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溫南 王連輝
(福建泉州電業局,福建 泉州 362000)
智能化變電站是采用先進、可靠、集成、低碳、環保的智能設備,以全站信息數字化、通信平臺網絡化、信息共享標準化為基本要求,自動完成信息采集、測量、控制、保護、計量和監測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據需要支持電網實時自動控制、智能調節、在線分析決策、協同互動等高級功能的變電站,智能化變電站實現了實時全景監測、自動運行控制、與站外系統協同互動等功能,達到提高變電可靠性、優化資產利用率、減少人工干預、支撐電網安全運行,提高變電站無人值班水平等目標,已成為是我國變電站發展建設的潮流。同時智能化變電站也對站內一、二次設備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我局110kV西郊變智智能化試點改造項目,本文著重從自動化系統結構、設備可靠性、設備運行環境等方面入手,進行技術方案比對分析,充分運用融合高速網絡、光纖通信、電子電工、在線監測、冗余等技術,為提高智能化變電站安全運行水平,提出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
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冗余的目的是,在使用盡可能少設備的前提下,實現系統的備份,不因為某個設備故障導致系統主要功能的喪失。保護站內設備的安全是變電自動化系統最主要功能,因此智能化變電站項目采取對主變保護及其回路進行雙套配置,在研究過程中共抽出以下幾個方案,并進行安全性、經濟性、標準化分析。
方案一:配置主后一體裝置兩套,主保護的差動電流都取自線路CT、橋CT、低壓側CT,這三處CT的一、二次轉換器和合并單元都按雙重化配置。主變高壓側套管 CT配置單套 MU,提供高壓側測控、高后備的采樣值。與之對應,110kV線路、橋、主變低壓側的智能終端都按雙套配置,如圖1所示。
方案二:按主后分開單套配置,線路 CT、橋CT、高壓側套管CT、低壓側CT的合并單元都按單套配置,分別接入相應的保護。與之對應的智能終端都按單套配置,如圖2所示。

圖2 主變保護與MU配置圖(方案二)
方案三:配置主后一體裝置兩套,與方案一區別在于兩套主保護的差動范圍不同,第一套差動電流取自高壓側套管CT和低壓側CT,第二套取自線路CT、橋CT、低壓側CT。110kV線路、橋、高壓側管套的MU單套配置,主變低壓側MU雙套配置。與之對應,110kV線路、橋的智能終端都按單套配置,低壓側智能終端雙套配置,如圖3所示。

圖3 主變保護與MU配置圖(方案三)
在這3個方案中,方案一可靠性最高,已接近“雙重化”的配置水平,但其投資也最高,由于橋形接線的主變高壓側沒有斷路器,110kV線路、橋的MU和智能終端“被雙套”配置,MU和智能終端是其它兩個方案的兩倍,戶外智能控制柜布置擁擠,使整個站的自動化系統網絡變復雜,交換機配置數量增加。在使用電子式互感器的智能變電站,互感器的一、二次轉換器也雙套配置,投資進一步加大。
方案二延續了常規變電站的配置方案,主后分開,間隔層和過程層設備都是單套配置,其優點是簡單清晰,布置方便,投資較省,但其一套裝置只實現一個種類的保護,硬件資料浪費。
方案三結合了兩種方案的優點,針對橋形接線的特點“有的放矢”,橋形接線多用于終端變電站,對側距離保護Ⅱ段對本側110kV母線和主變高壓側引線故障都有靈敏度,能起到遠后備作用,動作時限也不長,因此其中一套保護的差動電流引自套管完全可以滿足可靠性要求,需要重點加強的是低壓側后備保護,變壓器低壓側無專用母線保護,在低壓側配置兩套相間短路后備保護,MU和智能終端也雙套配置,加強切除低壓側母線故障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方案三更體現了“雙套”配置功能互補的理念,達到可靠性與經濟性的平衡,故對110kV變電站智能化改造改造采用了方案三。
遵循《變電站智能化改造技術導則》對保護直采直跳的要求。現階段網絡交換機可靠性還沒有得到一致的驗證,工廠和現場沒有好的實驗手段和考核指標,采用直采直跳以最短、最直接的鏈路保證繼電保護的安全可靠工作,最大程度減少對其它設備的依賴。對于110kV橋形接線的變電站,不存在需要在過程層網絡上傳輸開入量和跳閘量的保護裝置,如母差保護、失靈保護等,主變保護和 110kV線路保護(如有)采用直采直跳后,整個站繼電保護的“四性”可以得到保證,如圖4所示。

