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濟群
我們一生都在面臨各種選擇,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學業、家庭、事業,每一次選擇都包含著取舍。這種取舍取決于我們的需求,需要什么,就覺得什么很重要,必須爭取;不需要什么,就覺得什么不重要,可以舍棄。而需求又取決于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對生命的認識達到什么深度,對人生就會作出什么選擇。其中,對心念的選擇尤為重要,因為它是左右未來生命走向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心念,就是在選擇我們的未來。如果一個人除了滿足欲望外沒有更高追求,就會走向動物的生命形態;如果一個人總是活在貪婪和渴求之中,就會走向餓鬼的生命形態;如果一個人總是活在嗔恨和斗爭之中,就會走向阿修羅的生命形態;如果一個人不斷發展慈悲和智慧,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為己任,就在不斷向佛菩薩靠攏。
我們希望有什么樣的未來,就要了解每個心念將發展出什么結果。知道哪些心念會給生命帶來負面影響,哪些心念會給生命帶來良性作用。因為心念雖然無形無相,但它的每一次活動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跡,成為儲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如果這個念頭不斷重復,就會像種子得到滋養那樣,發展壯大,最終會成為我們的性格,成為我們的人格。如果開始就沒有作出正確選擇,結果將一錯到底。
學佛,關鍵是要幫助我們改變生命現狀,唯識的術語為“轉依”。
轉,即轉變;依,即生命的依處。生命依托有二,一是阿賴耶識,一是真如。阿賴耶識是染凈依,即染、凈一切法生起的依止。同時,阿賴耶識還是妄識,以虛妄雜染的力量為生命主流。所以,人生充滿著惑業苦。我們不希望繼續輪回,繼續重復這樣的生命,就要轉變生命依托,轉染成凈,轉識成智。真如,即空性,是清凈無染的。但在凡夫狀態中,空性卻因無明和妄執呈現出雜染狀態。真如是迷悟所依,凡夫為無明所惑,故流轉生死。一旦覺悟,方見生命本來面目。大家可能不理解,空性怎會有染、凈的層面?其實,空性本無雜染成份,因無明而顯現雜染,而雜染的作用和顯現也未離開空性。所以,雜染和空性是不一不異的。
轉依,是通過對空性正見的禪修,去除阿賴耶識中的雜染成分,以如實智通達空性。在凡夫位上,生命是以識為主,而在圣者位上,則是以智為主。這就需要通過修行轉變有漏識,成就無漏智,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分別是:轉第八識成就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就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就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就成所作智。轉識成智,須經止觀方能完成,這正是佛法與哲學的不共之處。唯識講到的種子、八識、三性等思想,哲學也多少有所涉及。不過哲學是玄想的產物,無法透過止觀落實于心行。因此,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生問題。止觀和轉依,都是學習唯識的重點所在。
從佛法觀點來看,世間萬象,種種差別,既不是由神決定,也不是由物質或精神派生,更不是偶然出現的。所有這一切,都取決于眾生的心念差別。《華嚴經》有一著名偈頌,就為我們揭示了這一原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無論是佛菩薩,還是羅漢圣者,還是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究其根源,都取決于有情心念、業力的差別。這也正是《阿含經》所說的“心種種故,色種種”。因為心有種種差別,所以,顯現出來的世界才有種種不同的變化。
再從人類社會而言,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根源也在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而思維方式又取決于內在的觀念和思想。具體到每個人,也同樣如此。有些人有信仰,有些人沒信仰,其中或許有環境的影響,但根源還在于我們的心,因為各自“心想異故”。除了信仰的差別,每個人還會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個人愛好,不同的價值取向,所有這些差別,仍是因為各自“心想異故”。總之,世界的一切差別,皆源于人類心念的差別。

從心念差別到世界的差別,還需要有業的推動。業,是身、口、意的行為。因為觀念想法的不同,導致不同的行為。佛教中,將眾生行為歸納為三種,分別是善的行為、惡的行為、無記的行為。一種行為發生后,它所帶來的影響,并不會隨著行為終結而消失。事實上,每種行為都會形成相應的生命經驗,保存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這些經驗又稱種子,將繼續引發新的行為。如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生命就是這樣,被無始以來積累的業力推動著,生生不已地流轉。
在佛教中,“我”是個特定術語,具有“常、一、不變、主宰”等內涵。常,是永恒;一,是獨立;不變,是固定不變;主宰,是能夠支配一切。所有這些,就構成了“我”。事實上,沒有什么可以離開條件、經驗而存在。生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其發展方向,完全由我們自己把握。也正因為生命是沒有自性的,才可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不是這種徹底轉變,僅僅是在快樂或痛苦時,我們的表現也往往判若兩人。快樂時,那個痛苦的“我”在哪里?痛苦時,那個快樂的“我”又在哪里?
雖然生命不是固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把握它。事實上,生命發展也有規律可循。因為生命是緣起的,關鍵在于,我們以什么因緣去塑造它、培養它。若能奉行如法、清凈的生活,就能給心靈創造良好的氛圍。反之,整日處于攀緣、妄想、執著中,就不可能獲得內心安寧。
因為心態的無常變化,說明它是無主的,無我亦無我所。無我,是佛法區別于外道最大的特點。外道所認為的“我”,主要有兩層內涵:一是上帝、天神之類的“大我”,又名“神我”,主宰整個宇宙;一是靈魂之類的“小我”,主宰我們的人生。佛法以緣起智慧觀照宇宙,發現既不存在主宰宇宙的神靈,也不存在主宰生命的靈魂,即“畢竟無主,無我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