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徐艷
摘要:微博在突發性事件傳播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從社會關系網絡和傳播理論上探析和總結了微博“擴音效用”的三大理論基礎:新聞蟲洞理論、弱連接理論和微循環理論,并對未來理論發展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突發事件;微博;擴音效用;傳播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6-0013-02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突發事件”高發的年代。而突發事件一旦被網絡媒體或網民報道,短時間內會引起網民關注,相關報道被重復轉載、迅速傳播,形成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社會性突發事件發生并發展成突發事件輿情,是各種因素量變的積累在極短時間內發生質的改變。與傳統網絡媒體相比,微博在網絡突發事件和輿情發展中所產生的影響力是空前巨大的,通過微博及其所引導的媒介力量,很多微不足道的事件極短時間內成為席卷整個媒介生態系統的輿情。
從人際關系的角度講,微博是社會,微博反映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網絡;同時微博也是一種傳播現象,一種媒體,一種新媒體,需要考察傳播機理和互動機制。現有研究較多關注微博的傳播模式、傳播效果等,很少從理論深度分析微博的傳播學、社會學理論基礎,分析突發事件從單一微小事件中迅速放大擴展成社會輿情,本研究試圖從理論上對此進行探討。
一、微博的“擴音效用”
已經有學者在研究危機情勢下媒體的傳播效應時,提及了媒體的“擴音作用”,認為媒體能使本來不起眼的議題擴大成巨大的雜音。也有學者用“雪崩效應”來形容媒體的這種作用,認為媒體容易將極小的擾動效果不停放大、擴散、甚至演變成為全球性的更大的危機。從網絡層面上來分析,微博傳播過程涉及的是關系而不是屬性。關系不是一個個體的特征,而是發生在兩個人或更多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特征。基于社會網絡的方法使我們能有效描述微博信息傳播過程,相互作用和影響,洞察傳播模式的動態演化。我們對微博的放大作用和擴音效用進行了實證。我們對2012年4月份由微博發布的社會性事件,最終發展成突發事件,并迅速擴散的一些著名案例進行了統計,這些事件案例包括“山西空餉副縣長”事件、“湘潭90后副局長事件”、“吳英案”、“毒膠囊”等。我們通過跟蹤分析這些典型事件的擴散時間和規模,發現的確存在信息的爆炸式、病毒式傳播特征:通常由某個微博受到若干轉發,突然,短期內受到大量fellows 關注,相關信息開始被更多微博發布,即時性地被舊、新fellows關注和轉發,然后其它網絡媒體跟進、傳統媒體跟進,微博上新信息、議題更多,于是突發事件輿情形成。上述效應很像電路學中的信號處理器的功能——信號的輸出或由于放大器的關閉被消除,或由于正反饋被不停擴大,并且,這些被擴大了的信號常常伴隨很多噪音,為了提高個體的信息說服力,這導致個體會提高聲音,即提供更有說服力、更聳人聽聞的信息,來對抗噪音,而這最終使得所有的聲音都會放大。而對于微博,特指公眾和媒介依據某些事件期內受眾的意愿或情緒,對某事件不停增強有關信息的報道。由于微博媒介下,傳統媒介把關人不復存在,人人都可成為媒體,因而信息會持續擴散。
二、微博“擴音效用”的理論基礎
(一)新聞蟲洞理論。1982年,美國社會預測學家約翰·奈斯比特首次提出了“新聞洞(news hole)”概念。“新聞洞“是指各種大眾媒介總體會聚而成的一個封閉系統,這個封閉系統選擇性地反映了社會整體面貌及其變動。但是,微博是典型的渠道革命,大眾傳媒時代,大多數人主要做的是生產革命(即制造內容);但在網絡及微博時代,大多數人可以同時做生產和擴散的革命(即既制造內容又傳播內容),這打破了以前所有的方式和方法。傳統媒體,例如報紙,其版面是有限的,電視,其畫面和播出時間也是有限的,但在網絡及微博時代,不存在版面限制,也不存在工具限制。它可以是成千上萬者共同參與的,就好像無數人自己挖洞。量子力學中有個“蟲洞”的概念,它的含義是在某一特定的時空中,例如一個蘋果中,蟲子們可以挖出無限條隧道,制造出無數個蟲洞,不受蘋果大小的限制。微博所造成的“新聞洞”,就類似這種,我們稱之為“新聞蟲洞”,人人都可挖洞、隨時隨處挖洞。人們可以對同一主題發布不同看法,可以提出各種獨立活著相抵觸的無限個觀點,可以從他人的信息蟲洞上深挖或新挖分支,也可以自說自話。微博完全體現了媒介即信息的含義,這這樣一種情境下,考慮到微博的龐大基數,在很短時間內,“新聞蟲洞”將遍布事件“蘋果”的整個內部,幾乎可以無限窮盡事件的方方面面。
(二)弱連接理論。弱連接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格拉諾維特于1974年提出。格蘭諾維特指出:在傳統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十分穩定的然而傳播范圍有限的社會認知,這是一種“強連接”(Strong Ties)現象;同時,還存在另外一類相對于前一種社會關系更為廣泛的,然而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例如一個被人無意間被人提到或者打開收音機偶然聽到的一個人……格蘭諾維特把后者稱為“弱連接”(Weak Ties)。研究發現:其實與一個人的工作和事業關系最密切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強連接”,而常常是“弱連接”。