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麗,趙軍超,周金鳳
(海鹽縣中醫院,浙江 海鹽 314300)
混合痔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保守治療無效時常采用手術治療。創面疼痛是混合痔術后常見癥狀,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不同程度地影響循環、呼吸、消化、內分泌及免疫功能,出現血壓升高、尿潴留、焦慮等問題[1]。采用藥物止痛,雖有一定作用,但藥物都有毒副作用,如胃腸道反應、肝腎損傷、成癮性等。耳穴貼壓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藥物種子或藥丸、磁珠等物在耳穴表面貼壓并以膠布固定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起效快、鎮痛時間長、鎮痛效果顯著、副反應少的特點[2]。2010年4月至11月,本院外科對40例混合痔手術治療的患者行耳穴貼壓鎮痛,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共80例,均符合混合痔診斷標準[3],擇期進行手術治療。按手術日期單雙號將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18~79歲,平均年齡(46.18±13.18)歲。觀察組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41.39±9.43)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予健康宣教,術后常規給藥、中藥熏洗、換藥等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術前、術后給予耳穴貼壓治療,方法:術前1d下午,將消毒的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膠布(0.6cm×0.6cm)中心,準備數塊,患者仰臥位,在雙耳神門、交感、皮質下等穴用棉棒按壓探查,找出最痛點(壓痛點)即為敏感點(主穴),再選肛門、直腸下段為配穴,按壓片刻使有壓痕,作為貼壓標記。在核對穴位后嚴格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鑷子夾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對準壓痕貼敷,再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分別在耳廓的前面和后面相對壓迫王不留行籽,手法由輕到重,至患者出現酸、麻、脹、痛或感覺循經絡放射傳導為“得氣”,用手反復按壓,每次2~3min,3~6次/d,持續5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12h、3d、5d痔瘡創面的疼痛程度。采用直觀模擬量表法(VAS)[4]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3.0軟件,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段疼痛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段疼痛比較(例)
3.1 混合痔術后疼痛原因 混合痔手術后,由于切口損傷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淋巴液、血液回流障礙導致局部水腫,引發疼痛;術后排便、換藥等刺激,亦可產生疼痛。中醫學認為痔瘡術后疼痛是由于手術直接損傷絡脈、經脈,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氣血不通不能濡養經脈,則不榮而痛。
3.2 耳穴貼壓治療的鎮痛機理 耳廓有比較豐富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等分布,當人體某一臟腑或組織器官有異常或病變時,可通過經絡、神經或體液等反映到耳廓的相應穴位上[5,6],在耳廓出現反應點,如壓痛、變色、丘疹、結節等。現代全息理論也認為身體各個部位在身上均有相應的投影。因此刺激耳相應部位,可調整機體機能,調節陰陽平衡,通行氣血,激發經氣而達到止痛目的。表1顯示,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疼痛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耳穴貼壓能有效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
[1]嚴相默.術后鎮痛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4,10(6):360-361.
[2]蔡玉梅,陸堅,鄭繼范,等.針刺加耳穴貼壓對混合痔術后鎮痛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107-108.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3.
[4]李漓,劉雪琴.選擇適合患者的疼痛強度評估工具[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6):50-51.
[5]陳小青.術后耳穴和音樂護理干預止痛的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9):977.
[6]蘇驊.耳穴貼壓對手外傷術后止痛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9(18):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