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李 佳 ,郭 劍 ,樊修武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2.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3.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06)
谷子雜種優勢利用是近年來谷子研究領域的一項突破性成果[1-2]。谷子耐瘠、耐旱,是旱地的優勢作物[3-4]。但在高海拔冷涼地區,由于無霜期短,有效積溫少,熱量資源十分有限,通過塑膜覆蓋雖可補償一定的積溫不足,但亦有它的局限性。在此生態條件下,對不同基因型谷子雜交種的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水分利用效率及收獲指數的研究未見報道。
本研究對山西冷涼區地膜覆蓋條件下,谷子不同基因型雜交種進行了對比試驗,這對于提升谷子該種優勢作物科技水平、促進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試驗于2011年在山西省旱作節水農業區——陽曲縣河村示范基地進行。該區位于山西省中部,屬典型的半干旱地區,海拔1 270 m,無霜期12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50 mm,平均蒸發量1 995 mm,年平均氣溫6℃,晝夜溫差大,大于10℃活動積溫2 600℃。低溫冷涼和干旱是該區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
試驗區土壤為黃土質淡褐土,0~20 cm土壤養分含量為:有機質10.5 g/kg,全氮1.12 g/kg,全磷 0.72 g/kg,全鉀 21.6 g/kg,堿解氮 53.7 mg/kg,速效磷6.87 mg/kg,速效鉀125.0 mg/kg。試驗地于前茬作物收獲后秋施肥、整地,早春3月頂凌覆膜,4月下旬播種,9月下旬收獲。
供試谷子雜交種張雜谷5號、張雜谷10號、張雜谷8號、張雜谷3號由河北省張家口農業科學院提供,長雜2號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谷子研究所提供。
試驗采用隨機區型設計,小區面積為2 m×6.67 m(谷子為密植作物,小區畦埂不計算在小區面積內),3次重復。其他管理措施與一般大田一致。
采用試驗區自動氣象站的記錄資料。
1.5.1 土壤水分測定 在同一區組的每個小區內埋設中子儀測定用2 m深的不銹鋼管,在主要生育期(播前、出苗、拔節、抽穗、灌漿、收獲后),20 cm為一層監測土壤水分變化狀況。
1.5.2 物候期記載 用目測的方法,將每個生育進程達到50%時確定為物候期指標。
1.5.3 產量 以小區實產為準,小區單收單打。每小區取2個0.5 m2樣品進行室內考種,對其穗數、單穗質量、千粒質量、出籽率、穗長、收獲指數進行測定。
統計分析采用DPS軟件、其他數據處理采用EXCEL軟件進行。
從表1可以看出,張雜谷10號、張雜谷5號、張雜谷3號這3個品種產量處于同一較高水平,與長雜2號、張雜谷8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在試驗基地生態條件下,種植張雜谷10號、張雜谷5號、張雜谷3號這3個品種比較適宜。長雜2號和張雜8號產量低的原因,是由于這2個品種的生育期較長,在該試驗基地的積溫條件下不能正常成熟所致。

表1 品比試驗統計分析結果
在試驗基地生態條件下,不同基因型雜交種產量構成因子中差異最大的是單位面積上的穗數,特別是張雜谷5號,其分蘗成穗可達3.82個,這種特性可補償因春旱出苗不全造成的減產損失,不失為一種抗旱的有效途徑,而且可為化控間苗(免人工間苗)造成的田間留苗不均勻提供有益的補償,從而為谷子簡化栽培提供更為有利的支撐。雖然長雜2號是分蘗成穗低的雜交品種,但其是一個中晚熟雜交優勢利用的品種,也是山西省谷子雜交優勢利用的突破。從表2各品種的出籽率看,產量處于同一較高水平的3個張雜谷品種(10號、5號、3號)中,張雜谷3號出籽率達到81.36%,說明該品種秕谷比例較少,證明該品種庫源關系自身調節能力強[5]。各品種收獲指數(HI)在0.35~0.21之間變動,張雜谷8號與長雜2號因在本研究區積溫條件下不能正常成熟導致收獲指數較低外,其余3個基因型品種收獲指數的差異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其收獲指數與分蘗成穗有一定的相關性,有隨分蘗成穗的增加生物產量增加的趨勢。但這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表2 谷子雜交種不同基因型品種的產量結構、分蘗成穗、出籽率、收獲指數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反映了作物耗水與其干物質生產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可反映作物的抗旱性,特別是蒸騰速率(量)等生理性狀;另一方面也可反映豐產性,因此,WUE是一個可以定量化研究抗旱節水和豐產性的指標,其受到國內外作物抗旱節水研究者的高度重視[6-7]。
表3顯示:(1)張雜谷5號、張雜谷10號這2個基因型品種WUE基本一致,處于較高水平,較張雜谷3號分別高出1.45,1.50 kg/(mm·hm2)。說明在一定供水條件下,張雜谷10號和張雜谷5號有相對較強的高效用水能力,亦可說明這2個基因型品種具有較好的豐產性。(2)從2 m土體土壤貯水量收獲后增加值看,各基因型品種收獲后土壤貯水量均有大幅度增加,增加值最大的品種為張雜谷3號,達到92.51 mm,較長雜2號品種多貯水21.01 mm,說明張雜谷3號屬于節水型品種。由此證明,在正常降水年型種植谷子雜交種不會引起土壤水分虧缺。這也是旱地農業發展中可持續性的關鍵問題之一,可為下年作物豐產提供水分支撐。

表3 不同基因型品種對耗水、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土壤水分平衡的影響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冷涼區(年活動積溫為2 600℃),谷子不同基因型雜交種產量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張雜谷3號、張雜谷5號、張雜谷10號可在冷涼區覆蓋地膜條件下推廣種植。這3個品種分蘗成穗高,特別是張雜谷5號,其1個基本苗可分蘗成穗3.82個,這種特性非常有利于抗旱保穗,提高產量。分蘗成穗與收獲指數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但這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本研究對各參試品種的WUE計算證明,張雜谷5號和張雜谷10號有較強的高效用水能力。同時證明,在正常降水年型種植谷子雜交種不會引起土壤水分虧缺,為旱地農田可持續生產提供了水分支撐。
[1]樊修武,池寶亮.谷子雜交種與常規種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規律差異[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5):428-431,452.
[2]劉正理.谷子雜種優勢群的構建方法及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11):102-104.
[3]樊修武,池寶亮,張冬梅,等.不同水分梯度和種植密度對谷子雜交種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8):20-23,26.
[4]閆宏山,劉金榮,王素英,等.谷子品種間雜交選育雄性不育系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4):53-55.
[5]古世祿,馬建萍,獨俊娥.庫源比對谷子(粟)結實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1988,21(3):27-33.
[6]樊修武,池寶亮,黃學芳,等.不同水分梯度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11):60-63.
[7]吳凌波,高聚林,木蘭.不同覆膜方式對玉米表層土壤含水量、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