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同

2000元創業,敢讓4S店為自己打工
今年33歲的柯秋平,老家在江西彭澤縣定山鎮。當地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小時候讀書經常逃課,沒事兒就在街上閑逛,但小柯14歲時做的一件事卻轟動了全縣:為讓母親照看哥哥家的孩子時輕松些,他制作了當地市面上第一臺電動嬰兒床,因為裝了一個聲控系統,小孩躺在這種有趣的床上一哭,它就會自動搖擺。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這種時尚玩意兒的設計者竟然是個孩子,柯秋平也因這個發明,成為遠近皆知的“神童”。
雖說組裝電動嬰兒床讓柯秋平露了把臉兒,可他偏科太嚴重,沒念完初中就退了學。在家呆了3年后,19歲的他決定外出闖蕩一番,通過打拼改變自己的命運。廣州越秀區天福路是全國汽車配件集散地,1998年春天,柯秋平在這里找了一份貨車司機的工作,幫一家銷售汽車膜的公司拉貨。盡管風里來雨里去很辛苦,可是因老板盤剝太嚴重,干了兩年他竟沒掙到什么錢。
值得慶幸的是,一次柯秋平在拉膜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個商機,一家臺灣企業的車膜能夠有效阻擋紫外線,而大陸市場當時很少有這樣的車膜。于是,他當即決定拿出全部積蓄2000元錢去創業,還揚言要和實力雄厚的汽車4S店搶生意。“這怎么可能呢,你是不是在發燒?”幾個打工的同鄉對他的瘋狂想法嗤之以鼻,覺得根本就不靠譜!
柯秋平要做的就是汽車貼膜。2000年時,這種業務大多是4S店的副業,也有些個人在做,賺的都是辛苦錢,一年到頭收入也不過四五萬元。可就是這個看似很平常的生意,在他眼里卻黃金遍地。
這年2月,柯秋平走進一家4S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合作條件。給汽車貼防曬膜的整套活由他來做,產品也由他提供,對方只要介紹一個客戶,不需任何投入就能得到600元報酬。當時,4S店貼一輛車的價格才400多元。不出力還能賺到比以前更多的錢,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十幾家4S店很快就和柯秋平簽訂了合作協議。不過老板們也很納悶:這明明是虧本買賣,柯秋平靠什么賺錢呢?小伙子卻胸有成竹地說,這個你們不用擔心,沒有金剛鉆我不會攬這瓷器活!眾人聽得一頭霧水,誰也不知道他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柯秋平把新膜定價為一輛車1600元,可是4S店貼一輛車僅需三四百元,那么貴的膜怎么能賣出去呢?他拿出身上僅有的2000元錢做了一個展架,用來測試玻璃在光照下貼膜和沒貼膜兩個區域的溫度,以及普通車膜和他的新膜的不同效果。柯秋平用烘烤燈從30度一直加熱到50度。更絕的是,市面上常見的臺灣車膜一般質量比較差,貼上半年就褪色了,好一點的也就勉強能堅持一年,但他的膜可以保證7年不褪色,而且收縮性非常好。還有,普通車膜都不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但他的產品阻擋紫外線的效果能達到99%,這樣駕駛人皮膚就不會被曬黑了,還能有效防止車內的真皮和儀表盤等褪色。
這些技術指標可不是吹牛,面對客戶們懷疑的眼光,柯秋平一項一項當場做實驗,最后大家心悅誠服。那么真貨和山寨版的又該如何鑒定呢?對用戶來說,這可是個關鍵性的問題。他說可以用紫外燈,也就是驗鈔機來檢驗。小伙子把一張100元的人民幣放到驗鈔機里面,然后把膜插進去,由于紫外線被完全阻隔,根本就看不到那些防偽的水印和線條等,普通車膜卻沒有這種效果。就用這種辦法,柯秋平立刻拉到很多訂單。
4年在廣州買7套房,生意火爆卻被臺商卡住脖子
