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君
全球化在活躍區域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趨同現象。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具有單一的社會與文化背景的世界[1],文化抽離了歷史與地理[2],地域空間差異逐漸縮小。特色危機、文化的落寞,使得城市如同丟失靈魂的軀殼,競爭力越發蒼白。為喚醒城市的靈魂,提升城市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關注文化的價值,城市文化已經成為城市價值追求的基本趨勢。
新加坡高速經濟發展的背后,其文化繁榮程度相對不足,基于這樣的理性認識,新加坡政府下定決心,于2000年制定了新世紀文化發展戰略——《文藝復興城市》。經多年努力,新加坡的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創新主義文化。本文從規劃視角分析新加坡城市文化的建設路徑,總結新加坡城市文化建設經驗,以期為我國的城市發展與規劃提供參考。
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測驗及與之相對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3]。可見,文化具有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其中,物質文化通過歷史的沉淀、記錄,逐漸顯于實體,出現了基于物質實體所傳承下來的顯性文化;而非顯性的精神文化,抽象成群體和社會所共有的價值觀,包括信仰、制度、風俗習慣、道德法律及藝術理念等,這種精神層面的文化,滲透于人們的生活,無形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依據王恩涌等人的研究,人們通常將文化分為三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相應的,將城市文化分為城市物質文化、城市制度文化和城市精神文化。1)城市物質文化是城市的表層文化,由實體空間構成,如城市空間格局、各類建筑、綠地水系、道路廣場和主要標識等;2)城市制度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之相適應的規范體系,是城市文化的中層;3)城市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內核,存在于市民的思維活動和精神活動之中,包括思想觀念、信仰及通過媒介得以表達和傳遞的服飾、音樂等。
1)城市空間是城市文化的外在顯現。大到城市空間格局,小到微觀建筑單體,都包含于城市空間的范疇。城市作為居民生活和工作的載體,其整體環境的規劃建設不可避免地帶有城市及其居民自身的特征,這些特征就構成了該城市的文化特征[5]。
2)城市生活是城市文化的內涵滲透。城市空間是居民生活的載體,城市生活才是空間的主題。只有用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來充實空間,城市空間才會變得活躍而有意義。居民與游客融入各項活動中,用活動記錄并傳承城市的文化特質,增強了城市空間的藝術感和趣味性,使城市充滿文化藝術氣息。
3)歷史遺產是城市文化的核心表征。歷史傳統最能代表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質,每個城市在選擇其形象定位時,首先應充分認識自身的發展歷史以及在歷史軌跡中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然后再合情合理地挖掘歷史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聯,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示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展示城市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質,并從中凝煉出城市文化精神[5]。
新加坡城市文化的建設路徑見圖1。

圖1 新加坡城市文化的建設路徑
新加坡的城市文化建設,首先是制定宏偉而又堅決的文化發展戰略。1989年,政府提出把新加坡建成全球藝術中心城市,國家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使其文化氛圍適宜于創造性事務、知識經濟、優秀人才的發展。2000年政府公布的《城市文藝復興報告》中明確提出把新加坡建設成為“亞洲主要城市和世界級文化中心”,推行“藝術無處不在”計劃,把藝術帶到城市每一個角落。新加坡憑借有限的資源,激發著無限的創意,其創新主義成為繼倫敦的后現代主義、巴黎的浪漫主義、紐約的自由主義和冒險主義之后的又一典型城市文化。
1)完善城市文化設施。圖書館、表演藝術中心及博物館是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旅游資源,具有收藏歷史文物、提供藝術展示平臺、進行科研和教育的功能[6]。新加坡多年來建設大量的博物館,有系統的把各國文化和歷史介紹給國人,培養國人參觀博物館的風氣。截止2010年,新加坡已有50多家博物館,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宣傳與傳承(如圖2所示)。

圖2 新加坡藝術蓮花科學博物館
2)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新加坡非常重視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首先,通過確定城市人口的承載規模,根據人口比例,配備公共設施,并且預留土地進行公共空間建設;其次,對道路分等定級,劃分出社區空間單元,布置公共空間,提高可達性,發揮其承載公共生活的作用。此外,新加坡還建設大量的公共藝術作品作為文化藝術的補充。一座座精美的雕塑,反映了新加坡的城市文化精神,重現了新加坡的歷史脈絡。
3)建筑單體的性格標識。新加坡的建筑融會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英式建筑散發著優雅的氣息、日式風格透露著含蓄的情懷、中式的端莊、馬來的斑斕,加之后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的沖擊,新加坡已然成為東西合璧,新老并存的萬國建筑博物館。通過設計者精心的規劃,傳統與現代建筑在感官上并未出現突兀的感覺。
活動能夠有效的宣傳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喚起人們廣泛的聯想。新加坡通過組織廣泛的活動,充實城市空間,使國人更容易接觸到藝術。如藝術雙年展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到新加坡,通過作品表現新加坡都市的性格與靈魂;新加坡遺產節引進移民文化,每年吸引200多萬人次參觀。此外,新加坡通過構建滲入到市民生活是商業活動,進一步濃厚了其文化氛圍。
1)政府對文化發展高度重視并提供資金保障。新加坡政府視文化藝術為“集體靈魂”的一部分,這對建立家園歸屬感和國家認同至關重要。政府設定新聞、通訊及藝術部,統管全國的文化藝術事業,每年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2010年新加坡全年總預算為463.7億新幣,其中用于文化藝術的經費為9.9億元,所占比重達2.1%,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同時,政府每年撥出超過4000萬新幣的資金用于培養新觀眾群和增加對社區文化藝術活動的扶持,破除了藝術只屬于少數精英、既昂貴又高不可攀的觀念。
2)組織制度與體系的改善。設定法定機構,完善組織制度,以此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如設立國家文物局來引領文化和歷史文物的保護;簡化娛樂執照的程序,鼓勵私人組織表演,為傳統藝術構建更多的表演平臺;設立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并欣賞表演等。這一系列組織制度與教育體系的完善,為文化藝術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3)創新遺產保護活動。新加坡創新保護方法,加入了數碼虛擬元素。如,國家圖書館向公眾征求電子版的歷史文獻、刊物和文物等;國家檔案局為公共服務部門開發電子記錄庫,確保政府的電子檔案獲得妥善管理與保存;此外,政府還開發了虛擬博物館,加強了博物館的網絡化服務。
4)交通管理政策。公共空間是城市文化集中體現的物質載體。新加坡政府通過一系列交通管理政策,控制小汽車數量。如尖峰時段ERP收費系統、開放式投標系統購買擁車證(COE)及提高小汽車價格等。一系列的交通管理政策,為居民爭取到了大量的公共空間,使城市文化得到了發展的空間基礎。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以休閑、文化和創意為主體的混合經濟成為新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導模式,文化成為城市發展和參與競爭的關鍵。從文化發展戰略到富有文化氣息的城市空間營造,從文化藝術生活的精心計劃到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新加坡在建國不到50年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把文化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原動力”這一新加坡創新城市文化,值得我們思考。
[1]約翰·湯姆林森.全球化與文化[M].郭英劍,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3.
[2]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導言):網絡與自我[M].夏鑄九,王志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50:153.
[4]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中國人文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5]張景秋.城市文化與城市精神:規劃中的辯證統一[J].規劃師,2008,24(11):10-13.
[6]楊 麗.我國博物館特色旅游開發芻議[J].經濟地理,2003,23(1):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