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鳳
處于全球化經濟浪潮的當代中國,已經成了世界工廠,并以其長期超高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中國社會正在轉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不可逆轉。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全國大中城市尤其是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流動,進入城市參與就業競爭,這就形成了規模巨大而不容忽視的城市低收入流動人群。大量資本與勞動力的流動是活躍經濟與豐富城市生活的動力,同時對城市住房提出一個巨大的要求。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所造成的城鄉差異,日益突出的流動人口城市居住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建筑師的角度,更能切實關注的是如何創造出針對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住宅的設計模式。在流動人口住宅設計中,針對“低收入流動性”,對適應性的研究更是必不可少,這正是本文所探討的重點。
研究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住宅設計必須從影響其居住需求的幾個層面進行剖析,包括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的年齡構成、家庭構成、職業構成、居住現狀及生活方式等。其中,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的年齡、家庭構成以及生活方式是影響住宅適應性設計最重要的因素。
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人口多為青壯年,這也是他們進入城市參與就業競爭的主要優勢。進城農民工呈現年輕化趨勢,45歲以下年齡組的人占到總數的87.2%,而30歲以下的“80后”農民工占的比例為44%。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家庭結構關系存在三種方式:1)單個流動人口。這是最先外出的流動人口,工作的人可能逐步穩定下來。這類流動人口在城市中具有最大的靈活性,居住方式多以旅館、臨時性租房為主。2)“群體式”流動人口。這是最普遍的存在方式,為單個流動人口發展所致。群體式流動人口包括地緣型、親緣型及業緣型三類,“群體式”流動人口規模大小不一,可以為幾個或十幾個,特別在業緣關系中可能存在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的情況。3)“家庭式”流動人口。此類在城市中一般都進行著,逐步發展。一般流動人口家庭的成員較少,大都是核心式的小家庭模式。其中,以夫妻共同流動的“1+1”模式和夫婦及子女共同流動的“1+2”模式為主要的流動形式。
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的生活方式必然受到社會和城市的影響,但他們的經濟條件和工作背景又不同于普通城市居民,會產生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閑暇時間少。2)閑暇生活內容貧乏,社會關系簡單。3)住宅消費以租賃住宅為主,租金承受能力低。
1.3.1 居住需求
通過以上對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總結,可以對其居住需求進行分析:1)單個流動人口適合小面積單身公寓或微型多功能居住單元;群體式流動人口性別單一、社會關系單純以及價值觀念、文化程度接近,適合居住于公寓式的集體宿舍;家庭式流動人口可以采用小套型住宅方式解決。2)不同家庭結構對住宅功能空間要求不同,但休息功能是最重要的,臥室空間應完整全面,重點設計。3)廚衛空間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應精心設計。4)起居、餐廳、客廳空間可以集中設計,提高空間使用效率。5)功能空間在滿足需求的同時應盡量節約面積,以實用小空間為主,但須提高舒適度。6)應考慮流動人口家庭生命周期轉變所帶來的影響,靈活多變,具備適應性。
1.3.2 住宅適應性
