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
美國心理專家威廉32歲前極能算計:他知道華盛頓哪家襪子店的襪子最便宜,哪怕只比其他店便宜幾分錢;他知道方圓幾十公里內,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給顧客一張餐巾紙;至于哪輛公共汽車比哪輛公共汽車車票便宜5分錢,何時去電影院票價最低等,他都心中有數。
正是因為威廉太會算計,落得一身疾病。在30歲之前,他經常到醫院看病。他雖然知道哪家醫院醫生的醫術最高、哪家醫院的藥費最便宜,卻沒有健康,病魔纏身,無一天舒服日子,更談不上有什么幸福了。
威廉到32歲那年,終于醒悟并開始關于“能算計者”的研究。他跟蹤了數百人,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得出驚人的結果:太能算計的人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這些人感到痛苦的時間和程度比不善于算計的人要多很多倍。
太會算計的人,心率一般都較快,睡眠不好,常有失眠現象;消化系統遭到破壞,氣血不調,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太會算計的人常常把自己擺在世界的對立面,樹敵過多。他們過高過多的欲望像山一樣沉重地壓在心頭,沒有一點快樂。
“能算計”的對立面是“糊涂”,人們常說:“大事聰明,小事糊涂。”對于大事、原則性的問題,應該頭腦清醒,弄得清清楚楚。對那些無原則的不中聽的話、看不慣的事,裝作沒聽見、沒看見,甚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這種“小事糊涂”的處世態度,其實也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
要認識到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都非常重要,都必須認真對待,非達到完美不可的。研究表明,人所遇到的事只有5%非常重要或很緊迫,15%~25%是比較緊迫的,剩下的大多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重要和緊迫。
因此,換一種方法思考,改變認知、態度與自身行為(心理學稱其為認知療法)。我們把這一點總結為“二分認真,八分糊涂”,能做到這一點,對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