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育新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中醫院,浙江 寧波 315200)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當尿酸鹽在關節滑膜或軟骨沉積,引起關節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將導致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筆者近年予三黃散內服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120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8例;第1跖趾關節82例,踝關節27例,膝關節5例,腕關節6例。均符合197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關于痛風性關節炎的分類診斷標準》[1],具有典型的痛風病史、癥狀和體征,排除其他類型的關節炎。排除不符合診斷標準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皮膚過敏者;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60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1)外敷:將大黃、黃芩、黃柏按3∶2∶2的比例粉碎研末過100篩,用清水調和成糊狀備用,使用時取藥膏適量均勻攤于棉紙上,用1層紗布覆蓋后,外敷患處,以繃帶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2)內服:生大黃6~15 g,黃芩12 g,黃柏12 g,水煎服,每日2次,每日1劑。濕邪偏勝、關節重著者加蒼術15 g,薏苡仁30 g;風邪偏勝、疼痛游走者加羌活12 g(上肢)或獨活12 g(下肢)、防風12 g;上肢痛甚者加羌活12 g,威靈仙15 g;下肢痛甚者加獨活12 g,川牛膝12 g,木瓜15 g。生大黃的用量可視患者的體質、癥狀酌情加減。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初始劑量為1 mg,以后每1~2 h口服0.5 mg,直至關節癥狀緩解,或出現腹瀉、嘔吐停藥。24 h內不超過6 mg。第2日開始每日口服0.5 mg。
1.3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關節紅腫熱痛消失,局部無任何異常反應,活動如常為顯效;關節腫脹消失,疼痛減輕為有效;關節紅腫熱痛無改善,活動仍受影響為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120例患者均于治療2 d后,按上述標準進行評定。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痛風屬中醫學“歷節”、“白虎歷節風”、“痹證”范疇。《醫學入門·痛風》有“形祛瘦者,多內有虛火,形虛肥者,多外因風濕生痰,以其偱歷遍身,曰歷節風,甚如虎咬,曰白虎風”的描述。本病在急性關節炎期,多屬中醫學風濕熱痹和濕熱痹范疇[2],或素食肥甘厚味,濕熱內蘊;或風寒濕邪流注關節,蘊久化熱。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起病急驟,多在夜間突發,以第1跖趾關節為多見,反復發作可累及多個關節。受累關節出現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因此,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應以“清熱除濕,通絡止痛”為治則。三黃散中生大黃藥性苦寒、走而不守,能瀉熱毒、消癰腫。黃芩清上焦濕熱,瀉火解毒。黃柏清熱燥濕、解毒療瘡,善治下部濕熱。隨癥配伍薏苡仁、蒼術健脾利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散結;牛膝、木瓜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功。中藥外用是藥物通過透皮吸收作用于患部,從而維持局部相對穩定的血藥濃度,起到散瘀、消腫和止痛的功效[3]。三黃散中,大黃入脾經,脾主肌肉,具有活血祛瘀、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入肺經,肺主皮毛,具有清熱消腫止痛的作用。黃柏入腎經,腎主骨,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療瘡的功效。三黃散外敷,直達患處,兼顧骨、肌肉、皮毛,用藥精煉,起效快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組成三黃散的各種中藥都具有抗炎止痛,改善微循環的作用[4]。三黃散內服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既注重全身的整體調節,又兼顧了局部的微觀治療。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內外結合、標本兼顧”的治療理念。相對于秋水仙堿的副作用,中藥更體現出其安全、靈驗等特點。三黃散配制方便,利于基層醫院推廣。對于那些服用秋水仙堿無效的“老痛風”,無疑更具臨床意義。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1]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原發性痛風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4,9(3):178.
[2]路志正,焦樹德.實用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662.
[3]程春生,張來云.中藥熏洗法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的實驗研究[J].中醫正骨,2005,17(11):12-13.
[4]章建華,丁偉國.三黃軟膏外敷治療大鼠急性軟組織損傷的實驗研究[J].中醫正骨,2010,2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