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華,黃桂瓊,吳麗娥
(惠州市中醫院內科,廣東 惠州 516001)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我國的房顫患者在800萬以上,尤其多見于老年人群,在老年患者中,永久性房顫所占比重大[1-2]。有研究資料顯示:健康老年人的血栓前狀態參數高于中青年組,具有血栓形成的傾向[3-4],而房顫患者存在血栓前狀態,易導致血栓形成,引起腦卒中等多種栓塞性疾病,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5]。因此,有效地改善老年永久性房顫患者的血栓前狀態具有重要的意義。血液流變學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變化而帶來的血液流動性、凝滯性和血液黏度的變化,房顫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多項指標明顯升高。2007年ESH/ESC高血壓指南[6]中指出,房顫是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s)的適應證之一,ARBs是復發房顫首選的抗高血壓藥。有研究提示,他汀類藥物在特發性及持續性房顫患者中有維持竇性心律的作用[7],阿托伐他汀能縮短房顫持續時間[8]。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方法,觀察厄貝沙坦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永久性房顫患者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擇2010年1-12月在惠州市中醫院內科治療的永久性房顫老年患者54例,均經病史、體查及輔助檢查(心電圖、24 h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確診。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齡63~75(66.8±4.3)歲,病程0.5~5.6(2.32±0.98)年。按照歐洲心律學會(EHRA)房顫相關癥狀[9]分級,Ⅲ級34例,Ⅳ級20例。排除標準:1)甲狀腺、肺及肝臟疾病;2)腎衰及病態竇房結綜合征;3)高血鉀、低血壓、心臟病瓣膜病變;4)入院前1個月內使用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制(ACEI)和(或)ARB藥物;5)不能耐受阿托伐他汀和厄貝沙坦治療者。將54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7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房顫相關癥狀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1 治療方法
2組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對照組予控制心室率等常規房顫治療。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厄貝沙坦(安博維,杭州賽諾菲圣德堡民主制藥)75 mg·d-1,7 d后若無低血壓則加量至150 mg·d-1,若血壓降至90/60 mmHg(1 mmHg=0.133 kPa)則劑量減半;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大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20 mg·d-1。2組均2個月為1個療程。
1.2.2 檢測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采集血液標本,均在晨起空腹時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分離血漿,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LSY-V6A自動血流變儀(北京普瑞生儀器有限公司)測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水平的變化。
2組患者治療后心室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2組治療后心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心室率的比較 ,f/(次·min-1)
治療2個月后,對照組全血高切黏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及纖維蛋白原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P<0.05或P<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比較
房顫是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呈遞增趨勢。房顫按發病類型分為急性房顫和慢性房顫,其中慢性房顫經復律與藥物維持竇性心律治療無效者稱永久性房顫,永久性房顫可引起血流動力學變化,是腦卒中、心功能障礙和致死的重要危險因素。
血栓前狀態(prethrombotic state,PTS)是血流動力學、血管內皮、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纖溶系統等多種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統失調的一種病理過程,具有易導致血栓形成的多種血液學變化[9-10]。房顫患者易發生血栓栓塞并發癥與其存在血栓前狀態有密切關系。近十年來的研究顯示,房顫患者存在血栓前狀態,是在血液流變學、內皮細胞、血小板、凝血與纖溶的共同參與下發生的,血液流變學異常是血栓前狀態的特征之一[11]。
本研究以老年永久性房顫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組采用厄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觀察了血液流變指標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及纖維蛋白原等的變化,探討厄貝沙坦聯合阿托伐他汀應用對老年永久性房顫患者血栓前狀態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個月后,2組患者心室率控制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及纖維蛋白原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P<0.05或P<0.01);而對照組僅全血高切黏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提示厄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聯合應用治療老年永久性房顫患者可有效地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而改善患者的血栓前狀態,預防血栓形成,降低栓塞性疾病的發生。這可能為老年永久性房顫的治療尤其是改善其血栓前狀態、預防血栓形成提供了新的臨床方法和理論依據。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今后進一步擴大研究,為厄貝沙坦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永久性房顫及預防血栓形成提供更為可靠的理論和臨床依據。
[1]楊延宗,劉瑩.老年房顫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2007,59(2):49-51.
[2]Iqba M B,Taneja A K,Tip G Y,et al.Recent developments in atrial fibrillationfull[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5,300:238-243.
[3]楊學敏,張潤玲.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血栓前狀態分子標志物的檢測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5,2(2):49-51.
[4]潘殿卿,李志梅,何新霞,等.血栓前狀態指標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二級預防中的作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1,3(2):99-102.
[5]董艷,盧軍利,邢蘭訪,等.穩心顆粒聯用氟伐他汀對高血壓病并發心房顫動患者血栓前狀態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09,8(4):201-204.
[6]Chalmers J,Zanchetti A.Journal of Hypertension.Introduction[J].J Hypertens Suppl,2007,25(1):S1-S2.
[7]Fauchier L,Pierre B,de Labriolle A,et al.Antiarrhythmic effect of statin therapy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 Am Coll Cardiol,2008,51(8):828-835.
[8]楊延宗,馬長生,張澍,等.第三屆心房顫動國際論壇會議紀要[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5,9(6):477-479.
[9]周自強,胡大一,陳捷,等.中國心房顫動現狀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4,41(7):491-494.
[10]武煥玲,林隆玖.血栓前狀態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3,7(4):277-280.
[11]王華,楊杰孚.心房顫動的血栓前狀態[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6):37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