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方斌
10年間,中國無機鹽工業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轉變時期。全行業從生產規模小、企業分布散、技術裝備落后,發展到具備相當產業規模和基礎,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品種大體配套、基本可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工業體系,我國也成為世界最大的無機鹽產品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目前,我國無機鹽產品每年的總產量達5400萬噸,銷售收入1950億元,實現利稅403億元,產品出口量達到1524萬噸,出口金額203億美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278倍 376倍 437倍 146量達到1524萬噸,出口金額203億美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2.78倍,3.76倍,4.37倍,1.46倍和7.79倍。

氯化鉀、硫酸鉀是主要的無機鹽產品,也是三大化肥產品之一。長期以來,中國鉀肥產不足需,對外依存度高,造成中國農業氮、磷、鉀施肥比例失衡。10年來通過全行業的努力,中國在鉀鹽成礦理論、找礦技術和大型鉀肥生產企業建設上實現了突破,不斷有大型鉀礦被發現和開發,使得氯化鉀、硫酸鉀產能和產量大幅度增長。2001年中國鉀肥產量只有39.5萬噸,2010年則達到420萬噸,2001~2010年期間年均增長率達到26.7%。中國進口氯化鉀占當年表觀消費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90%以上降低到2010年的43.6%,國產鉀肥的自給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建成了青海察爾汗和新疆羅布泊兩大鉀肥生產基地,使得我國鉀肥生產技術和單套生產能力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繼加拿大、俄羅斯、德國之后,中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能大規模生產鉀肥的國家,有力地保障了我國農業穩產高產和糧食安全。
由于全行業的努力,10年間中國無機鹽生產裝備和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無機鹽子行業——磷化工生產技術有了快速進步。國產大型黃磷電爐普遍在行業內推廣,實現了DCS控制,綜合能耗低于進口電爐。濕法磷酸凈化生產工業級及食品級磷酸已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副產氟回收生產無水氟化氫2萬噸/年投入生產。發展高附加值精細磷化工生產技術,實現了磷化工與硅化工、煤化工、碳化工、氯堿化工、建材等產業耦合共生。湖北三新磷酸有限公司打破了發達國家長期對我國脫氟磷酸鈣的技術封鎖,自主開發建成10萬噸/年飼料級脫氟磷酸鈣生產裝置,成為世界上第二家單線裝置規模最大的企業。
鉻鹽行業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鈣焙燒法、鉀系亞熔鹽液相氧化法生產技術,利用自行開發技術建設的萬噸生產裝置經受了長期運轉的考驗。自主開發的堿溶氧化制鉻酸鈉技術,實現了全流程連續化、自動化生產,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量小,易于綜合利用,實現了鉻鹽的清潔生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技術標志著我國鉻鹽生產技術的飛躍,使我國重鉻酸鈉重污染的面貌得到根本轉變。由于大力推進技術創新,10年來主要精細無機化工產品,如六偏磷酸鈉、三偏磷酸鈉、次磷酸鈉、聚磷酸銨、白炭黑、分子篩、硅膠、氧化鎂、氫氧化鎂等產品年均增長率大于10%。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10年來我國無機鹽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促進了西部無機鹽生產的發展,使產業布局進一步調整優化,特別是上下游關聯產業組合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黃磷在水電資源豐富的云貴川顎四省開展了礦—電—磷—化優化組合,產業規模擴大、物流進一步合理,一些地區的產業群、產業帶初步形成。礦—肥—鹽結合,使飼料磷酸鈣鹽產能進一步向優勢地區的優勢企業集中。硅酸鹽、磷化工、無機氟化物、鉀肥及鉀鹽、氯酸鹽、氰化物、過氧化物與上下游偶聯、拉長了產業鏈,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減少了污染物排放、提高了產業水平。
2010年全國鉻鹽生產企業由2006年的19家企業降至14家企業,平均產能由1.26萬噸/年增至2.6萬噸/年。白炭黑大于5萬噸/年的7家企業占全國總產能的59%以上,氰化鈉前3家企業產能之和占國內總產能的83%以上,二硫化碳前2家企業產量占國內總量的48%。輕質碳酸鈣形成了河北井陘、江西永豐、浙江建德、廣東連州四大生產基地。無機氟化物主要集中于河南、浙江、河北,其中焦作多氟多公司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5%以上。無機硅化物主要集中于山東、福建,其中山東的青島、萊州、濰坊等地,產能和產量占全國總量的60%左右。
10年來,無機鹽行業通過企業大型化和生產集中度的提高,使產業布局得到了調整,資源配置趨于合理,減少了污染源,中國無機鹽行業整體實力和企業國際競爭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