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許倬云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版,29.80元
中國幾千年以來,曾經興盛輝煌過,也曾經衰敗沒落過。在《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版)一書中,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以口述談話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闡釋了獨特的歷史觀,對國家的成興敗亡作了學理上的探討。
許倬云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不僅以學貫中西的學識素養享譽海內外,近二十年來還致力于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力圖將歷史的現實意義呈現給大眾,陸續出版了《萬古江河》《歷史大脈絡》《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等著作。在《大國霸業的興廢》中,許倬云重點對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興衰原因作了一次梳理。他認為,導致一個大國王朝的崛起與崩潰,其原因非常復雜,但不外乎這樣的幾個主因:管理國家的制度、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經濟發展的力度、選拔人才的方式等。
在中國民間,評價一個王朝興廢時,人們喜歡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進行概括。許倬云則認為:能否有效地調配一個全國各地的資源,決定了這個大國的命數。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剛剛興盛之時,一般也都是在大亂之后。一個新的王朝出現,各個區域之間的人、財、物可以重新“洗牌”,形成互補的關系。在各個地區之間協調和重新分配資源,也正是一個新政權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翻看中國漢朝歷史地圖可以得知,漢朝是東西方向的結合,物產和人力資源是靠疆域內橫向的幾條大路和縱向的分支路線,將整個王朝結合為一個整體。漢朝崩潰以后,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導致中國歷史上長時期的南北分裂,當時分裂的中國,各地各自發展,經過數百年后,南北物產、人口分布出現了大變化。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只是短暫的瞬間,但是隋朝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那就是開挖了大運河。大運河就是為了重新整合南北資源分配而修建的。
歷史上國家核心地區和邊陲的關系,也因為新的資源分配而各不相同。比如秦漢隋唐時期,王朝的核心地區是關中和中原地區,但自北宋開始,國家的核心地區開始逐漸移向東南,此后中國歷史的核心地區,基本上也是朝東南遷移的歷史。南宋的疆域只有北宋的一半,但是非常富裕,財力比北宋時期更雄厚。“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就是指的這種現象。到了明代,中國南北的差異更為明顯。明朝分別把北京(北直隸)和南京(南直隸)作為皇家直管的領地。為什么大明王朝要在南北兩地分設直隸?目的是為了充分調配南北的資源。當一個王朝不能調度全國的資源分配,那么這個王朝距離毀滅已經不遠。明朝時,北京外圍駐扎了大量的軍隊,隨時聽候皇帝的調配。南京地區物產富饒,是整個國家資源財富之所在,皇帝為了整個王朝的運轉,需要這里的資源。明朝同樣是經過大運河,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
中國歷史上,英雄豪杰的出現似乎有一個周期。當新的王朝剛剛建立起來時,似乎遍地都是人才,但是朝代將結束的時候,人才都“失蹤”了。許倬云在書中做出這樣的結論:這并不是說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分布,而是人才能不能被有效吸納到國家的管理機構中,以維持一個有效的管理體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都是帝國制度,而且中央集權的趨勢一朝比一朝嚴重。可以這么說,中國歷史上的每個王朝的統治集團都是一個密封的王朝。王朝在建立之初,英雄將相來自各地,成分多元而復雜,這些人才聚集在一起,又經過打天下的歷練,都是經驗豐富的人才,他們之間的合作可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管理團隊。但是幾代之后,功臣后代成了貪圖享樂、缺乏能力的庸人。這些人雖然無能,但是都高高在上,最后成為攀附在政權上的有毒病菌。而皇室集團又是一個很小的團體,再加上封建王朝有皇權傳嫡子的慣例,這樣可以從中選擇的領導人才庫,就非常的狹小。
封建王朝的皇權本身是不容挑戰的。于是,依附在皇權周圍的宦官和寵臣,就代表了皇權,實質上開始統治整個龐大的國家,這個團體延續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就越小。長期存在的科舉制度,理論上可以選拔全國最好的人才進入朝廷,但是自上而下選拔人才,一定是挑最聽話的人。所以,雖然有人進入這個小圈子,但這個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是保守勢力的代表。他們不會有新的治國理念和管理謀略,也沒有勇氣做新的嘗試。一個掌握絕對權力的小圈子,經過兩三代的權力交接,只是同樣形態人物的復制,而兩三代之后隨著內外環境的改變,必定出現各種政治危機,這些管理者也就不能應付了。
