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彬 任萬強 梁君昭 竇建衛
(1.陜西中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2.湖北省襄陽市中醫醫院,湖北 襄陽 441000;3.陜西省西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1;4.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1)
緩慢性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中醫認為多由心腎陽虛、血瘀脈阻引起,臨床上常見癥狀為胸悶、心悸、倦怠乏力、形寒肢冷等,屬于中醫學“心悸”、“胸痹”、“怔忡”等范疇。筆者在前期擴大樣本數的臨床觀察中已經證實扶正助脈方具有扶正通絡、祛瘀化濁的療效,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有良好作用。本研究通過對陽虛瘀阻證緩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實驗模型的藥效學研究,分析扶正助脈方對一氧化氮(NO)、Na+-K+-ATP酶的影響,初步探討扶正助脈方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機制。
1.1 動物 選用 SPF級 SD大鼠,雄性,體質量(250±20)g,購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陜)2007-001號。實驗前動物經測試確認無異常行為。
1.2 藥物與試劑 (1)扶正助脈方煎劑:西安市中醫醫院院內煎劑,500 mL/瓶,由桂枝、黨參、淫羊藿、蘇木、地龍、清半夏、薤白、連翹、雞血藤等 12味中藥組成;(2)心寶丸(60 mg/丸):廣東省藥物研究所制藥廠,國藥準字Z44021843,產品批號20100337;(3)鹽酸可樂定:常州制藥廠生產,用時用0.9%氯化鈉注射液配成所需濃度;(4)氫化可的松注射液(25 mg/5 mL),揚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5)NO、Na+-K+-ATP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3 實驗儀器 (1)FA1104 N型0.1 mg電子天平:上海天平儀器廠;(2)心電圖儀:上海光電醫學儀器公司。
1.4 模型制備 大鼠予普食飼料喂養,自由飲水,適應7 d后,每日臀部皮下注射氫化可的松注射液,25 mg/kg,連續14 d。并在實驗第2周時,強迫大鼠每日上、下午各游泳1次,至無力即將下沉時撈出,以誘導勞倦過度,持續1周[1]。觀察大鼠一般形態,凡出現活動減少,精神不振,反應遲鈍,弓背蜷縮、飲水量減少,體質量減輕等腎陽氣虛癥狀者為造模成功[2]。
1.5 分組與給藥 選擇造模成功的大鼠60只,隨機分為高、中、低劑量組,模型對照組、心寶丸組,每組12只,再選取12只健康大鼠為空白對照組。造模成功后次日開始藥物干預。空白對照組和模型對照組常規喂養,按大鼠以20 mL/kg體質量灌胃蒸餾水;心寶丸組灌胃心寶丸溶液,質量濃度為20 mL/kg;高、中、低劑量組灌胃扶正助脈合劑,藥物質量濃度分別相當于臨床劑量12、6、3倍。每組均于每日上午10時灌胃給藥1次,連續治療14 d。
1.7 標本采集與檢測 (1)心率:末次給藥后1 h用乙醚淺麻醉大鼠,在其四肢皮下埋置電極,記錄大鼠清醒后標準Ⅱ導聯心電圖。第15日以鹽酸可樂定2 mg/kg皮下注射,并同時灌胃相應藥物,記錄灌胃后1 h心電信號,統計分析大鼠心率變化情況[3]。 (2)血液指標:測完大鼠心率后,腹腔注射 10%水合氯醛(350 mg/kg)麻醉,取股動脈血,室溫靜置6 h,4℃條件下,3000 r/min離心10 min,取其血清,NO檢測采用硝酸還原法,Na+-K+-ATP酶活性檢測采用無機磷含量的方法,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步驟進行。
1.8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對大鼠給藥前后心率比較 見表1。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對照組大鼠心率明顯降低(P<0.01),與模型對照組相比,中、高劑量組,大鼠心率明顯升高(P<0.01)。
表1 各組大鼠給藥前后心率比較(次/min,±s)

表1 各組大鼠給藥前后心率比較(次/min,±s)
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P<0.01。下同。
組 別 n 給藥前 給藥后空白對照組 12 400.00±18.00 383.71±8.32模型對照組 12 391.78±24.00 290.42±29.06△△心寶丸組 12 380.77±23.00 326.63±14.03**低劑量組 12 381.70±21.08 300.34±10.03中劑量組 12 378.02±12.90 315.72±14.77**高劑量組 12 380.21±12.29 316.33±18.48**
