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群 張陽普
(1.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 430061;2.湖北省新華醫院,湖北 武漢 430015)
吞咽困難是腦卒中后的常見并發癥,多由于雙側大腦半球病變損害雙側皮質腦干束所致,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現代醫學無特效療法。筆者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采用綜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38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門診及住院患者,中醫診斷標準依據文獻[1]進行,符合中醫中風病診斷標準,其中主癥為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言語謇澀或不語等。西醫診斷標準按照文獻[2]進行。取洼田氏飲水試驗達3分以上的吞咽障礙者。兩組病人均經頭顱CT檢查,其中腦梗死47例,腦出血26例;均具有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癥,洼田飲水試驗[3]評價在3級以上。采用抓鬮的方法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38~74歲,平均60.3歲;病程16 d至24個月,平均49 d;飲水試驗評級平均4.1級。對照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41~70歲,平均58.5歲;病程20 d至19個月,平均59.4 d;飲水試驗評級平均3.9級。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針刺聚泉、海泉、金津、玉液、廉泉、啞門、頸夾脊穴;頭針取雙側頭部運動區及語言區。聚泉、海泉、金津、玉液均點刺出血;廉泉穴用3寸毫針行“合谷刺”,即針尖先向舌根方向直刺1.5寸深,然后將針提至皮下向舌體兩側透刺,提插2~3次,不留針;啞門、頸夾脊穴點刺不留針;頭針沿皮呈300角刺入1~1.5寸,以100~200轉/min頻率快速捻轉1~3 min。對照組取廉泉、內關、足三里、三陰交、豐隆。廉泉、豐隆用瀉法;足三里用補法;內關、三陰交平補平瀉。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隔10 min行針1次。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28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間隔5 d,2個療程后評定其療效。
1.3 療效標準 痊愈:吞咽困難基本消失,飲水試驗評定1級。顯效:吞咽困難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2級。有效:吞咽困難稍改善,飲水試驗評定3級。無效:吞咽困難改善不明顯,飲水試驗評定3級以上。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吞咽困難是中風病常見并發癥,據統計,中風后有14%~71%的患者有吞咽困難癥狀。中醫認為該病病機是本虛標實,在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出現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癥。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廉泉為任脈之穴,其循行路線直達咽喉部,上行繞口唇,針刺此穴,可清心除痰,開竅利咽,因該穴下面有舌下神經及吞咽神經的分布,故針刺此穴可直接調節吞咽神經、舌下神經及迷走神經的功能。《素問·刺瘧論》云“舌下兩脈者,廉泉穴也”;《醫經理解》曰“廉泉,舌根下之兩廉出泉脈也,又曰足少陰舌下各一,則廉泉非一穴也”。“合谷刺”廉泉穴可以刺激舌肌、舌下神經和舌咽神經,配合局部的金津、玉液、聚泉、海泉等點刺放血可祛風豁痰,行氣活血,化瘀通絡。取督脈穴位啞門,可以通過激發督脈經氣,來疏通腦絡淤滯,通行腦內氣血,振奮督脈陽氣,以醒神開竅。廉泉與聚泉同用,具有清利咽喉、通調舌脈,清散瘀滯之功。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海,為元神之府,針刺啞門、頸夾脊穴屬局部取穴,直指病所,疏通病灶部位的經脈,加強腦部的氣血循環,具有醒腦開竅、健腦補髓、疏通經絡、調節陰陽平衡之功能。通過取相應頭部刺激區,可直接刺激雙側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興奮性,反射性刺激延髓;并能改善頭部的血流量,促進病灶區域側枝循環的建立,促進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重建大腦對延髓運動核的支配,從而促進吞咽困難的康復。
本觀察表明,治療組對吞咽困難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綜合針刺療法能有效地提高腦卒中后病人的生活質量,是臨床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有效的方法之一。
[1]任占利.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9(1):55.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王擁軍.神經病學臨床評定表[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