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波 劉善華 杜 杰
新場氣田地處德陽市孝泉、德新、黃許及柏隆一帶,位于德陽市以北約20 km,南距成都市80 km,北距綿陽市約35 km,圈閉面積900 km2。該區地貌屬成都平原沱江水系一級階地,地勢平坦開闊,區內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地下天然氣資源豐富。

表1 新場地區主要地層綜合柱狀剖面圖
根據區域鉆探、原位測試成果綜合分析,場地內巖土層由第四紀更新統的沖洪積松散堆積物組成,上部為耕植土、粘土等細粒物質,下部為砂卵石層,地層具有顯著的二元結構。自上而下揭露的主要地層及特征見表1。
盡管新場地區地層分布總體具有上述沉積結構,但由于地基土形成的天然性狀以及人類工程改造差異等原因,不同地區地層結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缺失中間某層,局部也可能存在粉土或淤泥夾層等。粘土及砂卵石主要地層厚度和埋深分布見圖1~圖4。

圖1 粘土厚度分布圖

圖2 粘土頂部埋深分布圖
新場地區地下水為孔隙潛水,卵石層為主要的含水層,地下水水位受大氣降水及上游河流補給,通過地下徑流排泄。穩定水位0.4 m~4.6 m,年平均靜水位3.27 m,地下水位的升降與大氣降雨密切相關。每年五月雨季來臨之時,地下水位開始逐步回升,八月份、九月份達到高峰;十二月地下水位隨降雨量減少開始下降,至次年三、四月份最枯,豐枯水位年變幅1 m~3 m。
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地下水的物理性質為無色、無味、無溴、透明。地下水的化學性質,pH值7~8之間,屬中性水實測值 165.3 mg/L ~186.7 mg/L,Mg2+實測值 10.67 mg/L ~11.74 mg/L,CO2實測值為0,HCO3-實測值為3.92 mol/L~4.39 mol/L,化學類型為 HCO3-Ca.Mg;據川孝619井粘土腐蝕性檢測結果,土壤實測值598.4 mg/L~759.9 mg/L,Mg2+實測值122.4 mg/L ~142.8 mg/L,pH 值實測值為 7.59 ~7.65。該區地下水、土壤對混凝土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

圖3 砂卵石厚度分布圖

圖4 砂卵石頂部埋深分布圖
根據區域地質構造、斷裂活動情況,新構造運動及地震活動情況,綜合分析和權衡地殼穩定性的各項指標,本區屬地殼的基本穩定區,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好。
場地地形平坦,地貌單一,場地內及周圍未發現有影響場地穩定的地質災害存在,場地處于地殼基本穩定區,適宜建筑。
①耕土:耕土結構松散,未完成自重固結,土質極不均勻,力學強度差,在強度及變形上都不能滿足設備對地基土的要求。②粘土:層位分布穩定,物理力學性質均衡,硬塑狀態,中~高壓縮性土,力學強度相對較高,承載力特征值平均178.3 kPa。該層是鉆機基礎及附屬設備基礎的理想的持力層。③粉質粘土:該層分布相對穩定,可塑~硬塑狀,中偏高縮性土,力學強度較高;承載力特征值平均fak=160 kPa;絕大部分粉質粘土可作為鉆機設備基礎持力層。④淤泥質粘土:局部零星展布,飽和,軟塑,含腐爛植物根莖及有機物,標貫擊數2擊~3擊,力學強度差,不能作為設備的基礎持力層。⑤粉土:結構松散,土質極不均勻,力學強度差,在強度及變形上都不能滿足設備對地基土的要求,因此該層不宜作為設備的基礎持力層。⑥細~粗砂:標貫試驗擊數N=5擊~7擊,平均6擊;其承載力特征值fak=105 kPa~135 kPa,力學強度一般,分布不均,可作為一般基礎持力層。⑦卵石層:低壓縮性,力學強度相對較高,承載力特征值160 kPa~800 kPa,樁的極限側阻力60 kPa~210 kPa,樁的極限端阻力3500 kPa~8000 kPa;隨密實度增加,錘擊數、重度、變形模量、內摩擦角、樁的極限側阻力、樁的極限端阻力、承載力特征值增大。該層是鉆機基礎及附屬設備基礎的理想的持力層,中密及以上卵石層可選擇作為樁基礎的良好持力層。新場地區巖土層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見表2,表3。

