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娣
新生兒的黃疸一般是在新生兒早期常發的疾病,其發病基理也基于新生兒的特殊體質,具體是由于新生兒的血腦屏障尚未發育成熟,新生兒體內所含的血清膽紅素過多,從而導致皮膚和鞏膜黃染,體內膽紅素過多,則會引發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新生兒胎便中膽紅素的含量最高,新生兒排便如果不及時或者排便量少,腸道內的沒有結合的膽紅素,會通過腸道循環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增高體內的血清膽紅素[1]。如果膽紅素過高的現象不能及時被發現并治療,將可能導致膽紅素腦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要想減輕新生兒黃疸的程度,減少黃疸的病變,需要及時的促使新生兒排便[2]。我院自2009年7月~2010年12月期間,對我院出生的新生兒進行排便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將研究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09年7月~2010年12月期間在我院婦產科出生的正常新生兒中120例,孕期38~43周,體重2550~4800g,出生時Apgar評分9~10分。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產31例,剖宮產29例。對照組60例,男27例,女33例,平產29例,剖宮產31例。兩組新生兒在性別、分娩方式、體重、Apgar評分等方面的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兩組中的新生兒均采用母乳喂養的方式。對照組的兒童進行常規護理的方式。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開塞露促進排便。方法如下:用注射器抽取開塞露(2ml/kg),同時加入等量的生理鹽水,取少量的開塞露,潤滑8號導尿管消毒,將其輕輕插入肛門2.5~3cm,緩緩地將開塞露注入肛門,注射完畢后不要急于拔出,先暫時停留2min再拔出[3];除此之外,加入按摩以配合。新生兒出生后12h內,護士取適量的潤膚油,將其涂于新生兒腹部。沿著新生兒的肚臍用右手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指肚輪順時針方向按摩,時間大約5min左右。
觀察兩組新生兒首次排便時間,同時用黃疸測定儀測定新生兒出生72h后黃疸指數,所得值減去12即血清總膽紅素量。
診斷標準:新生兒血清中總膽紅素≥12.9mg/dl則診斷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
觀察組59例為胎便早排,35例首次大便變黃時間為早變黃,25例在正常變黃時間內變黃;對照組僅26例為胎便早排,23例為胎便正常變黃,有11例遲變黃[4]。觀察組的新生兒首次排便時間及排黃便時間比對照組明顯提前,有效降低了新生兒黃疸高峰期的經皮黃疸指數和血清膽紅素水平,預防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詳細排便時間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排便時間和性狀比較(均值±標準差)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1~6d經皮黃疸指數測定值比較,見表2,兩組的黃疸指數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

表2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1~6d黃疸指數測定值比較(mg/dl)
之所以選擇開塞露對新生兒進行灌腸,旨在刺激并促進腸管的蠕動,從而引起新生兒的排便反射,人為增加其大便的次數,同時可以起到稀釋和軟化新生兒大便的作用,還可以對新生兒肛門進行局部的潤滑[5],促進胎兒的胎便排出,從而及時排出了結合膽紅素,從而減少新生兒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對新生兒腹部進行按摩可以使其降結腸和直腸交感神經受到抑制,而使副交感神經興奮,增加降結腸和直腸蠕動,促使排出胎便,同時可以刺激消化功能,增加新生兒吸吮次數,促進胃腸激素分泌和胃腸道動力變化[6]。
對新生兒進行排便干預,要注意實施方式,在操作前需要與家長進行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和積極配合,灌腸動作要輕柔,遇阻力即停,避免損傷直腸黏膜,灌腸液灌入時密切觀察新生兒的面色、呼吸、嘔吐等,如有異常應當立刻停止灌入,灌腸后護理肛門周周皮膚,腹部按摩時注意給新生兒的保暖[7]。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進行早期排便干預,可以明顯減輕新生兒黃疸、降低高膽紅素血癥,并且安全,易操作,同時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組.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5-186.
[2]馬數艷,趙春,姜秀杰.介入治療梗阻性黃疸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1(2):113-114.
[3]祝秀鳳,姚云行,吳小紅,等.早期排便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2):23.
[4]玉順子.新生兒黃疸發病影響因素及其危害[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22):3399-3400.
[5]沈秀蘭,朱琴華.開塞露誘導排尿29例[J].護理學雜志,2004,19(21):78.
[6]段君,黃玲,曾丹.新生兒游泳對胎便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3):40-41.
[7]林貞斐,尹禮誠,盧慧琴,等.新生兒游泳對生長發育影響的探討[J].護理與康復,2005,4(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