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霖來陳 楓賈新改
(1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100102;2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針刺配合刮痧治療腰肌勞損60例
申霖來1陳 楓1賈新改2
(1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100102;2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腰肌勞損/中醫藥療法;刮痧;針刺
腰肌勞損為慢性腰部軟組織勞損的統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其發病率有不斷上升之勢。筆者通過對近十年CNKI上公開發表的文獻進行檢索發現,目前針刺配合刮痧治療腰肌勞損的文獻報道極少。導師陳楓教授在臨床上應用針刺配合刮痧治療腰肌勞損,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研究通過對120例腰肌勞損患者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觀察針刺配合刮痧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均為2010年3月-2011年5月我院針灸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以1: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0例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20~60歲,平均37.3歲;病程2周~6年,平均2.6年。對照組60例中,男23例,女37例;年齡21~60歲,平均38.9歲;病程2周~5年,平均2.8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肌勞損的診斷標準[1]:1)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作。2)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3)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20~60歲。3)病程2周以上。4)3分≤VAS積分≤8分。5)如果接受過其他外治法或保守治療,經過5天以上的洗脫期。6)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疑有或已確診的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者。2)骨關節結核、骨髓炎、及膀胱疾病等引起的腰痛者。3)診斷不明確的脊柱損傷伴脊髓損傷者。4)患嚴重的心、肺、腦、血液系統疾病及糖尿病患者。5)施治部位有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者。6)曾經接受腰椎手術治療和腰椎畸形者。
1.5 治療及觀察方法
1.5.1 治療組 針刺治療30min完畢后進行刮痧治療10min。取穴:后溪(雙),腎俞(雙),命門,大腸俞(雙),腰陽關,關元俞(雙),委中(雙)。針具:一次性漢醫無菌針灸針,規格0.25mm×40mm。各穴位均采用解剖定位選穴,均用平補平瀉手法,諸穴得氣后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刮痧部位:腰部(足太陽膀胱經:從腎俞、志室到次髎、秩邊)。刮痧器具:金龍康水牛角刮痧板,金龍康刮痧潤膚油。操作:起針后患者取直立位,雙手扶床,微屈腰部,使腰部皮膚稍繃緊,涂抹刮痧油,刮痧板與皮膚呈45°角,自上而下循經刮拭腰部(足太陽膀胱經:從腎俞,志室到次髎,秩邊)。施術10min,要求使刮痧部位僅出現皮膚潮紅、散在出血點痧象。
1.5.2 對照組 采用單純針刺治療,針具、方法同治療組。同期觀察。2組均治療1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周期:每次治療間隔兩天,共治療7次。
1.5.3 觀察指標 采用疼痛和功能障礙指標。疼痛指標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直觀模擬量表判斷腰部的疼痛變化(VAS:0~10,0為無痛,10為最痛),功能障礙指標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ODI)”量表觀察日常活動變化(ODI問卷包括10個日常生活方面的問題,記分方法是:實際得分/50× 100%,得分數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以1個療程為觀察周期,對VAS評分、ODI量表評分進行綜合分析評定。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2]擬定標準。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腰痛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腰部活動自如。顯效:腰痛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95%,腰部活動不受限。有效:腰痛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70%,腰部活動改善。無效:腰痛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腰部活動無改善。
2.2 2組治療前后VAS疼痛指數及ODI功能障礙指數比較 見表1。2組治療前后VAS、ODI指數比較,P<0.001。

表1 2組治療前后VAS、ODI指數比較
2.3 2組療效比較 見表2。2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表2 2組療效比較
腰肌勞損是一種以腰部疼痛、功能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主要癥狀的疾患,屬于中醫學“腰痛”“筋傷”“痹證”等范疇。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的外因有感受外邪、外傷遷延、慢性勞損;主要的內因是氣血不足、肝脾腎虧虛等。現代醫學認為腰肌勞損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腰部脊柱周圍的韌帶、筋膜、肌肉、脊柱關節突間關節滑膜(小關節滑膜)等軟組織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損傷后,出現炎癥、粘連、纖維化,這些病變刺激、壓迫神經末梢和營養血管,導致局部循環、代謝障礙,由于代謝產物積聚與炎性物質的產生,進一步導致了以腰痛為主癥的系列臨床癥狀[3]。
刮痧療法刺激體表經絡,使腠理開泄、祛邪于表,達到疏通經絡、排毒祛瘀、宣通氣血,從而調節臟腑經絡氣血之陰陽平衡[4]。后溪為手太陽經腧穴,手足太陽經相接,此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而足太陽、督脈均行于腰背部,故本穴治療腰痛療效顯著;委中為膀胱經穴,足太陽主筋所生病,加之“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可通調足太陽經氣而散風寒之邪,是為“腰背委中求”;腎俞、命門、關元俞補腎培元、舒筋活絡;大腸俞、腰陽關祛寒除濕、疏通經絡。將刮痧與針刺有機結合,共奏壯腰培元、扶正祛邪、舒筋活絡之功,達到協同強化的作用,明顯提高了中醫治療該病的療效。
本研究表明,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針刺配合刮痧治療腰肌勞損,確有協同強化的作用,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3.
[2]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2-346.
[3]葉應陵,周秉文,等.腰腿痛的診斷與治療[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257.
[4]陳志敏,等.實用刮痧療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22.
(2011-11-0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