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憬 本刊編輯部 段雅婷
“男生就像大食堂的菜,雖然難吃,但是去晚了居然還就沒了!”
嬉笑中的辛酸,是所有“剩女段子”的特色。誰都知道中國男多女少,可“剩女”還就成了熱詞!
其實,在“剩女”這個被妖魔化的詞匯背后,有著一群擁有自我意識、獨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選擇權的優秀女性。她們有事業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沒有結婚。她們之中,絕大多數不拒絕婚姻,只是拒絕不完美的選擇。她們也想找到“真命天子”,但或者是運氣還沒到,或者是未婚男人跟她們想的不一樣。她們有的選擇繼續單身,有的被迫進入相親和獵婚市場。她們并不孤單,只是偶爾焦慮。社會對她們最小的幫助,應該是寬容;男性對她們最大的贊美,應該是真愛。畢竟,她們的狀態既是自我選擇,也是社會進步的結果。
選擇剩下扣進入婚姻一樣,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或許,一個社會是否足夠多元的標志之一,正是在于有沒有一批女性敢于獨立于世俗的眼光,不將就,不抱怨,按照自已內心的意愿真實地生活。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唯有尊重和理解,并在這個彌漫著愛的時節里,對她們表示深深的祝福……
當愛的祝福來敲門時,且聽她們自己的“剩(圣)女心經”。
女人跑得太快,男人跟不上與父母輩傳統的期待和焦慮相比,很多單身女性都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安排得很充實,貌似她們的生活可以不需要男人。而香港兩性專家何式凝卻認為,主動單身也是一種無奈。
“當然這些女性不是被誰強迫單身的。如果‘主動是這個意思的話,肯定很多人的單身選擇都有主動的成分。但如果婚姻是生活的良性改變,大多數人不會排斥這樣的改變,不會排斥婚姻。”
何式凝認為,在大都市中,女性跑得太快了,男人沒有及時跟上,所以跑得快的女人找不到另一半。“女性的社交基礎肯定比男性好,念書成績也不會比男人差。而在現代職場,男人的傳統優勢無從體現,因此相形之下,他們跑得越來越慢了”。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導致大量女性大學畢業后離開家鄉,選擇在大城市生活。在大城市,這些年輕女性有獨立經濟來源、獨立生活空間和完整的單身生活圈,她們不需要以婚姻擺脫父母的束縛或者獲得自由和經濟支持。一方面有大量為單身女性打造的時尚雜志、物質空間和消費場所,讓她們看到了生活充滿無限可能性:另一方面女性長輩的生活讓她們覺得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其實也不是一條好路。她們總有一種突破父母輩生活局限的渴望,不甘心去選擇一個平庸的男人和過一種平庸的生活。
怎樣的婚姻才是給人生加分的婚姻?剩女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雖然不加分但是也不失分的單身生活。
難以堅守的婚姻選擇
在《海蒂性學報告》里記載著這樣一封來信:“我的父母一直很相愛,他們好像從來沒吵過架。母親是百依百順的全職家庭主婦,她的生命圍繞著丈夫的生命而存在。我父親雖然主宰一切,卻不是個暴君,他尊重并且關心我母親。”
這種婚姻是剩女心目中的完美關系。很多單身女性經歷了現實的失望,試圖退回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角色。《海蒂性學報告》的作者雪爾?海蒂表示,就離婚率逐年上升的情況來看,傳統婚姻并不會更加穩固。女人已經走出了家庭,時代已經改變了,一切不可能再回到從前。獨居。但不要24小時獨居
《南方都市報》記者李軍最近采訪了一群整容的女人,這些女人按照男權社會對女人的要求打造了自己的美麗和生活,她們也如愿擁有眾人艷羨的丈夫和婚姻。可是,她們無一例外地感到不幸福。
同樣讓李軍感慨的是,最近在開心網上,一位北歐海歸、眾人心中的鉆石王老五說,他很疑惑為什么中國現代女性如此含蓄,不愿意主動獲得自己的幸福,他同樣疑惑為什么這么多中國男人都想找年輕漂亮的女人做妻子,而他只想找一個談得來的適齡女子做伴侶。
李軍的疑問在于,每個人是豐富而獨特的,主流的幸福觀真的能代替個體來做幸福生活的選擇嗎?李銀河說:“你為什么要找個有錢的,而不找個漂亮的或者身體好的男人呢?”你給自己限制越少,就意味著機會越多。
期待婚姻的剩女必須面對的事實是:婚姻并不是人生中的句號,而是逗號。婚姻生活并不一定美滿幸福。何式凝給出的數據是:“香港的離婚率是33%,這表示三個人結婚有一個肯定是要離婚的。另外兩個也不一定很快樂,可能只是沒有膽量去離婚而已。”
“單身pool”的說法是何式凝首先提出來的。自己也是單身的何式凝說,單身的人怎樣才能維持幸福?這需要他們所居住的城市足夠大,持有不婚或者晚婚念頭的人足夠多,多到組成一個大池塘,單身的人就可以在其中自由游弋,排列組合。有了這樣的大池塘,才能出現奔四而活得依然瀟灑的單身男女。“單身只是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應該有一個單身的群落。單身意味著你喜歡獨居,但是不要24小時都獨居。現在我們作為單獨的一個人與人生的爭斗很痛苦,但是我們作為一個群體,互相扶持的狀態才比較舒服。”
何式凝認為,婚姻與單身一樣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你可以把婚姻理解為就是兩個人的親密關系,那么1000個人可以有1000種婚姻模式。因為每個人理解的親密的介質不同,有的是性,有的是經濟,有的是友情。婚姻可以是一家為現實原因而合股的公司,也可以是一段分居兩地的柏拉圖式的精神交流。當婚姻的外延更豐富,婚姻不死的可能性才能更大一些。”
而海蒂對婚姻的解釋更符合大眾女性對婚姻的理解:84%的人喜歡婚姻最大的原因是有人為伴。喜歡那種穩定的、安全的、擁有共同的過去和未來的感覺——歸屬感。婚姻已死的口號即使喊了數十年,但婚姻依舊未死,這意味著今日的社會如此冷酷而對立,唯一能保證女人或男人不會被社會遺棄的地方,就是婚姻背后的家。
(摘自《新周刊》200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