有了訂單,小伙子卯足干勁貼膜。沒錢請工人,裁膜、貼膜等全是他一個人完成。那時每天晚上都要磨工具,有天晚上他太困了,打磨裁刀時一不小心就把手上劃了個大口子。他強忍劇痛用薄膜把傷口包起來,第二天又接著去干活。
“累死了也得往前沖,客戶今天叫你去貼膜,你說不好意思,沒人。對不起,人家下次就不會再找你了!”柯秋平就這樣沒日沒夜地打拼,到2000年底,他已經與60多個4S店和汽車美容店合作,還組建了自己的貼膜團隊。這一年,21歲的柯秋平賺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當時一看賬面連他自己都嚇一跳:著實有80萬元。在這個市場上,這個江西小男孩一下成了傳奇人物,很多人對他用2000元一年賺80萬津津樂道。于是,這條街一個月就涌出了20多家做汽車貼膜的店。
可沒過多久,人們發現柯秋平又做了一件非常反常的事。他掏錢讓員工去做貼膜老板,徒弟們在福州、西安、北京等地大張旗鼓地干開了。有人驚呼:他簡直是在培植競爭對手砸自己的飯碗!其實柯秋平卻有著自己的精明打算。眼看貼膜的車主多了,小伙子靈機一動,從貼膜迅速轉型到去賣膜,而經他幫助創業的員工就是最好的銷售渠道。2004年時,柯秋平的車膜供應量已經占據國內市場近四成。他的發跡成了廣州車膜行業的一個謎。就這樣,短短4年柯秋平就一躍成為車膜界呼風喚雨的成功人士。2004年,他用閑錢在廣州繁華地段一口氣買了7套大房子,手筆之大令人咂舌!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此時一個巨大的危機正悄然逼近,這場災難幾乎讓他傾家蕩產。2005年的一天,柯秋平剛進辦公室,員工就告訴他一個非常棘手的事兒:由于看到大陸車膜市場火爆,一直給他們供膜的臺灣企業,跳過柯秋平直接給下游經銷商供貨,培養自己的市場,對柯秋平則控制貨源。就是說,以前他要10個貨柜,現在只給他一個,且發貨的頻率非常低。
自己剛把市場做好,卻被對方卡死了貨源,這就等于斷了財路,柯秋平決定找臺商交涉。為增加談判籌碼,他特意從網上下載了生產太陽膜的資料和圖紙。2005年5月的一天,柯秋平帶著資料找到臺灣老板,他警告對方,如果再不正常供貨,他將自己生產太陽膜。但那位老總卻直言不諱地說:“就算我把機器從臺灣搬到廣州,你都做不出來,不信就試試看!”生意沒談成,還被人奚落一頓,對方的話深深刺激著柯秋平的神經,血氣方剛的他下定決心,要開工廠自己生產車膜!但這卻成了同行的笑柄,因為那時國內還沒人能自主生產出這種產品。你可別輕視這不起眼的小貼膜,里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而且這家企業采用的是美國最新技術,產品性能令臺灣和韓國同行都望塵莫及!
一位香港朋友告訴柯秋平,這家臺企的技術確實非常厲害,而且對制作工藝等對外嚴密封鎖。雖然這幾年他幫對方賣了很多貨,但每次去臺北的工廠,人家都態度非常堅決地拒絕他參觀任何一個生產車間,他只能到倉庫看樣品。別看柯秋平手里有幾千萬的資金,但沒技術有錢同樣做不成這事,而他又偏偏不信這個邪。于是,柯秋平鬼使神差般迎來了另一場更大的災難!
打破技術壟斷,狂野小子書寫“膜界傳奇”
柯秋平僅有初中文化,連車膜的生產設備都沒見過,想要鼓搗出這種高精尖的洋玩意,所有人都說他是癡人說夢。但這個狂放不羈的年輕人,卻對自己充滿信心。
2006年初,江西老家的一位干部找到柯秋平,告訴他回鄉創業有優惠政策。半年后,柯秋平就在家鄉建起廠房,買回做太陽膜的設備,開始試驗生產。然而不到一個月,問題就來了,生產的膜有黑點,是廢品。很快,報廢的膜就堆成了山。每天生產投入將近5萬元,一個月下來就得150萬,看著這些廢料,柯秋平心都碎了。
生產設備大都是從國外定制的,質量沒問題。柯秋平想盡各種辦法,甚至讓工人把所有機器零件拆開,把每一顆螺絲都擦得干干凈凈。這樣折騰了半年,也解決不了問題。很快,手上的積蓄已花去1000多萬,生意還沒開張就要倒閉,別人會怎么看自己?那些日子,柯秋平的精神簡直要崩潰了。有一次他甚至跪在地上抓住自己的頭發大喊:“老天爺啊,美國人能做出來的東西,我怎么就是搞不出來,我為什么這么笨?”
