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李寶豐
(1.北京林業大學 藝術設計系,北京 100083;2.北京博銳筑邦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兒童作為未來的希望,在得到家庭關注的同時,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新的兒童公園、兒童游樂園及兒童活動場地正在不斷地建成,這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大有裨益的。但當前的兒童公園或活動場地的設計出現了程式化的現象:簡單的沙坑和加工成品的游樂設施幾乎成為兒童活動的標簽,設計缺乏創意和想象力,缺乏對孩子深刻的理解從而流于千篇一律。本文以一個小規模、低成本但卻充滿設計創意的兒童公園——亨廷頓植物園之中的兒童公園為例,展現一種創新的貼近兒童生活的兒童公園設計,以對我國未來兒童公園設計有所啟發。
亨廷頓植物園坐落在洛杉磯東北12英里的衛星城圣馬利諾,它是美國一代富豪亨廷頓先生留下的巨大私家花園,亨廷頓花園的全稱是亨廷頓圖書館、藝術收藏館和植物園(Huntington Library,Art Collections,and Botanical Garden),是一處享有盛譽的世界級綜合文化中心。
亨廷頓植物園始建于1903年,1928年對外開放,這是一處規模巨大、植物種類齊全的超一流植物園,園林占地120英畝,有植物14000余種,號稱擁有美洲所有植物。這個花園按植物種類分成15個主題庭園,主要有沙漠園、叢林園、玫瑰園、棕櫚園、山茶花園、藥草園、百合花池塘、莎士比亞庭院、中國園、日本花園、澳洲花園等。
除這些主要公園外,位于植物園北部一處全園面積最小的兒童公園吸引了眾多的孩子和家長。這個占地約1英畝的小園子,設計別具匠心,充分體現了為兒童設計公園的主旨。
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生理、心理、行為上的特征,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生理、心理、行為特征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年齡是兒童分組活動的依據,不同年齡的兒童活動方式不盡相同。做為植物園中一個小規模的兒童公園,其設計面對的兒童年齡段在10歲以下,主要面向2~8歲兒童,這一階段的兒童,除了根據年齡細分還有不同特點外,也具有共同特點:首先,這一階段兒童具有自主探索的意識,可以自己玩耍,能夠自行探索游戲;其次,孩子雖然需要陪護的程度不同,但都離不開家長的陪護;另外,這一階段兒童在幼兒的認知活動中,感知覺占據重要地位。以感知和思維相比,感知在3~6歲兒童的認知活動中仍占優勢。這一階段的兒童感知外界的主要媒介仍然是依據聽覺、視覺及觸覺,邏輯思維能力在6歲以上才逐漸增強。這些共同的特點促使這個小型兒童公園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針對這一階段的兒童特點來進行設計。
兒童公園內的項目充分注重兒童的參與性、探索性,促進其自我探索游戲的意識;注重通過各種手段促進其觸覺、視覺等感知覺系統的發展,從而使孩子在游玩中獲得各種認知。孩子在這里可以安全自由地玩耍,家長只需在附近,可不時觀察到孩子即可,也可根據孩子的大小,處于不同的遠近。兒童公園在整個場地的外圍,或在孩子玩耍的旁邊都設置了家長停留的空間。
為兒童做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兒童的視線、行動及他們在走動、奔跑、跳躍、攀爬等活動中的合適尺度。園中所有的設施都是為其特定年齡段孩子量身定做的,無論高度、大小、重量都在孩子可控的范圍內。具體到景物的尺度,園中所有景物的尺度都以縮小的尺度進行設計。首先,與其他兒童公園不同,園內的各種植物有意選擇矮小的(圖1),為保證園內外的自然過渡,園內植物與園外植物基本相同,但是同樣的植物種類,在園內卻精心選擇了低矮的植株,特別是在公園的邊界和園內不同分區之間茂密地種植不同低矮的植物來進行圍合和分隔,為在其中嬉戲游玩的兒童營造出一種親切感。這種矮小的尺度使得孩子感覺自己如同成人一樣對這里有著控制感和安全感,是這里的主人,因此這種尺度是屬于孩子的。同時低矮植物形成對不同區域和空間的分隔,并沒有造成對孩子視線的阻隔,使得他們可以自由穿行,可以輕松看到陪護的家長。相反,成年人進入公園后仿佛一下進入了小人國,感覺侵入了孩子的領地,這是設計者精心設計的結果。入園的園門也采用了只有孩子可通過的低矮的植物柵欄門的形式,宛如童話王國的入口,孩子們很喜歡在這里進進出出。陪同的大人只能從兩邊進入,充分體現出兒童公園服務的對象是兒童。除此之外,園內的溪流水景,無論是環繞的溪流,還是噴泉水景,均尺度小巧(圖1),孩子可以輕松汲水和跨越,增加了對環境的控制和感知,使得場所對孩子的歸屬感很強。小山丘等游樂景點也都感覺小巧而精致。所有的景物共同構筑了一個空間,一個屬于孩童的世界,在這個空間中兒童具有了對空間的把握度和控制度,他們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樂園。

