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選擇我院2009~2011年間門診和住院收治的69例圍絕經期陰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42~63歲,平均年齡55.7歲。陰道出血后最短就診時間18h,最長4個月。絕經期婦女38例,占55.1%,絕經年限2年~12年,平均4.9年。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月經量多、經期長28例,月經量不規則22例,血性白帶15例,月經量多、經期短9例, 接觸性出血5例。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詳細詢問病史,并對其進行常規的婦科檢查,包括:陰道分泌物涂片檢查、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分段診刮、宮腔拭子培養,根據病情需要進行宮頸活檢,全部標本經病理學檢查確診。
選擇SPSS16.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病理檢查發現本組病例陰道出血原因以良性病變為主,共43例,占62.3%,其中子宮功能失調22例(31.9%),子宮內膜炎14例(20.3%),陰道炎5例(7.2%),宮頸糜爛2例(2.9%)。惡性病變導致的出血26例,占37.7%,宮頸癌16例(23.2%),子宮內膜癌7例(10.1%),卵巢癌3例(4.3%)。
從表1中可以看出,高齡陰道出血患者發生惡性病變所占的比例較大,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惡性病變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惡性病變的發生與年齡之間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患者年齡與病理檢查結果的關系 [n(%)]
絕經年限越長發生惡性病變的可能性越大,惡性病變的發生與絕經年限之間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絕經年限與病理檢查結果的關系 [n(%)]
圍絕經期婦女最顯著的變化是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生育能力喪失,最終導致絕經、生殖道萎縮等一系列退行性病理改變,據文獻[2]報道:在圍絕經期大約有70%的患者表現為子宮不規則出血。引起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本研究發現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良性病變及惡性病變是導致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良性病變為主,占62.3%,這一研究結果與陳燕[3]的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認為,圍絕經期陰道出血以良性病變居首位,其中功能性子宮出血多見,原因是在圍絕經期卵巢功能的逐漸衰退而出現長期低雌激素作用,使子宮內膜不斷增生,呈增生期內膜,或由于排卵后黃體發育不良導致子宮內膜分泌反應不足,造成子宮不規則出血或月經周期紊亂。
本研究通過對患者年齡、絕經年限與病理檢查結果的關系發現,患者年齡越大,絕經年限越長,發生惡性病變的可能性就越大,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因此,應每年對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婦女進行婦科普查,對陰道出血患者做宮頸及陰道細胞學檢查,對于絕經后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年限長者應盡早進行分段性診刮[4],以盡早確診,提高治愈率。
圍絕經期良性病變包括子宮內膜、宮頸、陰道的病理變化,臨床上應密切觀察圍絕經期婦女的生理變化,并適當補充一定劑量的雌激素以維持生殖道的生理功能,預防感染[5]。圍絕經期惡性病變也常表現為不規則出血,據文獻[6]報道,惡性病變引起絕經后陰道出血病變部位大多數在子宮頸和子宮內膜。因此,臨床上應加強對惡性病變的篩查和診斷,并與良性病變鑒別診斷。
綜上所述,圍絕經期陰道出血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臨床應明確診斷,正確判斷良惡性腫瘤,同時定期對圍絕經期婦女進行體檢普查,避免漏診,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1]畢小玲.圍絕經期陰道異常流血的陰道超聲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34):56.
[2]王澤菊.圍絕經期陰道出血52例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09,2(23):83-84.
[3]陳燕.圍絕經期陰道出血86例病因探討[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5):567.
[4]毛錦芳.圍絕經期及絕經后陰道出血病因和病理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8):86-87.
[5]李時榮,翁立新,云芬,等.298例圍絕經期陰道出血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842-843.
[6]石艷清,王愛玲,王芬.圍絕經期陰道出血1190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17):3093-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