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強勢崛起,正驅動中國水墨藝術步入“數字化時代”。本文認為,“數字水墨”是藝術與技術的融合體,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研究和創作成果可延伸至區域形象宣傳、古代水墨畫保護性修復、影視制作、廣告設計、建筑裝潢等多元化的產業平臺。然而,只有攻克一系列技術瓶頸,回歸傳統水墨的精神內核和韻味格調,才能催生并不斷拓展“數字水墨”這一新興文化業態,這也是文化科技創新的未來趨向,是中國元素走向全球的絕佳載體。
關鍵詞:數字水墨;數字藝術產業;數字繪畫技術
中圖分類號:G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6-0097-03
一、引 言
從全球范圍來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顯。然而,目前中國文化逆差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數字化語境下,以恰當的符號、策略和路徑來促進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這對于構建國家文化安全體系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把“文化命題”提到中央全會的高度,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系統闡釋了文化改革發展的六大目標,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高新科技催生的新興文化業態 “數字水墨”,是當下及未來中國元素的絕佳傳播載體和藝術展示舞臺,標示了極具活力和潛力的藝術創意領域與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二、藝術與技術的融合體: “數字水墨”的崛起
(一)國內外學者對“數字水墨”所持觀點
國內外的諸多學者都曾提出過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觀點。比如,19世紀的哲學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就認為,“直覺知識與理性知識的最崇高的煥發,光輝遠照的最高峰,像我們所知道的,叫做藝術和科學。科學與藝術既不同而又相互關聯,他們在審美方面交會,每個科學作品同時也是藝術作品”。羅伊·阿斯科特斷言:“新媒體藝術家將轉化成媒體技術專家,或者被媒體技術專家取代”。中國美院教授宋建明也曾說,“二十年前,對于我們,藝術和科學是完全隔離的,而且設備完全被排除在藝術領域之外,連攝影是否屬于藝術都曾引起不小爭議。而現在,藝術家開始選擇以高技術為工具,其挑剔程度與科學家不相上下;而一些科學家也開始對高科技制造的美學效果產生興趣,創造了大量連藝術家也嘆為觀止的作品”。
(二)數字技術與繪畫藝術結合不可阻擋
數字技術與繪畫藝術的結合將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通過對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的檢索,發現從2000年至今,以“數字繪畫”為題的期刊論文有60余篇。曹先兵在《數字繪畫的特點及創作特征》一文中指出,數字繪畫本身創作工具的特性使其在傳播、交互、創作心理體驗以及市場應用價值方面與傳統繪畫有所不同。張大羽在論文《融合與拓展——論數字繪畫與傳統繪畫的關系》中提出,商業性和藝術性是數字繪畫未來發展必須兼顧的兩個方面。鐘遠波和羅天昱的研究認為,數字繪畫是“藝術擺脫以視覺為中心的束縛過程中的一大飛躍”,藝術家把因特網作為最大的美術館來展示他們的作品,從而改變了藝術創作方式,也改變了藝術欣賞方式。
(三)“數字水墨”的學術成果較為匱乏
目前,針對“數字水墨”的學術成果仍不多見。胡春濤在《e時代數字中國畫之思考》文中寫道,數字中國畫“是集傳統國畫美學精神與電腦科技于一體的一朵藝術奇葩”,是中國畫的歷史與現狀所決定的技術變遷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產物。張春新、李亞妮在《論數字藝術與中國畫的結合——數字中國畫》中分析了數字中國畫的特點,即拓展了繪畫表現的渠道、具有交互性、轉換性和其他藝術無法比擬的傳播優勢。張海彬在其文章《論中國畫之數字化生存》中認為,“中國畫向數字化轉型,也必須經歷由傳統向現代創新和適應的轉換,找到一個結合點,化無形為有形,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新的角度展現傳統中國畫的形、神、韻和境”。薛和在《數字文化背景下中國畫精神的傳承》一文中提出了“如何重新構建數字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畫精神”這個重要命題。鄺衛國、馮偉一的《論傳統中國畫的數字化發展》,周杰的《試論數字中國畫藝術的影響與創作》,余孟杰的《中國畫中的設計之美——試論數字媒體如何表現中國傳統藝術》也就數字中國畫的價值、技法和發展趨勢等問題作了探討。從整體情況來看,關涉“數字水墨”技術難點及產業應用方面的研究尚屬空白。
(四)“數字水墨”崛起的必然性
