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委琴
(上虞市中醫院,浙江 上虞 312300)
卞星青霉素是β內酰胺類抗生素[1],臨床主要用于風濕熱的預防性給藥和敏感菌引起的輕、中度感染,也用于早期梅毒的治療。卞星青霉素為混懸劑,需行深部肌內注射,由于藥物顆粒大,較難溶于水,肌內注射過程中容易阻塞針頭而使注射失敗[2],且該藥刺激性大,注射局部疼痛明顯。為減輕疼痛,采用Z徑路(Z-track)肌內注射法[3]。為解決卞星青霉素肌內注射時針頭堵塞問題,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本院綜合科對52例注射卞星青霉素患者應用靜脈輸液針肌內注射,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科肌內注射卞星青霉素的梅毒患者98例、風濕病患者7例,患者意識清醒,無合并嚴重的內科疾病,雙下肢活動正常,注射局部無感染、硬結、水腫、肌肉萎縮等異常。按住院號奇、偶數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3例,男21例,女32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30.39±9.9)歲;體重(59.47±8.01)kg;梅毒患者49例,風濕病患者4例,共注射102例次。觀察組52例,男19例,女33例;年齡17~73歲,平均年齡(31.4±9.9)歲;體重(59.09±7.9)kg;梅毒患者49例,風濕病患者3例,共注射101例次。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疾病種類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注射方法 兩組均將藥液溶解備用。
1.2.1 對照組 消毒注射局部皮膚,抽吸卞星青霉素藥液前后各抽取等滲鹽水0.5~1ml,排氣后按Z徑路(Z-track)肌內注射法注射。
1.2.2 觀察組 消毒注射局部皮膚,抽吸卞星青霉素藥液,排氣后取下原來的針頭,接7號靜脈輸液針頭后抽吸等滲鹽水至針頭內充滿液體(不將注射器內的空氣排掉),左手按Z徑路肌內注射法要求固定皮膚,右手中指、環指、小指握住5ml注射器空筒部分,拇指、食指捏住輸液針頭針翼,呈執筆式進行肌內注射。
1.3 觀察指標 統計一次性注射成功例次。
1.4 統計學方法 所獲數據輸入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x2檢驗。
兩組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較(例次,%)
3.1 肌內注射卞星青霉素針頭易堵塞的原因為了延長藥物的釋放和吸收,卞星青霉素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緩沖劑及混懸劑,而混懸劑具有很大的表面自由能,有自發聚集趨向和增長趨向,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沉降后聚結而不能分散,極易發生藥液絮凝針頭堵塞[4],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針尖的堵塞率增加。
3.2 應用靜脈輸液針肌內注射卞星青霉素能防止針頭堵塞 用普通針頭肌內注射,雖在抽藥前后各抽取等滲鹽水0.5~1ml,但操作中發現藥液在注射器內很快因重力作用而堵塞針頭,如注射藥液前抽回血,針頭更易發生堵塞。靜脈輸液針由保護套、針管、針翼、軟管、連接座組成,與普通針頭比較多了細長軟管,因此,靜脈輸液針頭進針后可以按注射原則檢查回血[5],推藥時因有一細長軟管,通過前面等滲鹽水的引導通路,避免了藥液在針頭處發生沉降后聚結,卞星青霉素混懸液可順利進入組織而不發生堵塞,且輸液針頭內余留的藥液剛好被注射器內空氣進入而推完,不會浪費藥液。觀察組2例患者注射失敗均為注射抽回血時有回血而重新注射,并非藥液堵塞而重新注射。表1顯示,兩組一次注射的成功率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1]徐元貞.新全實用藥物手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4.
[2]陳寶娥,劉雅麗.長效青霉素注射方法的改進[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4,21(2):69.
[3]Pullen RL Jr.Administering medication by the Z-track method[J].Nursing,2005,35(7):24.
[4]葛秀潔,李雅萍,張海英.卞星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方法介紹[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9):860.
[5]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