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
資深外交家吳建民曾任駐法大使和外交學院院長,退休以后,以豐富的政府外交閱歷為底蘊,以從事外交50年的經歷為基礎,活躍于各國的公共外交舞臺上,以卓然的交流藝術向世界說明中國,于溫和之中近乎透明地捍衛中國形象。《公共外交札記》一書,就是他在出席各種國際會議時,通過自己對時局的判斷,發出的來自中國的聲音。他試圖從多個視角提出“中國國際地位在上升,我們該怎么辦?”這一重要的公共外交命題。
一些國際學者早已對公共外交的內涵作出界定:公共外交是指在國際社會提高本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升本國形象的國際交流活動。公共外交的重點則在于改善民間的情感,擴大對本國友好的人群和提升好感度。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國家的聲譽更加與國家的利益相關,由此在政府主導的公共外交活動中,公眾也成為了參與公共外交的主體。
“公共外交”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國,現在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各國對它的定義大同小異,區別主要是在公共外交活動中是否能尊重他國的體制和文化。我在中國各地的一些講座中特別強調,除了政府和政府官員當然承擔著公共外交的責任之外,凡有機會和有能力的社會團體和民間精英人士應該有參與公共外交的自覺。
政府外交是外交戰線的主渠道,公共外交則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和平與發展為世界主題的時代,公共外交以其多元性、廣泛性、豐富性和靈活性,往往顯得更有力量。兩國人民之間的密切交往,是兩個國家友好的基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公共外交甚至會成為政府外交的先聲,可以起到打破外交僵局的作用。堪入史冊的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即是世界公共外交最為典型的案例之一。
吳大使是我的老朋友,我們經常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和會議上。他能從容地與各種身份的外國人溝通,在各種場合從不用拔高語調或者某些張揚的形式來闡述自己的見解,他是一個用理性、知識、責任和見地與人溝通的國家形象推廣者。
今天,國際上對于中國的意見眾說紛紜,公共外交的價值得以凸顯。由于中國實行開放政策只有30年的時間,加之文化的差異和利益的沖突,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時有誤解、偏見乃至歪曲。這不利于中國,也影響西方公眾的對華認知和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可以說,較準確地認識中國這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和諧的必要因素。這是我極力促進中國公共外交活動的主要原因。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真實情況,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基礎工程。中國人不但要會聽,還要會說,會交流。公共外交的場合無處不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中國公眾與世界公眾廣泛交流的機會,這兩會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公共外交時代。公共外交是一個了不起的跨國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公共外交”實踐的最高境界。
胡錦濤在剛剛閉幕的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上提出了扎實推進公共和人文外交,加強人大、政協、地方、民間團體的對外交流,夯實國家關系發展社會基礎。閱讀此書,對于理解和實踐公共外交的理念必有所裨益。
《公共外交札記》
作者:吳建民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定價:39.8元
《自由與榮耀:1947年印巴獨立實錄》
作者:[美]拉萊·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爾
出版:海南出版社
定價:60元
英國統治在給印度帶來苦難的同時,也不自覺地導致了印度社會的巨變。一個被丘吉爾稱為半裸苦行僧的老人,用非暴力和簡樸謙和讓自己成為圣雄。
《悵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出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定價:42元
一些決策,一些項目,“功”在當代,卻未必利在千秋。歷史與地理、成功與失敗,長遠與短見,難道不值得用科學發展觀重新思考、重新審視?
《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作者:蔣勛
出版:三聯書店
定價:23元
關于藝術,作者重視的是“感官”,因此,在作為藝術家之前,應該先為自己準備豐富的“人的感覺”。
《歡喜》
作者:梁冬 吳伯凡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35元
中國人從小接受的是苦逼教育,許多本來很寫意的東西都逃不了苦逼化的宿命,所以,作者要破除苦逼意識。
《讀書很好》
作者:鄺穎萱
出版:漓江出版社
定價:29.8元
通過對香港最新寫作的評論,全景式地評述了香港的社會變動與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