中國畫這門古老的國粹藝術,正是因為一直秉承“夫畫者,天下變通之大法”的優良傳統,才能歷千年而彌新。而“數字水墨”不僅代表著現代高端電子繪畫技術手段,同時也體現了一種現代繪畫精神。一方面,“中國水墨畫”具有鮮明的符號特征,它的民族性、獨特性、經典性使其區隔于異域文化而確立了獨立生產的地位和跨境吸引的價值;另一方面,“數字中國畫”富含典型的時代特征,它的世界性、體驗性、發展性使其滲透于環球文化而延伸了互動傳播的場域和魅力創造的空間。因此,召集具有數字藝術相關專業的高校和關注數字繪畫的政府機構、企業和專家群體,開展“數字水墨”的研究和創作,有利于積極主動地向世界傳播、弘揚中國文化,繼續擴大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認同空間;有利于踐行中央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部署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偉目標;有利于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實現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總之,“數字水墨”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新興藝術型態之一,它通過數字技術將中國水墨畫向世界傳播,既傳承了民族藝術,又展現了時代飛躍。
三、多元化產業平臺:“數字水墨”的可拓展領域
目前,國內外普通公眾對于藝術的關注度和喜愛度劇增,提高藝術修養的社會需求日益旺盛,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市場。尤其是近年來,一系列的大中型城市都化身為藝術投融資和藝術高端消費群的聚集地,很多收藏家和藝術沙龍在觀望數字藝術作品這塊價值洼地。
(一)數字水墨可應用于國家、區域的形象宣傳,古代珍貴水墨畫的保護性修復研究和臨摹復制
從傳播手段講,數字中國畫是將民族藝術推向全球、從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絕佳載體。新型的“數字中國畫”是集傳統水墨韻味繪畫、現代審美理念和現代科學技術于一體的數碼藝術作品,它將為繪畫過程和國粹藝術的推廣帶來不少便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徐徐展開的動態山水畫長卷屢次讓人震撼,“天地之間,丹青流淌,水墨暈化,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讓全世界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黑衣人人體做畫、青少年蠟筆上色、運動員踩畫彩虹等演員們獨特的身體語言,在中國古代名畫《千里江山圖》上舒展、流動,蘊涵了中國水墨畫的意趣和韻味,表達出東方美學獨特的時空觀念與哲學精神。中央電視臺的數字水墨形象宣傳片通過描繪一滴墨滴入水中后,與水互相滲透融合,并由此幻化出山水、花鳥、武術、建筑等一系列中國文化元素的過程,詩意展現“從無形到有形、從有界到無疆”之意境,渲染烘托出央視這個品牌的深厚悠久、博大精深、應勢之變,將水墨帶入了一個新的創意世界。
(二)數字水墨可應用于電影動畫、電子游戲、電視節目、手機屏保等數字藝術產品
中國的影視制作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而一批具有國畫元素的影視作品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1961年7月,上海美影廠攝制成功了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宣告了中國水墨動畫片首創成功,震驚了國際影壇。這部影片動作細膩,感情含蓄,獨具韻味,完全是中國格調的動畫片,與迪斯尼卡通片的趣味迥然不同。在攝制技術上,它突破了一般動畫片的“單線平涂”的制作規范,把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優美的畫面和詩樣的意境,使動畫藝術有了重大突破,進入更高的審美境界。1988年10月,同是上海美影攝制的《山水情》,攝影師打破了傳統逐格拍攝手法,對準原幅背景進行拍攝,再與逐格拍攝的動畫鏡頭相合成。在處理師徒離別的影片高潮戲時,采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再與動畫鏡頭合成,使影片充分顯示出藝術家們筆情墨意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這部僅18分鐘的影片,格調清新、灑脫、空靈、飄逸,將中國詩畫的意境和筆墨情趣融進了每一個畫面里,其構圖、鏡頭、造境、運筆,把中國水墨動畫這朵藝術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三)數字水墨還可應用于建筑設計、廣告設計、工藝包裝設計、書籍裝幀集文字設計等
數字水墨可為各地的藝術機構、文化名勝古跡、高級會所、餐廳等提供戶外廣告和內飾材料。目前,“數字油畫”正快速成為建筑外飾和室內設計的新寵,而很多中式風格的設計非常缺乏價格適中、易于展示的中國畫藝術品。近年來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品風靡全球,中華藝術真正走向了民間。數字中國畫應用于日常工藝品,也是為了讓囿于小圈子的精英文化,回歸現實、回歸生活、回歸大眾。2011年10月底,法國駐華使館新館的接待大廳就應用了中國水墨畫影壁。大使官邸接待大廳的進門位置設計了一個采光天井,三面玻璃,一面是大理石影壁。影壁上裝飾著中國水墨畫,設計師說,天井的設計中可以發現風水的印跡,他還把它落實到一個五行院落之中。
在文化創意之都,中國水墨藝術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將會有美妙的前景。以2011年成都雙年展為例,韓國藝術大師李二男的數字水墨《溪山行旅圖》成為了現場明星展品(觀眾平均停留時間超過10分鐘)。該作品由4塊長方形玻璃鏡面組成畫面,隨著山水色彩及景別的不斷變化,表現出對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外國藝術家能從古典東方文化中找到靈感與題材破格創新,中國本土藝術家于此更應責無旁貸。以液晶顯示屏代替畫布,讓這門傳統的國粹藝術在新媒體時代煥發勃勃生機,將開辟數字藝術與市場產業的鏈接空間,創造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四、回歸與超越:“數字水墨”技術攻堅
