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茜
摘要:WEB2.0時代的到來,使得微博的發展呈現爆炸式增長,微博零散化、碎片化等特征也帶來了微博文學的衍生與發展,而微小說的出現就是碎片化文學的典型代表。微博的誕生使得微小說也進入了流行階段,它以其獨特的文本特征和編輯模式獲得廣大讀者喜愛。而微小說的編輯模式也隨之出現了廣泛性、開放性和非線性網狀等特點。從微小說的文本特征解讀微小說的編輯模式,可以發現微小說發展與流行的動因及存在意義。
關鍵詞:微小說;發展特征;編輯模式
中圖分類號:G2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6-0148-02
一、引 言
作為一種新媒體,近兩年微博的發展可謂“神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期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11萬快速增長到1.95億,半年增幅高達208.9%。微博的東風,不僅吹來了“微”觀念的普及,也催生微小說創作,正在網絡上興起的微小說,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1]。
網絡定義的微小說則是指是以微博客形式發表的微型小說,是微博客價值延伸的一種生動表現形式。這是一種新興網絡文學形式,除了短小精悍、語言簡潔、結局出乎人意料等特點,還具有了140個字以內、隨時與讀者互動的特征。微小說的出現,以其文字的簡短性、內容的包涵性和結局的出乎意料性頗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微小說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是短篇小說的一個“分支”,很多專家認為,微小說的出現是對主流文學的延伸和補充。在140個字的限制中創作,不僅體現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而且顯示出文字呈現的簡潔美和有力感[2]。微小說讓許多喜愛文學的普通大眾也走上了創作道路。2011年10月20日,新浪微博推出以“穿越吧!微小說”為口號的“中國第二屆微小說大賽”,更是使得微小說創作走向了發展之路。
二、微小說的文本特征
(一)微小說在網上完成,并以微博為載體發布、傳播
每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則會帶來文學形式的改變,微博的誕生產生了微博文學,即微小說的出現。微小說最大的文本特征在于“微”,即字數的簡短性,在新浪首屆微小說大賽活動規則中明確要求:小說字數必須濃縮在140字以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條件,與其誕生的背景必不可分。微小說伴隨社交網站的發展而興,尤其是微博的發展使得微小說進入了定性階段。微小說是網絡時代新媒體微博的衍生物,它以微博為載體限制了其字數,同時也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微小說內容互動性強,每個人都是小說的創作者與編輯者
與傳統的小說文本相比,微小說的作者可以直接用網絡編輯小說內容并第一時間發布出來,并且可以根據其他網友的評論來修改小說內容與結構。這就使得140字的微小說創作可以隨時隨地完成,構思完一篇小說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隨時發送到網絡上與其他讀者網友在線交流,文學創作簡單自由,這種碎片化的作品帶給讀者與創作者更為直接的互動交流。
(三)微小說的文體形式自由
微小說文本形式豐富,有的像是個人日記,有的像是新聞通稿,還有的則偏向于散文民謠。文本形式跨界較大,這種表現其實是創作者表述和寫作更為自由的方式,也更大程度上體現了讀者與受眾的閱讀自由。這種片段式的表達更符合微博語言“碎片式”的特征。微小說文體形式的自由在本質上反映了網絡較為自由的特征。
(四)微小說文本可以靈活及時地實現多媒體文本轉換
微小說不僅在視覺上得到了豐富,同時還走向了有聲化和立體化。微小說大賽中,《時差》等熱門投稿作品被萬能的微博高手制作成了廣播劇,簡短的文字拓展出無限想象空間,給人新鮮的聽覺感受。還有網友將微小說作為劇本原型,自制拍攝微視頻,將文字電影化,讓人感慨新浪微博網友創新力和微小說的無窮可能性。還有繪畫高手在其他優秀的微小說作品中找到共鳴,將文字衍生出漫畫,讓人會心一笑,在讀圖時代大大增加了微小說傳播力。
三、微小說的編輯模式
微小說的興起與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編輯模式。就微小說的編輯與出版而言,這種影響貫穿了整個創作的每一個環節。比如,編輯職能的轉變,傳統的審稿與加工環節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網友的評論對創作者更為直接和深刻的影響;編輯工具也由紙和筆變為電腦和手機;微小說的創作者不用通過編輯這一環節就可以直接用電腦和手機發布自己的作品。對于傳統編輯工作者而言,微小說的出現似乎改變了他們的編輯工作,他們由傳統的選擇加工者變為整合資源者,甚至微小說紙媒的出版也喪失了他們的功能。微小說的誕生與發展,帶來了更為獨特的編輯模式。