“弱連接”雖然不如“強連接”那樣堅固,卻有著極快的、低成本和高效能的傳播效率。微博上大多數人與人之間是一種臨時關系,彼此之間關系微弱。你其實根本不知道那人是誰,但是對他的某一條微博有興趣;而你follow的人則大多數是弱連接的關系(weak tie),大家并不相識,萍水相逢,只為關注同一個話題而連接,“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很少會有強連接的關系。然而由于微博信息量巨大,臨時連接和弱連接隨時隨地就可以建立,例如,twitter推出“列表(list)”功能,讓人們可以不用follow別人,也能及時跟蹤他們的推,也就是說讓我可以和臨時連接關系的人們用另一種方式交互,同時這些list 還是公開的,可以讓別人follow,也就是說讓更多的人去建立這種臨時連接的交互關系。本質上,微博上的話題大多是基于臨時連接而來。弱連接產生微動力,這種連接力量并不大,然而卻勝在隨機產生且數量龐大,從而導致信息像病毒式擴展開來。
(三)微循環理論。微博就像是個具有自組織能力的有機體在不斷新陳代謝,微蟲洞產生弱信息,弱連接產生弱動力,弱信息和弱動力就使得微博不斷演化、增長和擴散。由微博導致的微循環所帶來的新聞制造和信息傳播,其循環周期是非常短暫和快捷的,微博甚至導致傳統的7*24新聞模式完全不能滿足需求,可能變成7*24*3600,以秒為單位來計算,或完全變成所謂的real time。這種媒介和信息循環模式既是內容呈現上的革命,還是空間彌漫性上的革命。微博的這種快捷信息循環模式是分享和信息相互求證的過程,在不斷地的信息交鋒、信息挖掘中循環發展,最終會無限逼近真相,壓迫信息產出,并最終導致重大輿情甚至國家政策調整。根據微循環理論,當傳播網絡規模無限增大時,無標度網絡(服從冪律分布)的信息擴散臨界值趨于零,這意味著即使是很微小的傳染源——謠言、小道消息也足以在龐大的網絡中蔓延;人際關系構成的社會網絡形成了自組織現象,這表明任何一個似乎微不足道的事件開端,可能導致輿情的發生和突變,因此微博上的個體傳播行為,往往會影響到與其相關的整個社會網絡,并有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網絡呈現復雜性的整體行為發生。
三、微博“擴音效用”理論的應用
微博的理論基礎來源于社會關系網絡、擁有關系資源“背書”、能夠實現“點對面”的實時互動和傳播,它會產生病毒式的擴散和規模效應,突發事件一旦突破關鍵多數,就往往很快形成突發輿情。因此,作為典型的社會媒介,微博的出現彌補了傳統媒體在公共事務領域社會表達功能的缺失,提升了整個社會信息透明度和意見表達的均衡性和多元化,建構了對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間,促進了社會民主開放和健康平衡發展。以理解、支持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來接納它、引導它,積極、主動、平等地參與到與網民及社會公眾的良性互動中,微博和網絡就不再是洪水猛獸,而可變成執政為民的新平臺,變成幫助開闊視野、暢通民意的“賢內助”,變成引導我們服務群眾、治國理政的方向標。云南的孟連事件、廣東的烏坎事件,青島的植樹事件等等,就是信息高度透明、政府正面引導,復雜的突發事件和諧處理的典型案例,而且保持了后續跟進和解決深層次問題的長效機制。政府的公開應對和有錯即糾的政治勇氣、善于擔當的政治智慧、嫻熟的信息捕捉和網絡溝通能力,使得“謠言止于知者”,使得輿情由不利轉向理性,政府逐步在信息傳播中把握了主動權,成了“粉絲”們自愿接受的“意見領袖”,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這些重大事件帶來的輿論影響力非常巨大,對未來地方輿情格局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面對突發事件,微博的作用早已總所周知。本質上,每當一個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公眾產生強烈的信息需求,這種需求一定需要得到滿足,這是微博及所有其他媒體信息報道的原動力。然而,微博更凸顯個體滿足這種需求的動機,通過微博,個體滿足這種信息需求的主觀能動性大大提高,眾多個體能夠充分利用微博和網絡構建的社會關系網絡來收取信息并表達自己的觀點。本文試圖從社會科學角度和傳播基本理論來分析微博的“擴音”效應,并且提出未來關于微博的研究,應當著重關注“關系”中的人相互作用和影響,考察微博網絡如何影響人的態度和行為;強調微博互動所帶來微群特征,關注網絡結構對人的互動影響;要強調權力、控制、利益、把關人、群體動力、強弱鏈接、小群體,凝聚力,結構洞等現象。互聯網絡和通訊信息網絡的拓撲結構影響人的態度和行為,但網絡結構的演化也會影響人們的信息傳播機制。未來研究將可從此角度切入。
參考文獻:
[1] 楊曉茹.傳播學視域中的微博研究[J].當代傳播,2010(2).
[2] 夏雨禾.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論:基于新浪微博的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
[3] 蔡曉婷.突發性事件中的微博客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0(6).
[4] 胡泳.微博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作用[R].http://www. 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0-7-24/429492.aspx,201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