許倬云認為,一個朝代的盛衰,公共權力的核心是不是開放的尤為重要。這個核心如果以為自我凝聚是為了保護自己,不斷地保障自己團體成員的利益,以至于關閉門戶,以這種方式自求永續,反而是自找滅亡。在公共權力非常封閉的王朝內,即便官員有治理國家的理想,在封閉的公共權力體制內也難以實施。公共權力不透明的王朝,更多的官員是借著公共權力以公肥私,貪污腐敗的現象嚴重,這樣的社會必將越來越失去民心,社會力量無法匡正政治力量,除了進行武裝推翻,別無選擇。在混亂之中,新的朝代出現,又有一些人結合為新的統治群體。于是封建王朝周而復始,由治而亂,由亂而亡。
如果王朝的核心管理層具有足夠開放的心態,就可以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不斷解決社會中的新問題,這樣的核心管理層就不會和百姓生活脫節。百姓聚合而成的社會力量,也可以不斷地和公共權力進行對話,將百姓的需求回饋到公共權力,使得國家共同體成為大多數百姓求安定、謀福利的力量。
我們習慣把宋朝叫做大宋王朝。但是在許倬云的眼里,宋朝不能叫王朝,只是當時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列國。在宋朝疆域的外圍,有遼、金、元、吐蕃、南詔、西夏、高麗以及南方的許多小國家。這些政治共同體并不屬于一個大的王朝,宋代皇帝并不是天子。宋朝在眾多國家的包圍之中生存,必須尊重一定的“國際”關系和規律。當然,宋朝皇帝自己以為是天下的共主,但那不過是一個飄渺的幻想。宋朝在中國歷史上,軍事方面最為薄弱,但是經濟、文化最為發達,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不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不斷地向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進貢錢物,以維持國家的太平。
許倬云在書中說,宋朝沒有貴族,皇室成員基本上不參與國家治理,政府是由科舉出身的文官組成。文官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也有一定的辦事能力。但是宋代整體上講,并不是效率很高的政府。整個宋代有眾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就是找不到一個像樣的政治家。宋代在意識形態方面對文人很寬松,官方沒有欽定的理論,可是那么多思想家進行百家爭鳴,也沒有真正形成像西方啟蒙時代一樣的風氣,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元朝在中國歷史上是由蒙古人統治的王朝,這個王朝雖然持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但是對后來中國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許倬云在書中認為:元朝只不過是成吉思汗大帝國的一部分。蒙古人當時建立起龐大的帝國,除了元朝,還在歐亞大陸分別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等。蒙古人建立如此大的帝國,但并沒有能力去管理,更談不上管理智慧,對國家治理毫無章法。蒙古人在各地建立起的國家,分別吸納了各地文化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使用不同的文字。時間長了,勢必被各地所同化,自然而然地土崩瓦解。蒙古人建立時間最長的國家是莫臥兒帝國。這個大帝國1526年興起于印度半島,最后征服了整個德干高原,1857年被入侵而來的英國人所吞并。英屬印度的許多土王都帶汗號,大多數是蒙古王公的后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控制最為嚴厲的朝代。許倬云在書中對明朝思想控制鞏固皇權作了獨到的分析。明代科舉以考核讀書人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為主,但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特別厭惡孟子,認為孟子“君視臣為草芥,則臣視君為寇仇”的觀念不利于君主專制。因此,明朝的科舉考試所用的四書五經是經過過濾的版本,刪除了許多不利于皇權的章節。這樣選取的棟梁之才,對皇帝只有效忠,沒有懷疑。儒家思想在此之前還是異常豐富活躍的,從此之后開始走向僵化。可悲的是,清朝也承襲了明朝對儒家思想的僵化控制。本來以人性為主、強調人格和公平正義的儒家思想,淪為統治者的工具。這其實背離了真正的儒家,和孔孟倡導的儒家學說并不是一回事。
《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用并不算長的篇幅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大國興廢的歷史素描圖。今天的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迅速崛起,我們既要看到發展中的成就,也要清醒地認識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更多地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對于審視今天、展望未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