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林 王才黨 洪小兵 顏云龍 陳永清
(浙江省臺州市中醫院,浙江 臺州 318000)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SBP)系指肝硬化患者在無腹腔內感染源的情況下出現的腹水細菌感染,積極應用抗感染藥物是治療SBP的基本手段,筆者采用加味當歸芍藥散聯合頭孢曲松治療肝硬化并SBP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8月1日至2011年10月15日臺州市中醫院內二病區收治的肝硬化首次并SBP患者66例,均符合文獻[1]診斷標準,并經相關檢查排除肝細胞癌、嚴重的心腦腎疾病和糖尿病等,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4例,男性25例,女性 9 例;年齡 33~68 歲,平均(47.70±5.50)歲;病程 4~23年,平均(9.40±3.60)年;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 29 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1例。Child-Pugh分級:A級4側,B級23例,C級7例,中醫辨證屬于濕熱證22例,實熱證12例。對照組 32例,男性 23例,女性 9例;年齡32~66歲,平均(48.30±4.70)歲;病程 4~25 年,平均(8.90±4.40)年;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原發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1例。Child-Pugh分級:A級4例,B級22例,C級6例,中醫辨證屬于濕熱證19例,實熱證13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或腹痛、腹瀉、腹脹、尿量減少、腹肌緊張、腹部壓痛、反跳痛等癥狀或體征。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護肝、利尿和對癥、支持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在基礎治療同時給予頭孢曲松注射液(商品名為羅氏芬,1.0 g/瓶,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3.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靜滴,每日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同時給予加味當歸芍藥散,處方:當歸9 g,赤芍25 g,生白芍20 g,茯苓 12 g,生白術 12 g,澤瀉 24 g,川芎 24 g,薏苡仁 30 g,敗醬草 15 g,麥冬 12 g,厚樸 9 g,大腹皮 15 g,車前子 30 g,赤小豆30g。每日2次。兩組療程均為7d,1個療程結束后比較療效。
1.3 療效標準[2]治愈:感染相關的全身及局部癥狀陽性體征消失,腹水檢查 PMN<0.25×109/L,細菌培養陰性。 有效: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消失或明顯改善,腹水PMN計數下降,但仍PMN>0.25×109/L。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腹水PMN計數無下降或反增加。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SBP是肝硬化患者較為常見及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由于腹水培養陽性率低,所以常常經驗性選藥。對于SBP抗生素治療可選擇頭孢噻肟,或半合成廣譜青霉素與β-內酰胺酶抑制藥的混合物,或頭孢曲松,或厄他培南[3]。
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該方以芍藥、川芎、當歸治血,澤瀉、茯苓、白術治水。今按原方藥物劑量的比例改為湯劑,方中重用芍藥、川芎以活血化瘀,凸顯了本方的活血之功,古時芍藥不分赤、白芍,今乃以赤、白芍合用;澤瀉量亦較大,突出了本方的利水之效;當歸、茯苓、白術3藥量偏少,在當歸芍藥散原方中當為輔助藥。除了當歸芍藥散原方中的藥味外,還加用了薏苡仁、敗醬草、車前子、赤小豆利濕解毒,赤小豆當歸散、薏苡附子敗醬散在 《金匱要略》中分別用以治療狐惑病和腸癰之膿已成者,今以赤小豆和當歸合用、薏苡仁和敗醬草合用正取其治膿之意;喻嘉言曾曰“脹不外水裹、氣結、血瘀”,今已有治血治水之物而尚無治氣之品,故加用厚樸、大腹皮以理氣行滯消脹,又恐利水之后傷陰故加用麥冬以養陰保津。
研究發現,SBP的發病機制主要與腸道菌群失調和內毒素血癥有關[4]。由于肝硬化時腸道菌株分布異常,在空腸、回腸甚至十二指腸均有細菌快速繁殖,同時因門脈壓較高,腸道黏膜屏障因瘀血水腫而受損,腸腔內大量細菌易越過腸黏膜,進入腹腔淋巴結而至血內,而患者網狀內皮系統活性減弱,吞噬細胞活性減低,門脈側支循環形成,進入門脈內的細菌因肝臟不能清除而入血或直接進入體循環經淋巴管至腹腔,而腹腔積液中調理素、免疫球蛋白、補體及白蛋白下降導致腹腔積液感染[5]。本觀察結果顯示了加味當歸芍藥散聯合抗生素的治療組對SBP的療效優于未用中藥的對照組,推測以當歸芍藥散為基礎方的中藥復方湯劑口服可能通過改善腸道菌群失調、修復腸道黏膜屏障、減輕內毒素血癥等多個靶點而起作用。
[1]張繼明,翁心華.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診斷與防治[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6):459.
[2]汪承柏.重視慢性肝炎內毒素血癥的防治[J].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1(4):193-194.
[3]范洪偉(等)譯.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療指南[M].39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44.
[4]石昕,孔英.肝硬化腹水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55例臨床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5,14(3):307.
[5]王全楚.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病原學檢測研究進展[J].世界核心醫學期刊文摘.胃腸病學分冊,2005,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