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轉歡
幽門螺桿菌是胃部疾病的致病菌,是胃癌發病的危險因子,和消化道潰瘍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人群中平均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30%~50%,是胃部疾病的重要誘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短期治療效果好,但是容易復發[1]。所以,采用恰當的檢驗方法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早期診斷與治療監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病理組織切片嗜銀染色法(W-S銀染法)和快速尿素酶法(RUT法)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幽門螺桿菌臨床檢驗方法。嗜銀染色法(W-S銀染法)的操作較為繁瑣,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在胃鏡幽門螺桿菌檢驗中較少使用;快速尿素酶法(RUT法)具有快捷靈敏的特點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2]。為了探究有效地幽門螺桿菌臨床檢驗方法,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本文對我院行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查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0年11月~2011年2月360例行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查患者。其中,男186例,女174例;年齡為17~86歲,平均年齡為55.3歲。
取兩塊患者胃竇部的黏膜活檢標本,進行幽門螺桿菌檢驗。通常,胃竇部取黏膜活檢標本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查的準確率可高達96%,十分適合臨床應用[3]。將兩塊胃竇部黏膜活檢標本分別進嗜銀染色法(W-S銀染法)和快速尿素酶法(RUT法)檢驗。送檢嗜銀染色法的黏膜活檢組織應當按照規定進行常規的脫水、包埋、固定和硝酸銀染色,最后進行觀察分析;送檢快速尿素酶法的黏膜活檢組織由試劑盒進行檢測。
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對檢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結果進行配對卡方檢驗。因為兩種檢測方法結果的不一致例數小于40例,所以需要對卡方統計量進行連續性校正。
360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查的患者中,嗜銀染色法檢驗陽性者113例(31.4%),快速尿素酶法檢驗陽性者145例(40.3%),兩種方法檢驗均顯陽性者107例(29.7%);嗜銀染色法檢驗陽性、快速尿素酶法檢驗陰性6例(1.7%),嗜銀染色法檢驗陰性性、快速尿素酶法檢驗陽性38例(10.6%)。見表1。配對卡方檢驗表明嗜銀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法具有相關性,嗜銀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法的檢出率不同,沒有一致性。快速尿素酶法的特異度為85.9%,敏感度為93.6%,準確度為91.2%。

表1 嗜銀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法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結果比較(例)
目前,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最可靠方法是細菌培養,其特異性可以高達100%[4]。然而,細菌培養法的技術要求高、耗時長,雖然是實驗室診斷幽門螺桿菌的最優標準,但卻不利于在臨床診斷中推廣應用,臨床上很少采用此方法進行幽門螺桿菌檢驗[5]。與細菌培養法相比,嗜銀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法在臨床上的應用要普遍的多。嗜銀染色法是效果最好的組織切片染色法之一,其具有較高的檢出率,是侵入性取材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金標準。然而,嗜銀染色法的技術和操作要求均比快速尿素酶法要高,而且價格較為昂貴,檢驗費時,所以在臨床上的應用率沒有快速尿素酶法的應用率高。快速尿素酶法是更加適合胃鏡檢查的一種快速靈敏、經濟、簡便的幽門螺桿菌檢驗方法。快速尿素酶法具有反應速度快、試劑廉價等優點,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胃竇部取黏膜活檢標本中的細菌多于104個以上時,快速尿素酶法就能夠顯示陽性,因此靈敏性較高[6]。但是,快速尿素酶法也會受到細菌密度、環境溫度、藥物作用和反應時間的影響,在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時可能導致假陽性或是假陰性結果的出現。此外,發生螺旋菌等感染時,快速尿素酶法檢驗也會呈現陽性,使得假陽性檢驗結果發生的概率大大增加了。所以,不能片面地將快速尿素酶法和嗜銀染色法看成等效檢查。
快速尿素酶法在幽門螺桿菌的臨床檢驗上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然而,快速尿素酶法的檢出率相對偏低,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進行胃鏡常規的幽門螺桿菌檢查時應當盡量采用嗜銀染色法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尤其是對有用藥史的患者進行檢查時,更應當將嗜銀染色法作為幽門螺桿菌檢測的首要方法,從而有效地避免誤診漏診[7]。不應當單獨采用快速尿素酶法作為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方法。而是應當綜合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嗜銀染色法,從而提高幽門螺桿菌檢驗的特異性、符合率和敏感性。嗜銀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法聯合應用后,幽門螺桿菌臨床診斷的特異性、敏感性等均有所提高。采用聯合診斷方法能夠提高幽門螺桿菌的診斷準確性。
本研究主要為臨床胃鏡幽門螺桿菌臨床的檢驗提供方法選擇的參考,所討論的均是侵入性幽門螺桿菌檢驗法。如果臨床上進行非侵入性的幽門螺桿菌檢測可以選擇13C(14C)尿素呼氣試驗、血清學抗體檢測等[8]。此外,幽門螺桿菌培養方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幽門螺桿菌分析菌株能過用于抗生素敏感性試驗,可以進行潛在的毒力因子鑒定,能夠有效地指導治療,然而,此方法仍然未能在臨床中推廣開來,其原因主要是:幽門螺桿菌培養標本對轉送時間、運輸培養基的要求相對嚴格;培養介質相對復雜、昂貴;培養條件較為特殊。
綜上所述,幽門螺桿菌培養法是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可靠方法,然而受到相關條件的限制,在臨床檢驗中不能進行較好的推廣。嗜銀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法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幽門螺桿菌臨床檢驗方法。嗜銀染色法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夠在檢測出感染的同時,還能夠發現胃部其他病變。在采用快速尿素酶法進行檢測時應當考慮到假陽性與假陰性存在的可能,不應當把快速尿素酶法作為單獨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在臨床上,應當將嗜銀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法聯合應用,以提高幽門螺桿菌檢驗的敏感度、特異度以及準確度,進而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1]范東風.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系及干預性治療[J].當代醫學,2011,17(15):71.
[2]劉文忠,蕭樹東,王吉耀,等.幽門螺桿菌糞便抗原試驗的多中心研究[J].胃腸病學,2002,7(3):136-139.
[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第三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意見(2007年8月廬山)[J].胃腸病學,2008,13(10):42-46.
[4]胡伏蓮.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J].中國醫刊,2007,42(2):17-18.
[5]徐永正,姚勤,計為民,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幾種檢測方法之臨床比較[J].醫學文選,2001,20(2):143-146.
[6]張刀岱,肖樹東,胡伏蓮.幽門螺桿菌若干問題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2):117-118.
[7]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幽門螺桿菌若干問題的共識意見(2003中國)[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6):522-523.
[8]胡伏蓮.幽門螺桿菌感染診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