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志清
(東莞時報,廣東 東莞 523076)
“給力”上了《人民日報》的頭條,李娜法網奪冠圖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央視女主播身著牛仔外套播報新聞,央媒“接力”14天密集炮轟高房價,有關入托難、擇校亂收費、階梯電價、車船稅、樓市調控等普通百姓關注的老大難問題,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先后都密集報道,并通過不同視角展開深入分析,發出鏗鏘有力的評論。
標題有內容,圖片有創新,央媒講真話、說實話、敢說話的務實報道不僅引起了網民的極大興趣,也鼓舞各地媒體扎根本土為民說話。
其實,中央級媒體集體轉向立足民意,反映群眾訴求,重拾新聞報道優良傳統,值得我們深思學習。作為地市級都市報,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結合央媒報道的新動向,整合地方黨政資源,都市類報紙完全可以接通地氣,真正做到領導喜歡、群眾滿意。
在地市級都市報里,時政新聞只有接通地氣,以民生的視角,為讀者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有價值的信息,才能獲得市民的共鳴。
時政新聞是關于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在傳統的報道概念里,它的特征特別硬:政治性強、政策性新。民間對此還有個通俗的說法,“十個時政新聞九個會,還有一個在籌備”。這表明不少媒體上的時政新聞內容生硬、形式僵化。
政治生活離不開會議,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作為媒體工作者,更應該清楚,通過民主決策的方式,在很多情況下,開會還是解決了不少問題,這正是需要媒體加倍關注的“地氣”。
要做到貼近百姓貼近現實,就得接通地氣,遠離閉門造車,才能獲得原始的民生資料,為讀者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有價值的信息。
1948年,毛澤東同志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就指出:“報社的同志應當輪流出去參加一個時期的群眾工作。”1958年,他和吳冷西談話時又指出:“報社的人應該經常到下邊去,呼吸新鮮空氣?!?/p>

一直踐行“貼近就是力量”的《東莞時報》,對此就深有體會。在2010年6月23日,東莞市舉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動員大會,按常規,此新聞的主題是報道人口普查的意義和方法??墒?,會議還透露全市將動用近6萬人力,并投入2.2億元聘用4.8萬普查工作人員。對于務工人員大大超過本地戶籍人口的東莞來說,就業機會是一個多么令人關注的話題,何況這一下了就需要4.8萬人。經過實地采訪,我們將這條普查動員大會的時政新聞中的招聘信息放大了,突出了“4.8萬就業崗位”民生話題。通過招聘普查工作人員這條主線,將人口普查的普查內容、普查時間、注意事項等熱點問題作了系統的梳理,推出了民生報道:
(主)人口普查提供4.8萬就業崗位
(副)東莞部署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員月均1500元聘期最少3個月
這樣的一條時政新聞,不僅提供了大家關注的就業機會等民生話題,讀起來又不累,沒有官話套話,自然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不少讀者正是看了此報道才成功應聘。
求醫問診、入托上學、遺失招領、捐贈善行等看似普通平凡的瑣事,卻是百姓心頭的大事。
只有熱愛城市,你才能傾聽城市里的真實聲音,關注底層,傳遞愛心,彰顯報紙的溫暖情懷,這將成為社會新聞的永恒主題。
改革開放在積累財富改善百姓生活的同時,也沉淀了一些社會矛盾。貪污腐敗在一定范圍內確實存在,仇官仇富等社會現象在短時間內也難以根除。
都市類報紙上的社會新聞,主要是涉及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一說到社會新聞,不少人就會想到打、殺、搶等暴力事件。部分媒體不經意間還對細節大寫特寫,以吸引讀者的眼球,實為新聞的二次傷害。在報道負面新聞時,還會羅列其他城市的相關內容,進行專題化包裝。短期內,此類血腥新聞確實可以提高報紙的零售銷量。但長年來看,報紙的發行量還是處于原點。
