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萍 樊恭春 楊秀芳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支氣管哮喘急性期多采用支氣管舒張藥對癥治療,而中西藥聯合用藥具有起效快、療效穩定、副作用小等優點。筆者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患者33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住院患者66例,按文獻[1-2]確診。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3例。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15~56歲,平均30.5歲;病程4~40年,平均23.8年。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30~57歲,平均30歲;病程2~40年,平均21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西醫常規療法,患者入院后立即脫離變應原的接觸,盡快緩解氣道阻塞、糾正低氧血癥、恢復肺功能,分別給予吸氧、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茶堿類、抗感染(抗生素)、祛痰、糾正酸中毒和水/電解質紊亂等治療措施。治療組配合中藥:炙麻黃10 g,黃芩15 g,魚腥草 30 g,全瓜蔞、葶藶子各 15~30 g,補骨脂、黃芪各 30 g,補骨脂、射干、苦參各 9~12 g,沉香 0.6 g(粉吞),雷公藤 23 g(先煎),大棗6枚。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咳嗽頻作加炙前胡;痰多者酌加浙貝母、陳皮;口干甚者酌加沙參、麥冬;內燥便秘者加生大黃,隨證加減。連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消失,肺部體征陰性,實驗室檢查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征轉陰,實驗室檢查接近正常。有效:癥狀稍減輕,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實驗室檢查無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系統的多發病,具有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目前,西醫多采用吸氧,解痙平喘,抗炎感染等對癥治療。雖然能夠短時間控制病情,但停藥容易復發,且長期使用西藥副作用大[5]。
支氣管哮喘屬中醫學“哮證”、“喘證”范疇。該病病位在肺,病理在痰,病變在氣。哮喘發作時,氣道反應性增高,氣道縮窄,導致呼氣性呼吸困難,肺通氣換氣功能不良,肺活量降低,血中缺氧及二氧化碳濃度增高,隨之出現口唇紫紺、心悸、胸悶等。此皆為瘀血之表現,故瘀血乃支氣管哮喘發作的一個重要指征[6]。本觀察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某些中藥單方有抗變態反應的作用。方中炙麻黃能宣散肺氣,平喘咳,用于喘息有卓效,為肺家專藥,平喘祛痰宜小量。藥理學研究表明麻黃具有擴張支氣管作用,可解除支氣管痙攣,增加肺通氣量,與鎮咳藥合用有協同的療效,并有發汗、抗病毒、抗過敏及擬腎上腺素的作用[7];黃芪中的主要成分黃芪多糖、黃酮等可作用于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8],可平喘、解痙、祛痰[9],也能補腎氣;用葶藶子化痰平喘以攻痰濁[10];黃芩、魚腥草、苦參瀉上焦肺熱;瓜蔞、射干清化肺中膠結之痰熱,痰去則熱無所依,熱清則氣順而降,射干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機體內IgE、抑制氣道炎性細胞黏附和趨化、抑制炎性細胞釋放介質、拮抗炎性介質等有關[11]。補骨脂補腎壯陽;又有沉香暖腎納氣,引導浮越之氣下沉丹田,為腎氣所納。腎氣充盛,又能溫運水液,截止生痰之源。黃芪配葶藶子既可使痰水直降,還防其因降而使脾氣不升之弊,從而祛痰而不傷正。雷公藤是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性中藥,亦具有較好的平喘止咳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降氣平喘之功。
本觀察顯示,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口服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中醫聯合西醫即可發揮西醫起效快,針對性強,作用明確等優勢,又可發揮中醫固本救源之作用,在治療支氣管哮喘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中西醫各自優勢,取長補短,最大限度減少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0.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3):132
[3]劉勤建.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支氣管哮喘45例療效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75):22-23.
[4]程淑紅.中西醫結合治療寒喘型支氣管哮喘30例[J].中醫研究,2011, 24(3):21-23.
[5]黃旺新.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7):78-79.
[6]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9-30,134.
[7]許秋,鄒娥.甘草的藥理作用概述[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21(7):450-451.
[8]唐立偉,馮蕊,許國峰,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4):1714-1715.
[9]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29-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