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明,季志仙
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甘薯新品種心香結薯早,前期薯塊膨大快,薯形美觀,薯肉黃色,粗纖維少,質地細膩,口感粉甜,食用品質好,作為迷你甘薯早收,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1~3],也曾開展了心香作為常規(guī)栽培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4]。黃巖地區(qū)甘薯栽培一般是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扦插,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收獲,生育期通常為130~180 d。為了解早收栽培的心香甘薯在延后收獲情況下的后期薯塊膨大速度,特進行了本項試驗。
本試驗是在《甘薯心香早收栽培的特征特性觀察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即從扦插后第30天開始掘薯考查,以后每隔20 d在設置的試驗分期掘薯區(qū)掘薯考查1次,最后1次的考查是在扦插后第167天。
試驗于2009年5月30日在臨海市城西實施,試驗地土壤為培泥砂土,前作為油菜,肥力中等。扦插密度3 300株/667 m2,667 m2施尿素總用量24 kg,其中栽后滴株4 kg/667 m2,栽后30 d施14 kg/667 m2,栽后 60 d 施 6 kg/667 m2(心香早收栽培的第3次追肥比常規(guī)栽培的提前)。另667 m2施過磷酸鈣和硫酸鉀各20 kg作基肥。試驗分期掘薯區(qū)面積為17 m2。
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隨著生長期的延長,植株分枝數(shù)逐步減少,從扦插后第90天的最高單株分枝數(shù)14.6個減少到扦插后第167天的7.8個,而主蔓長度卻隨生長期的延長而增加,從扦插后第90天的1.55 m增加到扦插后第167天的192.60 m;單株結薯數(shù)除扦插后第110天和第167天分別為5.8個和4.8個外,其余各期均在6個或6個以上,各期的變幅在4.8~8.2個;最大的莖葉鮮質量出現(xiàn)在扦插后的第90天,扦插后第30~90天各期考查的莖葉鮮質量均呈增加趨勢,其拐點出現(xiàn)在扦插后第90~110天;地上部/地下部值(T/R)從大于 1到小于1的過渡期出現(xiàn)在扦插后第130~150天;后期薯塊膨大僅在扦插后第130~150天出現(xiàn)減緩,在扦插第150天后又出現(xiàn)了一次薯塊膨大較快的時期(圖1)。扦插后第167天的單株薯塊質量為1 190 g,比扦插后第90天的單株薯塊質量540 g增加了120%,扦插后第90~167天中,單株薯塊質量增大了650 g,比前期的90天的薯塊質量還要大。若按667 m2扦插3 300株推算,則扦插后第167天的鮮薯理論產量為3927kg/667m2。

表1 心香形態(tài)特征和生長動態(tài)考查

圖1 不同扦插天數(shù)后心香甘薯單株薯塊質量變化趨勢
另外,2006年臨海市城西有一心香種植地塊,6月27日扦插,11月11日收獲,單株產量最高的一株考查結果是:單株結薯9個,單株薯塊質量高達4.30 kg;另一株結薯11個,單株薯塊質量達2.83 kg。這也可說明,生長后期心香甘薯薯塊膨大增重潛力比較大。
由表2可知,若將薯塊質量分為3檔,扦插后30 d均為小薯,扦插后50 d和70 d的大中薯率分別為9.09%和19.51%,扦插后90 d大中薯率就快速上升,達到了61.11%,而在扦插110 d以后大中薯率就超過了80%,即在扦插后110,130,150,167 d的大中薯率分別達到84.51%、86.81%、85.26%和94.12%。
如果按單個薯塊質量 W>400 g、200 g<W≤400 g、50 g≤W≤200 g、W<50 g的標準, 對薯塊質量和薯塊個數(shù)進行分級統(tǒng)計(表3),則扦插后90 d在前3檔的薯塊質量占總薯質量的94.44%,扦插110 d以后單塊薯質量在前3檔的比例先降后升,即在扦插后110,130,150 d的單個薯質量在前3檔的比例分別為84.51%,90.11%,94.74%,而在扦插后第167天的單個薯質量均在前3檔。

表2 5株甘薯單個薯塊質量(W)分3檔的結果比較

表3 5株甘薯單個薯塊質量(W)分4檔的結果比較
試驗表明,甘薯心香不但結薯早、前期薯塊膨大快,而且后期薯塊膨大增重比例也相當高。心香在早收栽培下,若延后收獲,也能取得較高的產量,即心香在正常收獲期收獲也能獲得高產,而且大中薯率也高。
[1]劉偉明,季志仙,成燦土,等.早收情況下甘薯新品種心香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5):1 786-1 787.
[2]季志仙.早熟迷你型甘薯新品種“心香”[J].農村百事通,2009(9):34.
[3]劉偉明,季志仙.甘薯新品種“心香”及其主要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11):150-151.
[4]劉偉明,季志仙,成燦土,等.甘薯新品種“心香”主要栽培技術優(yōu)化試驗[J].上海農業(yè)學報,2008,24(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