就在這種痛苦的煎熬中,一天,一個試驗結果引起了柯秋平的警覺。那天上午是成功的,但下午又出了問題。他終于看到了一絲曙光,讓一名工人完全按照上午和下午的操作流程重新演示一遍。經仔細觀察,他發現員工在倒原料時動作上有一個破綻:前面放原料時,這名工人是用吸管吸的,下午原材料不多了,他們就直接倒進去了。“停!”柯秋平對這名工人說:“你再拿一桶,另外放在旁邊的那幾桶先不要倒,靜悄悄地拿過來,然后用吸管再給我吸一遍。”
原來,倒桶會把沉淀帶入原料,吸管吸則不會有問題,沒想到困擾柯秋平半年多的難題竟然是一個動作。他這才恍然大悟:那些最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每一個都可能是生產車膜的致命殺手!
2008年3月,柯秋平生產的太陽膜投放市場,在行業內引起極大震動。靠著低成本和運輸優勢,柯秋平的產品很快打開國內市場,就連一些韓國客商看后都頗感驚訝,價格不高,質量卻能和美國高檔貨相媲美!
到2011年2月,柯秋平已經擁有八條生產線,工廠24小時生產,訂單還經常排到一個月之后。這時本該喘口氣了,沒想到柯秋平又看到了一個更大的市場——建筑膜。他敏銳地意識到,現代都市建筑很多采用玻璃墻,國家提倡節能減排,這些玻璃墻都需要做隔熱處理,一旦全面實施建筑膜,需求量驚人。但這種薄膜技術難度高,能否成功,關鍵在機器設備上。到國外考察時,他發現進口一臺這樣的設備需花1000萬美元。
太貴了,能否自己買配件組裝?柯秋平的確敢折騰,他從美國購買電源設備,又從德國進口配件,一番像改裝汽車那樣的“混搭”后,一套性能很棒的生產設備橫空出世,令專家們頗感驚訝的是,搞定這一切他只花了1500萬人民幣。而且產品質量完全符合歐美標準,一時,訂單蜂擁而至!
2012年5月,柯秋平又帶領一支由50多名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研發出一種“防爆膜”。央視記者聞訊趕來,起初他們不大相信一種薄膜竟會有傳說中的那種“威力”。在試驗現場,柯秋平特意請來特警,在6米外對著貼有“防爆膜”的普通汽車玻璃開槍,沒想到連開數槍子彈竟然穿不透。接著,他又取出一根棒球棒,讓記者對著汽車的擋風玻璃使勁砸,車子依然毫發未損。“真是太神奇了!”人們發出驚嘆!
前不久,杭州客車司機吳斌在行駛途中,忽然被一輛貨車上飛出的尖銳金屬物擊碎擋風玻璃后刺中胸部,在臨終前的幾分鐘里,英雄仍強忍劇痛將車停在高速路邊,挽救了一車人的生命。他的壯舉轟動全國,事后有記者發出感慨,如果那輛車上貼有這種“防爆膜”,相信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防彈車造價昂貴,一般人根本買不起,而在普通車的玻璃上只要貼上這種薄膜,就能產生同樣的防爆效果。一旦遇到突發事故,它無疑能為車內人員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韓國實力雄厚的TVCHI公司,看到了“防爆膜”巨大的市場潛力。2012年7月上旬,他們主動找到柯秋平提出雙方合作生產,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
如今,柯秋平的家底高達億元,他的“膜界科技”公司早已聞名國內外。靠著一股拼勁,這位農家小子書寫了令人驚嘆的青春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