隨著文化的繁榮發展和藝術載體的多元化、大眾化,現代人已不滿足于參觀藝術展覽,而是更渴望將藝術品據為己有,甚至自己來創作藝術,這使“數字水墨”有了巨大的社會需求。目前,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光明學校已編寫了“數字繪畫”校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專辟“數字繪畫藝術實驗室”,在教學體系中設置了數字繪畫技術、數字攝影插圖、卡通表現技法、插圖創作、卡通與連環畫編創等課程;南開大學文學院與Wacom公司在該校合作成立了“數字中國畫創作研究中心”,研究中國傳統繪畫在數字網絡技術條件下新的表現形式和技法,并在引領數字中國畫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預見,各層級的數字藝術教育,將引領藝術創作的新潮流。然而,“數字水墨”的研究和創作都處于起步期,給這一新興文化業態的發展帶來了極大挑戰。“數字水墨”所更換的是創作材質,但傳統中國畫的水墨韻味和意境格調不應拋棄。在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和手段,將傳統中國畫(包括工筆畫、寫意、書法等)轉換成為較便捷、更易被普通人所掌握、更接近水墨美學價值的繪畫方式方法的過程中,技術攻堅是關鍵問題。數字水墨核心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類新興文化業態的未來趨向。
事實上,尚處于試筆階段的數字水墨,存在不少技術難題和藝術上的不完善之處。以水墨電影《小蝌蚪找媽媽》為例,原畫師和動畫人員在影片的整個繪制過桯中,始終都是用鉛筆在動畫紙上作業,雖然在熒幕上看到活動的水墨滃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靜止的背景畫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筆觸,只有背景畫面才是如假包換的中國水墨畫。若真的要在宣紙上用水墨畫出那么多連續動作,將很難把連續畫面上的人物或動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終如一。類似的水墨動畫《牧笛》,畫在動畫紙上的每一張人物或者動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須分層上色,即同樣一頭水牛,必須分出四、五種顏色,有大塊面的淺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邊框線中的焦墨顏色,分別涂在好幾張片上,分開重復拍攝,最后再重合。工序如此繁復,光是用在攝影攝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就足夠拍成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動畫片。
五、小 結
為了超越宣紙與筆墨的表達形式,而又不失傳統水墨的精神內核,需要在全方位考察現階段國內外數字繪畫的基本狀況、工具與材料的使用與開發狀況、相關研究團體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現階段數字繪畫的利弊成因,了解與掌握數字繪畫在當前以及今后可能形成的新的變化和趨勢。集中圍繞業界與傳統中國畫相關聯的數字繪畫(或設計)成果進行研究、梳理,掌握這些成果的核心技術手段、研究、分析其美學價值。要創作數字水墨,必須對傳統水墨畫的筆觸、層次、濃淡、虛實、墨潤效果了如指掌。
因此,需召集水墨畫藝術家群體和數字水墨研究專家,共同解析、梳理、歸納、總結水墨畫圖式中的樣式、規律、效果以及審美意趣,形成紙上中國畫完整的筆墨效果體系框架,從而研發出一套適用于數字水墨的圖式參數和筆墨效果模擬還原通道。建立新的技術通道,旨在通過數字技術再現或局部再現水墨畫在宣紙上(或絹上)的基本效果,使數字中國畫的軟件操作能夠適用于廣泛的社會群體。只有攻克了單幅數字水墨的技術瓶頸,才可能將其擴展至數字水墨動畫制作、新媒體傳播途徑(如手機)開發等切合時代發展需要、又符合民族文化產業戰略的一系列實際應用領域。
參考文獻:
[1] (美)思雷伊納·彭達維斯著.徐潔譯.數字繪畫與創意[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2] (美)理查德·E.凱夫斯著.孫緋等譯.創意產業經濟學:藝術的商業之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 劉少娟.中國畫對藝術設計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1(13).
[4] 索啟.中國畫美感要素在數字電影畫面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2011(12).
[5] 張旺.我的數字中國畫[J].世界文化,2011(10).
[6] 王曦.讓水墨在虛擬世界中流淌——論水墨動態在數字時代的發展前景[J].今傳媒,2010(11).
[7] 張海彬.論中國畫之數字化生存[J].大舞臺,2010(3).
[8] 張春新,李亞妮.論數字藝術與中國畫的結合——數字中國畫[J].黑龍江史志,2009(22).
[9] 蔡叢玉.中國傳統繪畫在動畫產業中的新發展[J].魅力中國,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