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薪 張 莉
(重慶市萬盛區能源集團南桐總醫院,重慶 400800)
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發病機理在于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從而造成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等所引起的心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是臨床最常見的的死亡原因之一。筆者應用芪參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門診及住院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0例,診斷均符合文獻[1]相關標準。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42~63歲,平均47.55歲;病程0.5~8年,平均4.63年;合并高血壓病28例;高脂血癥12例;心絞痛輕度發作10例,中度25例,重度5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 30例,女性 10例;年齡 40~63歲,平均 45.75歲;病程 0.5~7.5年,平均4.35年;合并高血壓病29例;高脂血癥11例;心絞痛輕度發作12例,中度24例,重度4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發作期均給予常規治療:硝酸甘油或硝苯地平舌下含服;酒石酸美托洛爾25 mg口服,每日2次;腸溶阿司匹林100 mg,睡前頓服。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芪參膠囊(河南新誼藥業股份有限公司)0.3 g×3粒口服,每日3次。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塞通片100 mg口服,每日3次。兩組均以30 d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2]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心絞痛基本消失或偶爾(>30 d)發作1次,心電圖恢復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較治療前明顯好轉,心絞痛發作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心電圖ST段回升0.5 mV,T波加深或倒置。無效: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好轉或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兩組臨床總有效率相近(P>0.05),但治療組臨床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學“胸痹”、“心痛”范疇,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表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臨床治療應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本病在臨床多發于中老年人,因其自身體質引起氣血不足或心陽不振,從而致病。芪參膠囊由黃芪、丹參、人參、茯苓、三七、水蛭、紅花、川芎等11味中藥組方而成。方中重用黃芪,補脾胃之氣,以氣旺而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丹參活血化瘀,二者相伍,益氣活血、標本兼治、相得益彰為君藥。人參健脾益氣;三七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為臣藥,配以茯苓、水蛭等眾藥,共奏益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標本兼治,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使機體氣旺血行,祛瘀通絡。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治療,臨床療效確切,安全而無反復。
[1]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S].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
[2]陳可冀,廖家楨,肖鎮祥,等.心腦血管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