(一)選擇稿件與審讀稿件環節趨于弱化,編輯的“把關”作用日益逐步喪失
在傳統的編輯環節中,編輯從許多作品中篩選較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并隨之對挑選出的稿件進行詳細的審稿與修改。這種編輯模式,不僅要求編輯工作者文學專業素養高,更是把編輯的“把關”作用在無形中放大。很多稿件的選擇主要來自編輯主觀的評價和意見,缺乏客觀的評判標準。
但是微小說的發展似乎打破了傳統意義的編輯模式,它以微博為載體通過網絡發布,只要是微博用戶就可以發表自己的微小說作品,不需要經過編輯工作者的嚴格篩選和把關,同時微小說是否能獲得讀者認可并得到最終的紙媒出版,很大程度上是由讀者決定的,在微小說的評審環節中,讀者對作品的歡迎程度決定了微小說是否可以廣泛地轉載或發行。傳統編輯工作者的作用在微小說選稿與審稿環節中被弱化,甚至喪失了本身的工作職能。
2011年新浪微博第二屆微小說大賽初審環節是由新浪微博網友對主辦方挑選出的100幅作品進行投票,按得票數挑選出前十名。筆者認為,微小說選稿環節中,專業編輯的作用將不復存在,與之代替的則是網友和讀者對作品本身的喜歡程度,由市場和讀者決定微小說作品的優劣,這也是值得傳統編輯工作值得借鑒的一點。
在本次大賽的復審階段,評審團主要由“漫畫大王”鄭淵潔、《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還有穿越劇《步步驚心》作者桐華等組成,這些專家評委對微博網友挑選出來的10部微小說作品進行打分,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在這里,專家評審團,則擔任了傳統編輯模式的“二次審稿”職能,他們對作品具有“打分權”,卻喪失了以往的“把關權”。微小說的編輯模式較之傳統文學作品的編輯模式更為簡單,并以讀者需求和喜愛為導向,更符合文化產業市場化的特征。
(二)信息交流與反饋及時
這里的信息交流與反饋指的則是讀者對微小說作品內容的評價。在傳統的編輯工作中,編輯只負責編書、出書,作品的好壞只能依靠銷售量來決定,雖然現在很多編輯工作者十分重視與讀者的交流與反饋,利用讀者來信或電子信箱等與讀者進行交流,但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無法第一時間獲取反饋信息。
但是,微小說的創作與發表過程是同步的,同時作品的創作者得到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也是即時的。很多讀者可以在微小說作品發布的第一時間提出自己對作品內容的觀點與意見,便于創作者隨時修改作品內容,以便符合讀者需求。這樣靈活的創作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是傳統編輯模式無法匹及的,這與微小說互動性強的文本特征也是密不可分的。
(三)加工環節由“一對多”向“多對一”過渡
傳統的編輯工作流程中,一部作品的加工則需要多個編輯共同完成,這種“一對多”的傳統模式雖然保證了稿件的質量,可是稿件處理所需時間長,精力大。而在微小說的創作與發布過程中,一旦創作者將小說以微博發布出來,很多微博網友就自發擔任起編輯工作者加工與潤色的職能。這些“草根智囊團”對一部微小說作品進行“合議”式的加工與處理,使得微小說作品在短短140字中蘊含了許多微博網友的智慧。經過這種“多對一”加工處理的微小說作品,更加會受到讀者歡迎。
四、微小說發展前景觀望
從微小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從微小說的文本特征和編輯模式來看,微小說的流行是必然出現的結果。文藝的根基在民間, 小說更是出身低微,而微小說從一開始就是發源于底層、崛起于底層的產物。2010年1月29日首部微博體小說《圍脖時期的愛情》開始在新浪微博上線連載,并與2011年4月由沈陽出版社出版。
與此同時,很多報紙雜志相繼開設“微小說”欄目,繼續向公眾征稿,將微小說由網絡帶向紙媒。但是,微小說是否可以獲得持續發展,很多專家學者對此持保留意見,沈浩波作為新浪第一屆微小說大賽的評委之一,認為微小說是否有足夠的價值作為紙質圖書的出版,他在觀望中。而作家路內則認為“微小說只是電影的片花”,只能作為消遣用。雖然微小說的出現與流行受到了極大的質疑,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是曲折不平的。微小說從早期的萌芽狀態發展到今天,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
筆者認為,微小說作為網絡新媒體工具微博的衍生物,它獨特的文本和編輯模式不僅會帶領網絡文學走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帶動平民寫作熱情,也會帶給傳統書籍的編輯模式豐富的借鑒意義。我們相信,“現代科技的發明創造日新月異,而每一種新的發明創造都在呼喚著新的信息傳媒和符號載體的問世,隨之而來的又總是種種文化創意、藝術幻想和審美靈感的勃發。[3]”
參考文獻:
[1] 楊虹磊.微小說:網絡微博時代的新文學模式[J].文學教育,2011(10).
[2] 龍鋼華,龍茜.當代華文微型小說的發展特征[J].文藝理論與批評, 2010(6).
[3] 姚文放.現代文藝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