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中國古陶瓷研究是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傳統優勢方向之一。2008年2月,由國家文物局批準,在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設立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基地主任羅宏杰研究員。基地致力于整合研究資源,制定文化遺產檢測規范,解決硅酸鹽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領域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目前基地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在文化遺產的科學認知、文化遺產的損毀機理、文化遺產保護材料制備科學和應用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目前,基地共出版專著十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自1982年以來,由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主辦的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已成功召開了9屆,成為國際上該領域最高水平的成果交流平臺。
主要包括脆弱性硅酸鹽質文物的科學認知及其損毀機理研究、文物保護材料制備科學和應用技術、測試標準的制定與推廣、標本庫及科學數據庫的建設、文物物理化學基礎及科技發展史的研究、古代名瓷的復仿制及古為今用等。
古陶瓷物理化學基礎研究 開展了新石器時期陶器、印紋硬陶及商周時期原始瓷的研究,探討了制作工藝的發展變化與中國文明早期形成與發展的關系;重點研究了汝窯、南宋官窯、越窯、龍泉窯、建窯、鞏義窯、德化窯、邢窯、定窯、景德鎮窯等窯口古代著名青釉瓷、黑釉瓷、白釉瓷、青花瓷的物理化學形成機理和工藝發展過程。

古陶瓷顯微結構研究 通過對多個窯口出土鈣釉的顯微結構研究,發現了伴隨著釉料熔融以及鈣長石晶體的熔析平衡過程,晶叢縫隙或晶體周緣的玻璃熔體中同時發生著液-液分相和混溶之間的動態平衡過程。析晶-分相伴生結構是中國古代高溫鈣釉中最重要的一個共性結構特征。

發現了福建建窯兔毫釉的顯微結構有兩種形成機理:①釉層中液相分離→氧化鐵在釉表面定向析晶,并在釉層中析晶;②釉層中鈣長石析晶→晶間液相分離→氧化鐵在釉面及釉層中析晶

古陶瓷數據庫的建立與測試用標準樣品研制 為使珍貴的古陶瓷標本資源得到長期有效的使用,建立了古陶瓷標本庫,并建立了集樣品外觀、器型、物理性能與化學組成數據存儲于一體的綜合數據庫。
依據我國各類典型古陶瓷的元素組成特點,制備了用于古陶瓷胎、釉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無損測試的標準物質。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李偉東教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