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楨
(大同日報社,山西 大同037000)
副刊是報紙的傳統特色,它使報紙不再是簡單意義的新聞紙,而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更加多樣的形式,強化了報紙的吸引力、競爭力、感染力,保證了報紙持久的生命力。
副刊的種類有很多,而綜合性文藝副刊幾乎成了各級各類報紙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論是黨報還是晚報,不論是都市報還是專業報,幾乎都設有文藝副刊專版。可以說,綜合性文藝副刊是報紙的重要方面軍,有的甚至成為報紙“半壁江山”。
可是,我們發現,由于各類報紙副刊的定位、風格及編輯水平不同,副刊質量也千差萬別,《羊城晚報》的《花地》、《新民晚報》的《夜光杯》、《北京青年報》的《天天副刊》、《南方周末》的《百姓茶坊》、《太原日報》的《雙塔副刊》等,堪稱報紙文藝副刊中的佼佼者。但是,就整體而言,眾多報紙的文藝副刊共性多于個性,風格大體相同,缺少鮮活的個性特征,總給人以千報一面、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就大大消減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新聞界有句俗話,叫做“新聞招客,副刊留客。”那么,報紙文藝副刊如何辦出獨特風格,拿什么去吸引讀者的眼球,留住讀者呢?筆者以為,如果把文藝副刊比作一桌飯菜,那么,它特別應注意烹制好以下幾道菜——
地方報都有自己特殊的生存土壤,地域性既是地市報的基礎,也是地市報的特性。報紙綜合文藝副刊的一大富礦,就是獨特的地域文化。以文學藝術手段,去表現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有利于打造地市報文藝副刊的獨特個性,這也是地市報吸引讀者、留住讀者的一大招牌。有道是,三十里不同言,五十里不同俗,通過文藝作品表現這些獨特的民情風俗,挖掘其特殊的文化內涵,不僅讓本土讀者看起來覺著親切,也是外地讀者了解這一地區的一個形象窗口。比如,當地的景點游記、鄉土文學、名人游蹤、解讀當地歷史的隨筆、就本土現實生活和新聞事件有感而發的雜感等,都是有“賣點”的東西。做好地方風味菜,便會贏得眾多讀者。

所謂的“時令鮮蔬”,就是文藝副刊作品新聞化,就是讓副刊緊隨生活節拍,及時反映社會動態。
報紙是新聞紙,有時效性,讀者讀報就要求一個“新”字。報紙副刊既然是新聞的延伸,也應當具有一定的新聞特性,隨著新聞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副刊作品也應最大限度地揭示新聞事件,以滿足讀者求新求奇的口味。副刊編輯作為新聞記者中的一員,同樣要有很強的新聞敏感性,及時策劃、組織、編輯那些對現實生活有所切入和觸動的稿件,真正做到副刊與新聞匹配聯動,文藝與生活緊密互動。
《大同日報》文藝副刊十分注重這一聯動與互動,在宣傳典型和配合重大事件上下了真功夫。如在香港回歸、歌頌改革開放30年、紀念建黨90周年、喜慶黨的十七大、抗擊非典等一系列活動中,通過有獎征文、主題筆會等形式,有效地與新聞聯動起來,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文似看山不喜平。按老套套辦報,文藝副刊總是那些鄉土鄉情、歌功頌德、風花雪月的東西,讀者就不會產生新鮮感,他們就不愿意再去讀副刊文章。這好比吃飯一樣,總給你吃土菜土飯或某種東西,時間一長便會膩味,總得換換口味,調劑調劑才行。
那么,報紙文藝副刊如何給讀者換口味調“胃口”呢?筆者認為,創新是辦好報紙的鐵律,新聞工作者必須在辦報過程中不斷創新,創新辦報方式,創新版面內容。其中最有效的做法是,配合重大節日或重要事件,適時推出專題專輯,給讀者烹制一道精美文化大餐或特色套餐,滿足他們不斷變化的閱讀需求。如清明節到來之際,適時推出“清明詩會”;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舉辦“勞動者之歌”主題筆會。云岡文化藝術節是大同市規模最大、品位最高、影響最廣的文化節慶活動。每逢節慶期間,《大同日報》文藝副刊都要策劃、編輯文藝特刊,從景點風物到故事傳說、詩詞歌賦等,匯集一版,讓讀者過癮地品嘗特色套餐。
《大同日報》文藝副刊還為讀者烹制的一道大餐是“百姓茶坊”專欄。這個專欄名是從《南方周末》“拿”來的,但在辦報方式上有自己的特點。這個專欄半月一期,每次半個版,以一個主題幾篇文章并配發評論的形式出現,讓作者從不同角度表現和評價同一問題或現象,平民色彩、生活情趣都出來了,很受讀者歡迎。
報紙文藝副刊好比一臺戲,需要新人新唱,也離不開名家名段。名家有吸引力,名家的作品往往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名家的故事往往能夠為報紙版面添彩增色。由是觀之,名家寫的東西,寫名家的稿件,報紙副刊都應為之予留一席之地。《山西晚報》有個“生活圓桌”專欄,約請省城名家輪流坐鎮,辦得不錯。《大同日報》文藝副刊經常刊發省內外名家之作及名人故事之類的文章,如《二月河在大同挖煤》、《汪曾祺在大同講學》、《王蒙逛大同》等,為報紙增色不少。《大同日報》還開設過一個很好的雜文欄目,叫“新三家村札記”,請本市三位著名作家殷憲、馬駿、王祥夫輪流坐鎮寫稿,在當地引起較大反響。今年,《大同日報》文藝副刊又開設了“名家名作”專欄,專門刊登大同市內外知名作家、詩人、攝影家、畫家、書法家的成名作、代表作,介紹他們的創作經歷和創作特色,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當然,報紙也不能搞唯名人論,“厚”了名家,“薄”了新人。發現新人,培養新人,也是報紙副刊的一大重任。為此,《大同日報》文藝副刊適時開設“新苗”專欄、青年詩人青春詩會專號,給文學新人以展示的天地。
辦好文藝副刊,除了做好以上幾道菜,還應炒好兩道小菜,一是麻辣雜文,一是下酒小品(文)。雜文指陳現實,針砭時弊,頗有讀者緣,副刊決不能少了這道辣菜。小品文短小精美,陶冶性情,“吃”起來有滋有味,也是讀者喜歡的一道菜。
說到底,辦好報紙文藝副刊,關鍵是看編輯這個廚子的烹調手藝如何,能不能炒出特色美味,讓讀者有滋有味地盡情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