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利,張海波
(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運城 044000)
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Thund.)別名二花、雙花、二寶花、對花、忍冬花(通稱)、鷺鷥花,古稱“鴛鴦花”,醫學界俗稱“二花”,系忍冬科忍冬屬多年生半常綠藤本植物或直立小灌木,原產于中國和日本[1-2],現我國山東和河南為主要產區,其中,以河南產的“南銀花”品質佳,以山東產的“東銀花”量大而著稱[3]。
金銀花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野生和零星栽培,栽培歷史已達200 a以上[1]。金銀花渾身都是寶,除了干燥的花蕾可入藥外,根、莖、葉、藤均可入藥。其味甘、性寒,治溫病發熱、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肺炎、痢疾、痛腫潰瘍、丹毒等癥,有清熱解毒、散風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是我國名貴中藥材之一[4-7]。
金銀花的繁殖方式多樣[8-9],但是其種子發芽遲緩,而且多倍體金銀花種子的結實率很低,所以,為了使金銀花的多倍體優勢得以穩定地保持下去,在生產中我們常采取無性繁殖中的扦插繁殖。
本研究以四倍體金銀花1~2 a生木質化枝條為試材,研究了4種條件對金銀花扦插效果的影響,以期提高金銀花苗木的繁殖系數,滿足生產上的需求。
2010年9月,取山西農業大學天然藥用植物研究所的四倍體金銀花1~2 a生木質化枝條作為供試材料。將1瓶山西農業大學研制的“根寶2號”對3 kg水稀釋,備用。
1.2.1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4個處理,即A.插穗蘸取“根寶2號”+遮陽網;B.插穗蘸取“根寶2號”,無遮陽網;C.僅有遮陽網;D.既無遮陽網,也沒蘸“根寶2號”(對照)。試驗田做畦,畦寬1.5 m,長10 m,深翻20 cm,耙平。
1.2.2 插條的選擇 從生長健壯、充實、無病蟲害的1~2 a生的金銀花樹上采集新生枝條,枝條要求半木質化,即既不能太嫩,木質化程度也不能太高。半木質化的嫩枝,生命力強,容易產生愈傷組織,生根力強[10]。
1.2.3 插穗的處理與扦插
1.2.3.1 插穗剪裁 插穗的長度要求在10 cm左右,一般具有3個以上的芽,插穗下端對著芽剪成一個馬蹄形,掰去葉柄(芽中內源激素的含量較高,掰去葉柄后的傷口,容易形成愈傷組織)。插穗上部(頂部)在芽的上面0.5 cm處剪平,留下插穗頂部復葉靠葉柄的2片小葉,把其他葉片全部剪掉。
1.2.3.2 插穗扦插 插穗剪好后,每50~100根捆成1捆,底部要齊。于清水中浸泡2 h,然后控干水,基部蘸根寶2號3 h。扦插于露地土壤中,株距4 cm,覆土踏實后,立即澆透水(使插條與土密接),2~3個星期后即可生根。
于2010年9月15日,即扦插后的第10天,對蘸取根寶2號+遮陽網的試驗田進行觀察對比,結果顯示:(1)在試驗田里隨機挖出50株扦插苗,發現有10株已生根,即在扦插后的10 d,生根率達到20%,其他40株產生了愈傷組織。(2)葉片新鮮濃綠,兩節間鮮嫩水靈,富有生命力,說明扦插的枝條生命力旺盛,所以,能夠進行光合作用。(3)第1芽和第2芽開始萌動,下位芽有愈傷組織出現(外皮脫落),愈傷組織達80%。
于2010年9月20日,即扦插后的第15天,在4種試驗田里各隨機取50株扦插苗,對4種試驗田的扦插苗進行觀察比較(表1)。
表1結果顯示,蘸取根寶2號插穗的生根率比不蘸根寶2號的要高的多。既有根寶2號又有遮陽網的生根率最高,達80%;既沒根寶2號又沒遮陽網的生根率最少,達30%。而且,經過根寶2號處理過的插穗,其生根率有明顯的提高。

表1 金銀花的扦插比較
金銀花在扦插繁殖時,用根寶2號能夠促進金銀花的根系活力和再生能力,從而提高金銀花的扦插生根率。使用遮陽網能夠減少地面以及金銀花插穗的水分蒸發量,從而保證了金銀花插穗在幼苗初期的需水量,提高了扦插的成活率。所以,生產中在進行金銀花扦插繁殖時,為了提高金銀花的繁殖系數,根寶2號和遮陽網是必不可少的。
[1]呂俠卿.中藥培育大全 [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52-254.
[2]王惠利.金銀花多倍體育種研究進展 [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2):24-25.
[3]孟慶杰,王光全.金銀花繁育方法與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4(6):117-118.
[4]高建宏.金銀花的經濟價值及繁殖栽培技術[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6):87.
[5]冉清華,曹瑞玲,李翠云.金銀花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2):114.
[6]王廣軍.金銀花規范化栽培技術 [J].河南農業科學,2003(10):67-68.
[7]劉鳴韜,孫化田,張定法.金銀花根腐病初步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4,19(1):109-111.
[8]姜會飛.金銀花[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
[9]黃霞,樊駿,樊軍龍,等.金銀花的經濟價值與栽培技術[J].陜西林業科技,2004(4):103-105.
[10]李水明.金銀花高效栽培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