表2 新場地區粘土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表3 新場地區巖土的綜合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根據《鉆井工程技術手冊》提供的鉆機各配套設施的極限荷載,結合鉆機設備基礎圖紙提供的常規基礎尺寸,得出各鉆井設施對基礎地基承載力的要求見表4,從表4中可以看出鉆機各設備設施對基礎地基承載力要求不高。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地基基礎設計等級規定,鉆機基礎設計等級定位為丙級,鉆機設備基礎可不作變形驗算。
1)天然地基淺基礎。
根據表2,表3,并結合表4鉆機設備基礎地基承載力要求,設計鉆機井架、重漿罐基礎理想持力層為粘土、粉質粘土及卵石層,其他附屬基礎可選擇除表土的所有地基土為持力層。
新場地區粘土、粉質粘土及卵石層的結構、分布及物理力學性質普遍較穩定,持力層埋藏深度較淺,在地下水位條件允許情況下,可直接作為設備基礎的天然地基,其設備基礎類型可采用現澆混凝土基礎或活動基礎(鋼木基礎、鋼管排基礎、條石或木方基礎等),基礎持力層開挖宜淺不宜深,開挖深度0.5 m~1 m之間。天然地基淺基礎可作為該區的主要基礎形式。
2)人工地基淺基礎。
盡管新場地區場地巖土層穩定性較好,但由于地基土形成的天然性狀以及人類工程改造差異等原因,使其后期局部地區力學性狀也存在極大差異。當持力層埋藏較深、地表下軟弱土層較厚或基礎處于回填方區,淺開挖不能滿足上部結構荷載對地基的要求,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方案時,常采用換填墊層法來處理軟弱地基,提高軟弱地基的承載力。
針對天然地基中的軟土層以及回填土的換填處理,除換填砂或灰土等柔性材料外,換填材料也可采用力學強度大的剛性材料,如條石、毛石混凝土等。由于換填剛性材料重度大,對基礎地基承載力要求較高,一般地基持力層選擇基巖或密實的卵石層。對于持力層上軟土或回填土厚度不大的條形基礎,可采用剛性材料,對于大面積或厚度大的地基土換填,需考慮換填施工難度及其與樁基礎的對比優選。
換填剛性材料墊層的方法較換填柔性墊層法施工簡便快捷,可避免由于碾壓施工中壓實度達不到要求帶來的地基沉降安全隱患,但施工成本費用相對高些,目前鉆前施工中針對軟土或回填土地基墊層換填前者采用居多。

表4 不同鉆機型號設備基礎地基承載力要求
當持力層埋深較深,上部土層物理力學性質較差,或回填土厚度較大,不能滿足鉆機上部荷載對地基土強度和變形的要求,同時換填地基處理達不到基礎設計要求或施工工藝存在較大難度時,則設計一般采用樁基礎(預制樁、灌注樁等)。
新場地區個別井,如新沙23-1H井,工勘揭露場地穩定水位埋深0.30 m~0.40 m,卵石層上的粉質粘土、淤泥質粘土及砂土層物理力學性質較差,不能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因而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若采取換填地基處理,由于基坑開挖深度處于地下水位以下,同時卵石層上部的為松散砂土,開挖時易發生基坑垮塌工程事故。采用該方案,需進行基坑支護和人工降水等工程處治措施,施工周期較長,施工難度教大,因此不宜采用地基處理方案。綜合井架荷載特征和場地巖土工程地質條件,設計采用以中密卵石為基礎持力層的預制樁方案,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140 kPa,樁的極限端阻力標準值 Qpk=5000 kPa,樁長9.00 m~10.00 m。對于這種地基,預制樁施工周期短,質量容易得到保證。
針對川西個別丘陵區井場,受現場地形條件限制,井場需采用挖填平衡處理方式進行平整,井場內基礎(包括主基礎)勢必會建于填方區,填方厚度淺則2 m~3 m,深則6 m~8 m。對于高填方區,若采用換填墊層處理方法,則基礎挖方量大,換填料工作量大,基礎自重重,對地基要求高,且施工難度大、周期長,針對這種情況,一般選用預制樁基礎或人工挖孔樁等基礎類型。
1)新場地區處于地殼基本穩定區,綜合評定為均勻地基;地下水對混凝土和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地基土工程條件好,適宜井場建設;
2)該區粘土、粉質粘土及卵石層的結構、分布及物理力學性質較穩定,埋藏深度較淺,是鉆機基礎及附屬設備基礎理想的天然地基持力層,適于鉆機設備基礎的修建;
3)該區鉆機設備基礎方案主要有三種:a.以粘土、卵石層等為持力層的天然地基淺基礎,該類型基礎是該區的主要形式;b.對局部薄層軟土或淺回填土地區采取換填地基處理的人工淺基礎;c.對地下水位淺的軟土、砂土或深回填區的地基,采取的以中密卵石或中風化基巖為持力層的預制樁基礎。
[1]工程地質手冊編寫委員會.工程地質手冊[M].第4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趙金洲.鉆井工程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5.
[3]湯文良.鉆前土建工程基本知識[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4]朱永祥.地基與基礎[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5]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
[6]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