事實上,無論你如何揭這座城市的傷疤,它亦然是你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如今央媒都主動關注底層熱點問題,作為貼近城市的都市類媒體,傾聽底層的聲音,傳遞民情民意,結合各階層的說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措施,無疑是最具智慧的表達文本。
都市類媒體立足城市,只要愛這座城市,才會如實、真實地報道這個城市,與這座城市共榮共辱共同進步。
2009年至2010年,東莞市一大型小區數千戶業主抵制110千伏變電站建設在小區60米附近。在這場復雜的權益博弈,由于媒體全程介入,傾聽了各種聲音,反映了各方訴求,公權職能部門也持開放姿態,業主維權行動也趨向理性。
這場維權行動進行了兩個多月,《東莞時報》全程介入,并推出了系列新聞報道,因準確地傳遞了民意,也釋放了職能部門的善意。在此背景下,公權力部門較開放的姿態,業主的理性行動,都使得這個看似平淡的交鋒,充滿著進步的味道,最后事件得到妥善解決。業主滿意,職能部門也找到了安置變電站的好去處,環保與生活共融。
除此之外,不回避、不放棄,應該是都市類媒體的責任與擔當。針對城市里的弱者和困難人群,2011年7月5日起,《東莞時報》還推出了慈善類《幫辦》專版。遇到問題,碰到麻煩,一個電話,媒體就會盡力提供幫助。
當天幫辦新聞的頭條主角就是一個兩斤的早產兒,見報文章:
(主)早產兒僅兩斤父母不言放棄
(副)貧寒夫妻三次懷孕才產下一女,多處器官發育不健全
隨后,第二天還作了跟蹤報道,為這個家庭追求幸福接力報道:
(主)捐錢幫“早產兒”不留名
(副)這好心人說做點好事讓自己開心一下
求醫問診、入托上學、遺失招領、捐贈善行等看似普通平凡的瑣事,但卻是百姓心頭的大事。短短的一周內,幫辦欄目就報道了數十位讀者朋友的煩惱事,不少問題在好心人和職能部門的協助,得到妥善解決。
如今,“幫辦”欄目升級為“善行”版面,每天都有固定的策劃人員、編輯、記者,梳理全市的善行,成為報紙聯系基層的特色窗口。
關注底層,傳遞民意,理應成為社會新聞報道的主題。如實報道新聞的同時,也為需要幫助的百姓提供了一個平臺。人人獻出一片愛,推動了城市的發展,也溫暖了城市的居民,報紙也獲得了發展的生機。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進行客觀、獨立的報道。即使沒有開發商投資商的聲音,他也認為有必要給予廣告支持,誰會拒絕數十萬讀者的媒體呢。
在時政和社會新聞之外,為了挖掘廣告市場,目前不少地市級都市媒體,針對房產、汽車、金融等支柱產業開辦了行業專刊和專欄。說的通俗一點,這些行業新聞的報道,基本上是為經營服務。
但如何經營好行業新聞,從什么角度來延伸行業新聞,確實值得媒體從業人員商討。不過,以讀者為中心公正報道行業新聞的媒體,一般都獲得了不俗的業績,卻是不爭的事實。
比如,《東莞時報》的樓市周刊和汽車周刊,從來沒有被開發商、投資商、生產經營商的聲音所左右。自創刊以來,就始終堅持站在民眾的立場上,進行客觀、獨立的報道。
圍繞消費者,樓市周刊里設置六七個服務性版面。比如為置業者買樓提供市場分析的“買樓通”,為業主提供資訊的“客滿堂”,此外還專門針對購房服務設置了一系列幫辦欄目:“情報科”(澄清樓市江湖傳聞)、“估價科”(二手房價考證)、“解疑科”(回答家庭裝修問題)、“咨詢科”(解答購房置業中的麻煩事)。

在2011年7月8日樓市周刊的《最關注》版面上,針對社會上“買房可以抗通脹一說”,就做了認真的分析報道,通過采訪專家和開發商,真實還原了業內的聲音:
(引)觀瀾高爾夫“地產新猜想”論壇上,有開發商表示
(主)“買房抗通脹都是忽悠人的”
此報道以獨立的視角,對宏觀政策、宏觀調控、貨幣政策、房產消費等權威聲音作了通俗的梳理,為購房置業者提供了理性的參考。
而在汽車周刊里,就有獨立的“試車道”專題,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獨立試車,然后采寫試車心得,完全不受車行、車企影響。此外,還有專門針對車主服務、保養的《服務區》版面。
由于此系列欄目和版面,完全是瞄準市民生活的,資訊較多、服務性強,讀者也愛看。開發商與投資商,也認為提供了中肯、權威的聲音,即使沒有他們自己的新聞和報道文章,他們也認為有必要投下廣告,誰會拒絕數十萬讀者的消費潛力呢?
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民生問題更為關鍵。都市新聞報道只有立足民生,才有讀者,才有生機。只有立足群眾的需求,扎根城市,熱愛城市,才能以平民的視角,提供通俗、權威的聲音,引起讀者的共鳴,促進城市的良性循環,拓展都市類媒體的生存和報道空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