圖4 直采直跳結構圖
智能變電站并不要求高度數字化,《變電站智能化改造技術規范》明確指出:“在運的常規互感器不宜進行數字化采樣改造”。過程層數字化解決了傳統變電站電纜二次接線復雜、抗干擾能力差、系統擴展性差等缺點,實現信息共享,為程序化控制、二次設備狀態檢修墊定基礎。
從數字化變電站試點到當前的智能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核心都是DL/T860(IEC 61850)標準體系。DL/T860 描述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采用分層分布式結構,從邏輯上分為三層:站控層、間隔層和過程層,如圖5所示。

圖5 DL/T860規定的三層兩網結構
由于目前國內部分電子式互感器廠家還存在設計能力不強,工藝控制不嚴,試驗檢測裝備不完善,在運電子式互感器的故障率遠高于傳統互感器的情況。在問題未獲根本性解決之前,智能化變電站宜采用常規互感器+電子組件的方式設備的智能化與可視化。以下是一個智能化變電站主變常規互感器及電子組件配置圖,如圖6所示。
設備可視化是指增設以變壓器、斷路器等為重點監測對象的在線狀態監測單元,通過電學、光學、化學等技術手段對一次設備狀態量進行在線監測,實現設備狀態信息數字化采集、網絡化傳輸、狀態綜合分析及可視化展示。110kV智能化變電站設備可視化系統主要采集和監測主變、開關的運行工況,具體見表1。

圖6 采用常規互感器+電子組件的方式設備的智能化與可視化結構

表1 智能化變電站設備可視化系統的監測和診斷
通過設備可視化系統,運行人員可在第一時間內獲取設備運行水平下降的告警信號,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極大的保證了主設備的運行可靠性。
一次設備實現廣泛在線監測,使得設備狀態檢修更加科學可行。在智能化變電站中,可以有效地獲取電網運行狀態數據、各種智能電子裝置IED的故障和動作信息及信號回路狀態。智能化變電站中將幾乎不再存在未被監視的功能單元,在設備狀態特征量的采集上沒有盲區。設備檢修策略可以從常規變電站設備的“定期檢修”變成“狀態檢修”,這將大大提高系統的可用性。設備可視化系統應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一樣按照 DL/T 860的架構體系統一建模,實現系統架構網絡化,信息數字化,通信規約標準化,將來逐步實現相互融合,功能一體,信息互動的終極目標。
狀態可視化系統架構如圖7所示,與自動化系統一樣,整個系統按3層兩網的模式建立。以主變壓器狀態監測為例,DGA監測IED和鐵心接地監測IED、主IED組成監測功能組,DGA監測IED和鐵芯接地監測IED相當于過程層設備,往下與變壓器本體的傳感元件相連,往上采用DL/T860協議與主IED通信,各監測IED的評價結果通過過程層網絡采用REPORT服務傳輸到主IED,監測數據文件通過文件服務傳輸至主IED,主IED匯總并綜合分析,采用REPORT服務傳送至站控層網絡,監測數據文件僅在召喚時以文件服務方式傳送到站控層網絡。這樣一個狀態監測體系的建立,為將來與自動化系統的整合墊定基礎。

圖7 狀態可視化系統架構圖
智能化變電站合并單元、智能終端等電子設備大都布置在戶外智能控制柜,而泉州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加之110kV西郊變地處國道324線邊上,設備防塵要求更為嚴格。因此,改善戶外電子設備運行環境,提供設備運行可靠性顯得極為重要。雙層密封不銹鋼柜體+熱交換器+凝露控制器的模式對改善戶外電子設備運行環境有較好的效果(詳見圖8、圖9)。雙層密封不銹鋼柜體滿足了防塵、防水、隔熱的要求,熱交換器保證柜內外溫度差控制在 5℃以內,凝露控制器保證了柜內不因溫度驟降、濕度大等原因出現凝露現象。

圖8 布置示意圖

圖9 熱交換器工作原理圖
110kV西郊變智能化改造項目積極實踐《智能變電站技術導則》與《變電站智能化改造技術規范》中規定的智能化重點內容,除了實現站內數字化,重點考慮智能電網對變電站高級應用的需求,考慮如何提高變電運行的可靠性的技術措施,結合智能化改造,對運行可靠性降低的設備予以更換,滿足智能變電站設備高可靠性的要求。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一次主設備(變壓器、斷路器、避雷器)的狀態可視化。采用基于DL/T860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實現全站信息數字化,通信平臺網絡化、信息共享標準化。構建一體化信息平臺。實現高級應用。對站內電源進行一體化改造。對輔助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改造試點完成后,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項目的實施,尤其是在網絡化的二次設備、智能化的一次設備、在線監測系統、輔助控制系統、高級應用功能(一體化平臺)的實施中,充分應用保護直采直跳、三層兩網等技術措施,大大提高變電站智能設備運行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