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青山,武峻新,劉彩虹,溫變英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2.陽曲縣蔬菜辦公室,山西陽曲030100)
西葫蘆是我國主要的蔬菜種類之一。據報道,我國目前西葫蘆栽培面積約26萬hm2,在瓜類保護地栽培中僅次于黃瓜,居第2位[1]。2000年以前,西葫蘆優良品種比較少,我國西葫蘆主栽品種主要是山西省農科院蔬菜所培育的早青一代、阿太一代。近年來,隨著國外西葫蘆品種如法國冬玉、美國碧玉、曼谷綠等進入我國市場和我國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西葫蘆品種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培育的西葫蘆品種既要具有高產、抗性強、商品性好的特點,同時要具有栽培季節專用性的特點,比如:溫室越冬專用品種冬玉、春提早保護地品種寒麗等。針對市場對西葫蘆品種的要求,國內各個育種單位和企業相繼育成了適應于不同栽培季節的西葫蘆新品種[2-11]。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針對市場需求培育的西葫蘆新品種春葫一號,既具有早青一代早熟、豐產、適應性強等優點,同時又具有商品性好、抗病、抗逆性強等特點,是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早春保護地栽培的又一個新品種。
其是從國外引進品種冬玉中經過定向選擇選出的具有早熟、株型緊湊、分枝較少、膨瓜快、持續結瓜能力強等特點的單株,經過連續多代自交選育出的穩定優良自交系Y-12。該自交系具有生長勢強、莖較短、葉片深綠有缺刻、瓜色翠綠、始瓜節位低等特點。
其為國外引進品種碧玉經多代自交分離,定向選出的單株,再經多代自交后選育出的高代自交系8X-64。該自交系具有瓜條順直、瓜色淺綠、早熟、易坐果、葉片有較大白斑且缺刻深、抗病及抗逆性強等特點。
2005年配制雜交組合,同年進行了組合篩選試驗,2006—2008年進行了3 a的早春小拱棚品比試驗,2009—2010年參加了山西省種子管理站組織的山西省早春保護地西葫蘆新品種區域試驗。2011年5月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五屆九次會議認定通過,審定編號為:晉審菜(認)2011016,定名為春葫一號。
2005年結合市場需求選配了45個雜交組合,同年秋天在山西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試驗地溫室進行了組合篩選試驗,以早青一代為對照,結果從參選的組合中選出了3個綜合性狀表現突出的組合,其中,組合Y-12×8X-64表現最為突出。該組合總產量比對照增產15.4%,抗病性比對照明顯增強,熟性與對照相當。
2006—2008年進行了3 a早春小拱棚品種比較試驗,對照品種為早青一代。結果(表1)表明,在3 a的早春小拱棚試驗中,前期產量春葫一號比對照早青一代平均增產14.0%,總產量比對照平均增產11.8%,熟性與對照相當,抗病性比對照明顯提高。

表1 春葫一號品比試驗產量結果 kg/hm2
2009—2010年參加了由山西省種子管理站組織的山西省早春保護地西葫蘆新品種區域試驗,對照品種為早青一代。
試驗安排在山西省忻州、太原、晉中等地,每個示范點播種面積為130 m2左右,每個品種重復3次,畦寬1.2 m,采用雙行種植,株行距為60 cm×80 cm,育苗時間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一般比露地直播提前1個月左右育苗為宜。田間管理與當地商品瓜管理水平相同。區試結果(表2)表明,在2009—2010年2 a的區域試驗中,前期產量春葫一號比對照早青一代平均增產了13.5%,總產量比對照平均增產了13.0%,在抗病性、商品性等方面均比對照表現出較大的優勢。

表2 春葫一號區域試驗產量結果 kg/hm2
近幾年,春葫一號已經在山西、河北、遼寧、重慶、云南、四川、浙江等地進行了示范推廣,表現出良好的商品性和適應性。其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經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中心實驗室分析,春葫一號在總糖、粗纖維、水分含量上比早青一代要高,在Vc含量、粗蛋白、干物質方面比早青一代略低(表 3)。

表3 春葫一號西葫蘆品質分析
該品種屬早熟一代雜交種,矮秧類型,株型緊湊,生長勢強,分枝較少,抗性好,適應性強,葉綠色、少白斑、掌狀缺刻淺,嫩瓜皮色淺綠,光澤度好,瓜條長且勻稱,商品性佳。一般每公頃產73 500 kg左右。適宜早春保護地和露地等種植。
早春保護地小拱棚栽培比當地露地直播約提前1個月育苗,苗齡為20 d;春大棚栽培育苗時間應比春小拱棚育苗提前20 d左右。春葫一號植株長勢壯,瓜碼密,公頃種植25 500株左右為宜,株行距為60 cm×80 cm。生長期間肥水要充足,定植前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75 000 kg,氮、磷、鉀復合肥750 kg,撒勻深翻。緩苗后注意蹲苗。始瓜采收時澆水追肥,1周1次,隔水追肥,每次每公頃追施氮肥300 kg左右。保護地栽培需人工輔助授粉,商品瓜要及時采收,可防墜秧,并有利于后續瓜的生長,以達到高產、穩產。同時要注意防治蚜蟲和白粉病。
一個優良品種的育成既要有豐富的種質資源作基礎,育種工作者還要勤于調研種子市場、準確把握育種方向,這樣育成的品種才能經得住市場的考驗,才能真正服務于農民。
[1]劉宜生,林德佩,孫小武,等.我國南瓜屬作物產業與科技發展的回顧和展望[J].中國瓜菜,2008(6):4-9.
[2]楊淑巧,雷逢進,聶安全,等.西葫蘆新品種長青王6號的選育[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7):32-34.
[3]岳青,苗如意,馬海龍,等.西葫蘆新品種晉園2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05(10/11):81-82.
[4]韓愛謙,劉國慶,王秋壽,等.西葫蘆新品種晉早3號的選育[J].山西農業科學,2003,31(1):48-49.
[5]李海真,賈長才,張帆,等.西葫蘆新品種京葫12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09(8):72-74.
[6]李永青,尚春樹,趙忠愛,等.西葫蘆新品種嫩玉的選育[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1):30-32.
[7]尹國香,王全華,張煥春,等.西葫蘆新品種煙葫4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10(24):88-90.
[8]劉艷紅,李炳華,王敬民,等.短蔓矮生型西葫蘆新品種淄葫3 號的選育[J].山東農業科學,2010(11):105-106.
[9]李海真,賈長才,劉立功,等.西葫蘆新品種京葫1號的選育[J].中國蔬菜,2005(10/11):79-81.
[10]吳洪,史昆山,董立功.碧峰西葫蘆新品種的選育[J].長江蔬菜,2008(9):44-45.
[11]張慶社,翟小忙,李秀啟.西葫蘆新品種濟葫1號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06(9):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