取專利信息。關鍵詞為阿莫西林,分類號為涉及A61K(醫藥)以及C07D(化合物),對檢索結果進行逐一閱讀與手工篩選,最終得到結果如表1所示:組合用藥發明主題申請近年來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從1996~2000年的5件增加至2006~2010年的82件,預期2011~2015年期間申請數量將突破200件,繼續保持高位增長。由于2010~2011年的部分專利申請尚未公布,因此只有部分顯示在表1中。
從申請人類別來看,在國內申請公開的102件發明專利申請文獻中,職務發明67件,占65.7%,其中,企業60件,高校7件,高校雖然僅有7件申請,但授權率達到100%,而企業授權率僅有33.30%。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高校的新藥研發能力較強,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且注重專利申請質量。非職務發明35件,占34.3%,由于藥物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需要涉及多學科的團隊協作,因此個人發明由于資金和實力的限制,往往發明高度不夠,授權率較低。從授權率來看,國內申請102件,其中,64件已審,授權率為31.25%,而國外僅有9件申請,8件已審,授權率為62.50%。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國內的研究水平、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專利保護等方面的情況并不容樂觀,國內申請人的研發創新能力相對較低且專利申請文件撰寫能力仍有待提高。由表2可見,該領域在我國的專利申請量排名前8位的申請人情況,排名第1位的是濟南康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阿莫西林組合用藥的專利申請占到阿莫西林相關申請的49%,其次是關于劑型的申請占40%,制備方法占7%,制藥用途占2%,結構改良以及其他類別各占1%。在組合用藥發明主題中,與阿莫西林組合用藥的藥物主要分為5類,分別是增效劑、非抗菌作用藥物、其他抗菌劑、中藥以及生物材料,其中,前3種藥物比例較高,分別占到發明主題總數的35%、32%及23%,與中藥組合用藥的申請占6%。細分與阿莫西林組合的具體藥物,其中申請最多的是克拉維酸(鉀),占到組合用藥總數的23%,然后依次是(鹽酸)氨溴索、舒巴坦、氟氯西林(鈉)及甲硝唑。上述5種藥物組合占到組合用藥總數的56%。進一步分析藥物組成可發現,克拉維酸(鉀)和舒巴坦是增效劑、(鹽酸)氨溴索是非抗菌作用藥物、氟氯西林(鈉)和甲硝唑是其他抗菌劑,即與阿莫西林組合的藥物主要是增效劑、非抗菌作用藥物及其他抗菌劑,這也與之前的用藥分布統計結果相一致的。
表1 阿莫西林組合藥物申請、授權情況統計(件)
表2 申請量排名前8位的申請人
首先,國內制藥企業應積極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重視并切實提高檢索和撰寫申請文件水平,一方面學習并借鑒已授權專利的申請、研發策略,另一方面應避免與現有技術研究方向的交叉或重疊,積極探索新的研發方向,有效提高國內專利申請的授權率。
其次,通過組合藥物的聯用機制可以看出,阿莫西林與增效劑聯用主要是為了增加其抗菌力,提高抗菌效果。以內酰胺酶抑制劑為例,其可以抑制細菌體內的內酰胺酶,防止內酰胺結構的阿莫西林被酶解,從而提高其抗菌作用。阿莫西林與其他抗菌劑合用主要是為了擴大抗菌譜,不同抗菌劑的抗菌譜存在各種差異,對于抗菌譜互補的抗菌劑合用,往往可以達到廣譜抗菌的效果。上述兩種組合用藥的直接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抗菌效果,但一個是側重強度、而另一個則是側重廣度。在今后的研發方向上,可以考慮在強度和廣度上進行適當的組合,以期達到更好的抗菌效果。與上述兩種組合用藥的思路不同,阿莫西林與非抗菌藥物組合的目的往往是根據治療疾病的性質所決定的。很多疾病的發生及發展往往伴隨著多種不同的癥狀或病理特征,在部分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細菌感染往往會成為其誘因或發展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在制訂治療策略時,除了對癥下藥外,還要考慮不同藥物的協同治療,以期達到“治本”的效果。阿莫西林與非抗菌藥物組合即是基于此種思路,以胃潰瘍的治療為例,常規用藥是采用質子泵抑制劑進行治療,但是,在病程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幽門螺旋桿菌是胃潰瘍的病因,另一方面,潰瘍的發展也會導致局部的感染和炎癥,因此,采用阿莫西林與質子泵抑制劑進行組合用藥,相比單獨用藥往往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由此可見,阿莫西林與非抗菌藥物組合也會是今后組合用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此外,阿莫西林與中藥組合用藥則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思路,在抗菌領域,有很多中藥或其組方制劑均具備良好的抗菌效果,如果將中藥與阿莫西林組合,相比單獨給藥往往能夠獲得更好的抗菌效果 (克服細菌的耐藥性或增加作用位點)。如東北農業大學的申請號為200910159913.7的專利申請,現已授權,要求保護連翹提取物和阿莫西林按照4∶1的重量比例組成復方藥物,并證明了相比于單獨的抑菌活性,從體內外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將連翹提取物和阿莫西林配伍在一起使用時具有顯著的協同抑制豬鏈球菌的功效。近年來,“中西藥結合”也是藥物研發和生產的熱點,社會認可度較好,該方向的研發優勢是研發成本相對較低、專利生產力轉化較快;缺點是中藥作用機理不明確、療效判定標準及藥品標準不易確定,從研發到生產準入可能存在一定壁壘。因而,我國企業應盡可能的利用藥效作用明確和應用已較為成熟的中藥材或提取物,從藥物的作用機理出發,探尋與阿莫西林組合后能產生協同作用的中西藥組合物。
從上述分析可知,阿莫西林的藥物組合物是近年的研究熱點,我國制藥企業應加強對阿莫西林組合物的研究,尤其是新出現的阿莫西林與中藥聯合使用方面的研究。中藥在我國使用源遠流長,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具有確切療效的抗菌中藥材,目前,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研究,越來越多的中藥有效部位、有效成分不斷的提出,因此,將中藥提取物與阿莫西林聯合使用對我國制藥企業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國制藥企業應積極進行研究并進行專利布局,為將來新藥的銷售護航。
[1]張驍,束梅英,張韜.阿莫西林的市場現狀及前景[J].中國藥房,2002,13(9): 519-521.
[2]鄭根亮.奧格門汀的藥理及臨床應用[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3,13(4):160-161.
[3]李小青,黃文祥.β-內酰胺酶抑制劑研究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3):356-357.
[4]顏廷旭,王宇,楊玲.阿莫西林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