2.2 各組對大鼠NO含量、Na+-K+-ATP酶活性的影響 見表2。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對照組NO含量增加(P<0.05),與模型對照組比較,低劑量組大鼠血清NO含量降低(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高劑量組大鼠血清NO含量降低(P<0.05)。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對照組Na+-K+-ATP酶活性降低 (P<0.01),與模型對照組比較,低、中劑量組大鼠血清Na+-K+-ATP酶活性升高(P<0.05),高劑量組大鼠血清Na+-K+-ATP酶活性明顯升高(P<0.01)。
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形成機制有兩種:一種是自律性異常,包括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和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另一種是傳導性異常,包括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以及室內傳導阻滯。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心悸氣短、胸悶隱痛、頭昏乏力、動則加重,嚴重者出現Adams-Stokes綜合征。
表2 各組大鼠血清NO含量、Na+-K+-ATP酶活性比較(±s)

表2 各組大鼠血清NO含量、Na+-K+-ATP酶活性比較(±s)
組 別 n NO(μmol/mL) Na+-K+-ATP酶活性空白對照組 12 36.93±4.08 0.398±0.070模型對照組 12 39.82±2.89△ 0.241±0.051△△心寶丸組 12 35.56±6.89* 0.279±0.039*低劑量組 12 37.83±3.85 0.288±0.049*中劑量組 12 36.72±3.15* 0.289±0.044*高劑量組 12 36.45±3.82* 0.332±0.050**
NO又叫血管內皮舒張因子,普遍存在于脊椎動物各個細胞中,能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舒張,參與神經遞質和機體免疫的調節,通過介導迷走神經作用,可激活水溶性鳥苷酸環化酶,提高環磷酸鳥苷(cGMP)濃度,cGMP濃度的提高引起抑制心臟活動,表現為負性肌力、負性傳導、負性頻率。筆者在前期對扶正助脈方的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4],扶正助脈方可以降低心肌勻漿中cGMP的濃度,但由何種物質介導并不清楚。本次實驗研究發現,與模型對照組相比,中、高劑量組大鼠血清NO含量降低(P<0.05),提示很可能是NO介導的細胞信號轉導,使cGMP濃度降低從而達到提高心率的作用。Na+-K+-ATP酶活動的生電性,所形成的跨膜離子濃度與心肌細胞自律性密切相關,心肌細胞自律性的高低最主要取決于動作電位4期自動去極化的速度。現代醫學研究表明,Na+-K+-ATP酶活性降低會導致心肌細胞自律性、傳導性以及離子通道的異常,提示可能與緩慢性心律失常發生有關[5]。本實驗研究表明,與模型對照組比較,低、中劑量組大鼠血清Na+-K+-ATP酶活性升高(P<0.05),高劑量組大鼠血清Na+-K+-ATP酶活性明顯升高(P<0.01),說明扶正助脈方可以使Na+-K+-ATP酶活性增高。
扶正助脈經驗方,臨床已使用多年,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有良好作用,該方由桂枝、黨參、淫羊藿、蘇木、地龍、清半夏、薤白、連翹、雞血藤等12味中藥組成。全方重點突出溫養心經、疏通心絡、祛瘀行滯、化濁排毒之功效。通過促進機體臟腑的陰陽氣血、虛實正邪逐漸趨向平衡,改善陽虛大鼠紊亂的內環境,從而促使陽虛大鼠向正常發展[6],同時本經驗方可改善由心腎陽虛引起的緩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功能和心肌細胞代謝,有利于促進心臟竇房結的營養狀況、改善竇房結功能,是改善心功能、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制劑。由于本次實驗周期和條件有限,對于復方中具體是哪味藥使Na+-K+-ATP酶活性增高及NO的來源未能研究,這也將是下一個研究重點。
[1]楊霓芝,包昆,王立新,等.通脈口服液對大鼠慢性腎炎“氣虛血瘀證”模型的組織形態學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3):31-32.
[2]陳英華,歐陽軼強,孫琪,等.腎陽虛證動物模型規范化研究中診斷指標選擇的初步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10):26-30.
[3]梁君昭,李逢春,張佩.扶正助脈方對陽氣虛衰血瘀證心動過緩大鼠作用的實驗研究[J].陜西中醫,2011,32(7):915-916.
[4]程曉昱,胡業彬,吳和,等.心復康對緩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0):741-743.
[5]姚泰.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3-116.
[6]張恩戶,李有林,于克惠,等.從陰陽自和談中藥調整作用[J].現代中醫藥,2003,2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