圖1 低矮的植物和小尺度的水景符合孩子的尺度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兒童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過程,即對客體施加動作的過程。兒童的天性使得他們更喜歡探索和動手,在游戲中獲得對外界的認識。這個兒童公園設計了大量低齡兒童可參與的活動,使得他們樂在其中。這種可參與游戲的活動擺脫了以往簡單的布置兒童活動場地的手段,而是寓教于樂,將科學性和知識性融入到游戲中,體現了設計師的獨具匠心。
互動——INTERACT——是一個外來詞語,一般而言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是兩個具有相互作用力的主體彼此作用的過程,兩者在相互影響和改變之中共同進步,抑或互有得失。
兒童公園為提高兒童的自發參與性,就要創造與兒童互動,需要與兒童的趣味交流。把兒童作為互動整體來考慮公園的設計和建設,因此,公園強調了設計對象的重要性,富有趣味,促進兒童發散性思維。培養在環境中的自發意識,挖掘其主觀能動性。
這里最受歡迎的還是沙坑,但卻與最常見的設計手法不同,吸引孩子們注意的是在沙坑的中心設計了一個圓形的操作臺(圖2),操作臺的中心放置了一組大型的磁鐵,磁鐵的形狀是中間斷開的倒U字型。它的上面放置了大量的鐵砂。由于鐵砂與磁鐵天然的特性,可自由形成各種形狀,又往往出人意料,增加了孩子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圍著操作臺的旁邊,將鐵砂不停地往磁鐵上堆放或取下,新奇地體驗著所創作的不同形狀。
另一處有趣的設計是一個圓形的場地,在場地的一側有一個獨特的樂器也很受歡迎(圖2)。樂器就像一個雕塑品,兩側是混凝土澆筑的支撐,中間連著無數的金屬小棍。這看似平常的設計,卻因為將石子從上面拋下后發出不同清脆優美的聲音而成了與眾不同的樂器,悅耳的聲音隨著石子的多少、落下來的不同速度而發出不同的音樂聲。這個有趣的場所既需要孩子的發現,又需要孩子的創造,難怪孩子可以在這里玩很久。
親水是孩子的天性,戲水可以說是孩子最愛的游戲,這里將戲水做成多種形式,將溪流、噴泉、小品、水盆等不同形式組合在一起,形成豐富的形式,活潑的造型,溪流中淺淺的水流和光滑的石頭豐富了孩子的觸覺,增加了孩子探險的感覺。孩子可以在溪流中涉水,在水盆中戲水,在噴泉邊擊水,除此之外,還有一處圓形的旱噴泉,為孩子們增加了更多的歡樂。多樣化的戲水活動增加了孩子的參與性(圖2)。
場地的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山丘,因為主要設計對象是低齡兒童,因此規模很小,其上是一條曲折的攀巖步道,而下面則是一條可爬行通過的山洞,立體空間的設計和變化為孩子們感覺不同立體空間,形成立體三維空間感受增加了趣味性。
整個公園場地內所有的設計都獨具創意,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參與性、創造性,從而使得孩子可以獨立自主地在空間中盡情玩耍,很多家長并不在附近觀看,也不必擔心。
兒童公園內充分考慮到各種便利的設施,例如沙坑旁邊設置了專為兒童洗手的設施,方便孩子玩耍結束洗手。所有的游樂設施旁邊都設置了不同的休息形式,有的地方是獨立的座椅,有的地方結合場地的設計形成坐凳,這都為旁邊照看孩子的家長提供了休息交流的場所。兒童公園的入口處放置了陽傘和桌椅,方便玩累了或餓了的孩子和家長在這里進餐。
對于低齡的孩子來說,安全是最重要的。在這里,家長不用過多地擔心孩子的安全,公園地面根據區域不同、游樂的功能不同、鋪裝了不同的材料,每種材料都充分注意安全性:有的是松軟的沙子,有的是草坪或軟土,而在高差變化較大的地方則鋪著彈性更好的塑膠地板,即使從高處的地方滑落,也不會摔傷。

圖2 可參與性的各種景觀設施
首先兒童公園從規劃入手,就考慮了它的宗旨:寓教于樂。兒童公園在亨廷頓植物園中與一個科普的溫室大棚相連,來到這里的兒童除了可以游戲外,還可以學習植物的知識。戶外活動對兒童智能、體能及心理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公園通過運用環境中物體的形態、質感、空間、色彩等刺激手段可促進兒童與環境的交流。園內的各項設計都是從某種科學的角度來進行,沙坑中的鐵砂和磁鐵讓孩子了解磁鐵磁化的知識,石子擊出的音樂聲促進孩子對音樂的了解,山丘使得孩子有更好的空間和方位感,水池的設計則綜合提高孩子的觸覺發展。小小的公園讓孩子在游玩中獲得知識,一舉多得。
亨廷頓兒童公園的設計與規劃體現出:為兒童設計的樂園,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滿足他們的需求,因人而異地開展各項活動,孩子在游戲中才會更加容易接受相關的知識,從而更加熱愛自然,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應當引起更多設計者的注意。
[1]胡 潔,吳宣夏,安迪亞斯·路卡,等.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兒童樂園規劃設計[C].北京:中國風景園林高層論壇:風景園林新亮點——北京奧運公園,2007.
[2]蔡 斌,胡 蓓,梁雙麗.園林場地設計與兒童感知發育[J].山西林業科技,2010(4):40~43.
[3]梅瑤炯,劉定華.論互動園林;趣味交流與自發參與——城市園林的一種預期發展方向[J].中國園林,2006(11):11~16.
[4]蔡玉珠.好奇心與想象力的仙境——美國莫頓樹木園之兒童花園[J].園林,2011(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