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舒,賀春麗
(黑龍江省哈伊高速公路管理處)
微表處養護技術在黑龍江省寒冷地區的應用
姜 舒,賀春麗
(黑龍江省哈伊高速公路管理處)
通過哈(哈爾濱)—伊(伊春)公路自2007~2010年4年時間實施微表處養護技術的實踐,對在寒冷地區微表處技術設計、施工工藝以及質量控制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微表處技術在寒冷地區各項性能很好,能經受路面長時間的低溫冷凍,路面積雪結冰時大型機械設備除雪除冰等苛刻條件的考驗。哈伊公路實施微表處技術后明顯改善了路面的抗滑性能,有效地防止了路表水下滲,在不破壞原路面的基礎上可修復車轍并延長了道路的使用壽命。
微表處;預防性養護;寒冷地區
(1)對路面結構強度要求很高。路面結構強度不足的,不可以進行微表處和稀漿封層罩面;如進行這一施工需要進行補強。
(2)路面輕度的車轍可使用微表處;中度的車轍應先進行車轍填充,然后再微表處罩面,重度的車轍應直接采用多層微表處車轍填充;特別嚴重的車轍建議不要用微表處技術處理。
(3)路面裂縫寬度大于5 mm的應進行灌縫處理。(4)路面的擁包等隆起型病害應事先進行處理。
(1)施工速度快。適用交通流量大的高速公路。
(2)微表處可提高路面橫向摩擦力系數,色彩反差大,增強路面性能,使路面壽命延長。
(3)對天氣選擇要求不嚴,可施工的季節很長,成型很快,也可以夜間進行施工,尤其適于對作業時間有要求的公路,例如街道機場。
(4)施工時對環境沒有污染,符合環境保護要求。
(5)由于處理后對路面影響不大,不會影響路面排水系數等,用于橋面也不會增加多少重量。
(6)在機場進行完微表處后,也不會產生碎石,以免對飛機起飛造成不利影響。
在微表處配合比設計時要考慮到寒冷地區的氣候條件,在合理用油量的范圍內選用偏上限油石比,這樣有利于低溫條件下的抗剝落。
微表處技術有一個缺點就是行車噪音大,但如選用合理的級配就能有效降低噪音,一般選用MS-3型中值略粗一點,成品混合料小于0.075這一檔最好。因微表處混合料去4.75后的砂當量要求大于65%,對石粉的要求很高,為了滿足砂當量的要求,經常會降低石粉的用量從而達到砂當量的要求,把小于0.075這一檔降到下限5.0%左右,級配和砂當量都能達到技術要求。在寒冷地區最好選用合適的礦粉調整級配,使砂當量能滿足要求,小于0.075這一檔能大于8.0%。粉細集料占比例多的情況下:(1)比表面積增大,油石比偏大的情況下可減少游離瀝青存在。(2)混合料漿狀好,瀝青分布均勻,有利于混合料之間以及混合料與原路面之間的粘結。(3)粉細集料比例大的情況下,稀漿混合料的和易性好,能充分填補混合料中的空隙。這一點對寒冷地區特別重要。沒有空隙水份就不能滲入內部,不能形成凍融損壞,能有效抵抗寒冷地區低溫時的結冰和除雪。
寒冷地區微表處工藝對原路面的要求與很多文獻資料包括2006年發布的微表處和稀漿封層技術指南里要求的不一樣。路面15 mm以下的車轍可直接進行微表處;深度15~25 mm的車轍應進行車轍填充,再微表處罩面,深度25~40 mm的車轍需要進行多層微表處車轍填充;深度40 mm以上的車轍,應該使用別的方法先進行路面修補后再使用單層微表處。在寒冷地區為了能抵抗低溫,油石比偏大,級配偏細。但在夏天高溫季節路面溫度并不低,大油石比和細級配又存在泛油、變形以及推移的可能。權衡利弊,只有從工藝和控制微表處的使用范圍來彌補。所以認為寒冷地區的路面10 mm以下的車轍可使用微表處處理方法;深度10~20 mm的車轍可使用微表車轍填充,再使用微表處罩面方法;20~30 mm的車轍應直接使用多層微表處車轍填充;30 mm以上車轍建議不要用微表處技術處理。微表處技術是一種預防性養護技術,如果養護及時,是不會存在太深車轍的。

圖1 哈伊公路使用的級配
水泥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混合料的拌和性能和成型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調整集料的級配,但劑量不宜過多。特別在寒冷地區,水泥加量多會使成型后的混合料變脆,這樣就很不利于微表處在寒冷季節抵抗低溫冷凍和除雪除冰。在寒冷地區微表處工藝中水泥量應在不能多0.5%~1.0%。
對于黑龍江地區,微表處有利的施工時間段在6月初到9月中旬,在這期間還有漫長的雨季,留給施工的有效時間不多。所以在寒冷地區大面積實施微表處工藝,招投標工作、進場準備工作、原材料檢測以及配合比設計等工作都應該提前準備,一旦氣候條件滿足微表處施工要求,就抓住有利的條件開展施工。
經過四年從哈伊公路微表處實施情況來看,微表處技術完全可以在我國的寒冷地區應用并可廣泛推廣。
[1]徐劍.瀝青路面微表處養護技術研究.中國公路研究所,2002.
[2]徐劍,秦永春,黃頌昌.微表處養護技術中幾個常被忽視的問題.中國公路學會道路.
[3]工程學會2002年學術交流論文集(ISBN7-114-04284-1/U0314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3-216.
U416.217
C
1008-3383(2012)11-0119-01
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