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福 羅柳陽 謝淑慧
(1.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133;2.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觀瀾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33)
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患病年齡正逐漸年輕化[1]。常見的癥狀有頸部僵硬、疼痛、酸軟或肩臂手指麻木,甚至頭暈、頭痛、肌肉萎縮、胸悶。椎動脈型頸椎病(CSA)約占頸椎病的10%~15%,目前臨床尚無特效藥物治療。筆者通過頸痛湯配合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病例均來自本院2007年4月至2010年8月門急診及住院患者,共136例。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關于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和中醫證候分類制定。納入年齡18~75歲,頸部疼痛、僵硬感病史1個月以上,伴或不伴有肌肉骨骼系統陽性體征,近6個月內沒有接受頸痛針灸治療的患者,同時排除心血管疾病性眩暈、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患嚴重系統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頸部、胸椎外傷或手術史者,進行性加重的中樞神經癥狀患者,精神病患者,影像學所見有頸椎骨質破壞患者,先天脊椎異常者,患有系統性骨或關節疾病者,孕婦或哺乳婦女,試驗中病情持續加重或出現嚴重并發癥者。隨機分治療組與對照組組各68例。治療組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25~72歲,中位年齡48歲;病程31 d至22年,平均28個月。對照組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齡26~74歲,中位年齡50歲;病程32 d至23年,平均27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治療組服用自擬頸痛湯加減:桂枝、吳茱萸、法半夏、白芍各 10 g,葛根 30 g,制川烏 6 g,細辛 5 g,防風、羌活、秦艽、川芎各12 g。痰濁上蒙加陳皮、茯苓、山茱萸肉各10 g,氣血虧虛加黨參、黃芪、當歸各 15 g,熟地黃 20 g,風陽上擾加鉤藤、天麻各10 g,石決明20 g,肝腎陰虛加枸杞子、沙參、麥冬、生地黃各10 g。7 d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針刺治療選取主穴:百會、天宗、雙側風池、大椎、頸百勞。辨證配穴:痰濁上蒙加四關、中脘、豐隆;風陽上擾加太溪、太沖;氣血虧虛加血海、足三里、內關;肝腎陰虛加太溪、腎俞、內關。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治療7 d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2)對照組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5 mg,口服,每日2次。頸椎牽引,牽引力3~4 kg,每日2次,每次30 min,7 d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頸椎病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原有各型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7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1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9.41%,兩組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頸椎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而椎動脈型頸椎病在臨床上多表現為眩暈。現代醫學認為,頸性眩暈發病機制主要是頸部肌肉的急、慢性損傷,而發生痙攣、炎癥、粘連,造成頸部力量平衡失調從而破壞了頸椎的外源性穩定性因素,導致椎間排列紊亂加上頸椎本身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壓迫了頸椎動脈,使頸椎動脈變窄、扭曲,血液動力改變,引起頭暈耳鳴、頸項酸痛、頭痛等癥狀[3]。
本病屬中醫學“眩暈”范疇,認為多由內傷虛損以致痰濁、瘀血、痹阻腦絡所致。治療當以補虛、化瘀、通絡、化痰為主。頸痛湯方中用細辛、桂枝、羌活、秦艽溫經散寒、祛風勝濕為主藥,以收溫經通絡之功;葛根、白芍緩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氣,防風祛痙止痛。全方共奏祛風勝濕、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據現代藥理研究桂枝可提高痛閾,與川芎、白芍合用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中藥配合針刺風池、大柱等穴可疏通局部經絡氣血,調節太陽、少陽經氣,升清陽、補髓海則神自明。針刺與中藥合用,有相互促進作用,能緩解頸部肌肉痙孿而鎮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椎基循環血流動力學的異常狀態[4]。
[1]王擁軍.頸椎病發病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概況[J].中醫正骨,1999,11(3):41-4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3]茹選良,葛煥祥,趙大正,等.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J].頸腰痛雜志,2001,22(1):5-7.
[4]周宏圖,譚文捷.高壓氧及頸椎牽引綜合治療椎動脈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7):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