住宅空間的適應性是指利用建筑空間和結構的潛力,使住宅空間和功能適應使用者的需求變化。其意義在于:1)住宅滿足未來的居住需求。當前的流動人口住宅建設中提倡小面積來緩解流動人口的居住困難,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住宅面積標準會逐步提高,小面積住宅要有能夠隨需求提高而擴大面積的潛力。2)住宅設計回應城市流動人口家庭生命周期的轉變以及從單身流動到家庭流動的變化趨勢,當前的流動人口住宅設計還是以公寓、宿舍的形式出現,但家庭化的趨勢在流動人口中已越來越明顯。3)提高住宅的適應性可以在居住面積相對較小的情況下,用經濟的手段提高居住舒適性和生活質量。
2.1.1 平面規則、模數化及標準化
套型平面的輪廓影響內部空間劃分和功能布置,輪廓越方正,空間劃分的可能性就越多。平面布置標準化,使房屋開間盡量統一,不僅可以增加相同預制構件的數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房屋造價,還方便根據居住需要靈活組合變化,發揮適應性的優勢(見圖1)。
2.1.2 套內空間彈性設計
1)設計“中性空間”。流動人口住宅中的起居室一般都是集休息、用餐、聚會等多種功能為一身,通過對功能的復合使用,起居室、陽臺可以作為中性空間。中性空間可以轉換為睡眠空間,通過設置折疊床、沙發床來實現。在單個流動人口居住的單身公寓中,起居空間可以與臥室相復合,兩個空間之間沒有明確的劃分或者只用一些靈活的隔斷相分離;在多人宿舍中,起居空間可與門廳復合,只起到戶內外空間的過渡作用;在流動人口家庭居住的小套型住宅中,起居空間的復合功能相對較多,既可以復合用餐空間,又可以臨時復合睡眠空間或學習空間。

圖1 平面布置標準化與空間靈活分隔
2)室內空間靈活分隔。靈活分隔的方法有兩種:a.通過門扇的開合;b.通過家具的設置。門扇分隔的方法適用于多房間的住宅套內。兩個房間之間用門扇聯系,若門扇較寬,當關上門扇時,兩個空間相互分離,各自保持獨立性。單身或一對夫妻居住的流動人口住宅,通常為一居室,套內所居住的人數較少,對私密性的要求不是很高,通過家具作為分隔空間的介質是可行的。
2.1.3 套內空間高效緊湊設計
1)廚衛空間集合設計。一方面,集合設計有利于管道、通風井等設備的集中布置,有利于衛生間和廚房內部設備的標準化生產;另一方面廚房和衛生間的可變性較小,集中設計可以避免影響其他空間,從而保證其他空間擁有較大的靈活性。
2)空間高效緊湊利用。a.高效緊湊利用空間,減小交通面積。一方面可以利用門后的空間或走道用作儲藏;布置家具時盡量減少交通空間與實墻面的接觸;利用上部空間作為儲藏空間等。另一方面,流動人口住宅中,基于休息功能的重要,臥室空間設計中依據床和家具的尺度,追求緊湊的布置方式。b.豎向空間設計。一方面,住宅內部可以采取加層的方法來增大住宅的適應性。另一方面,目前流動人口住宅一般采用單開間平層的平面方式,將躍層住宅與走廊式交通結合是一種經濟高效的方式。躍層住宅對單開間的平面很適用,可結合躍層的形式,則可以每兩層設一條走廊。

圖2 合并空間示意圖
套型間的適應性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1)通過合并空間;2)通過交換空間。合并空間是指在套內面積較小、套型模塊化和標準化的前提下,根據戶型需要,將原有小戶型通過合并轉變為一個相對較大的戶型。在設計中將2個~3個套型組成一組,在每組間的隔墻預留門洞作為套型間的聯系,就能在有需要的時候將這2個~3個套型合為一組(見圖2)。這種方法可以解決流動人口從單個流動向家庭流動轉變時住宅的適應性問題,從而延長住宅的使用年限。交換空間是指基于調節二者面積和房間數的需要,將相鄰的兩個套型之間的空間與其中任意一個套型相連。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流動人口住宅設計,因為流動人口的家庭結構處于變化之中,套型比例隨之變化。這樣就為套型分配在套數不變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新生代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市民化意愿更強。他們在城市中的住房問題是其融入城市的最高門檻,目前住房保障政策的覆蓋面基本只針對城鎮居民,而伴隨著城鎮化,日益增多的低收入流動人口的住房困難和需求將成為社會問題。通過對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住宅適應性設計進行探討,希望對以后流動人口住宅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1]張 彧.低收入流動人口城市住宅初探[J].新建筑,2001(2):10-12.
[2]金玉棠,張一兵.城市低收入流動人口適用性出租住宅設計探析——以徐州地區為例[J].中國住宅設施,2010(5):28-31.
[3]楊 清.當前城市化背景下流動人口住居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