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省委書記、省長 趙克志
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高度和寬廣視野,系統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偉大實踐,精辟分析了當前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科學闡述了在改革發展關鍵時期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明確提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新要求。講話立意高遠、總攬全局,內涵豐富、富于創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對執政使命的勇敢擔當、對執政理念的豐富深化、對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自覺,是一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對于統一全黨思想、明確前進方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黨的十八大順利召開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論基礎。
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要緊緊圍繞這個總體要求,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重大意義的認識,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指導,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我省后發趕超的強大力量;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內涵的認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不動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進一步深化對奮斗目標和重大部署的認識,把貫徹落實奮斗目標和重大部署與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圍繞到2015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接近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兩步走”戰略目標,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貴州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之路;進一步深化對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要求的認識,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五大建設”,自覺在思想上、行動上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2年8月10日,趙克志(前左二)在貴陽市南明區沙南社區調研社會管理創新和信訪維穩工作。(本刊記者 黃曉青/攝)
當前,我省正處在本世紀頭20年重大戰略機遇期的第二個10年,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對貴州工作提出的“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善民生、堅持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倍加珍惜凝聚起來的發展共識,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局面,進一步把思想認識統一到“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和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主戰略上來,搶抓機遇、只爭朝夕,順勢而上、主動作為,走出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的發展路子。
由于改革開放滯后和發展條件、基礎比較差,我省與全國和兄弟省份的差距逐步拉大。僅從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兩項指標來看,總量、增速、占全國的比重以及人均水平等,均低于全國和周邊省份的水平。2010年以來,雖然我省發展開始提速,但由于基數小,2010年和2011年,除財政支出與廣西的差距在縮小外,其余主要經濟指標與兄弟省份的差距仍在擴大。只有加快發展,才能科學發展;只有快速發展,才能后發趕超。目前,我省經濟已經具備了加速發展、實現起飛的條件,顯現出一些經濟社會發展起飛過程中的共性特征,比如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工業經濟發展提速轉型,民營經濟比重不斷上升,城鎮人口較快增加,發展對科技和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等等。我們一定要乘勢而上、真抓實干、增比進位,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高于全國、高于西部平均、高于我省以往歷史時期的發展速度,努力追趕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在追趕發展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全面小康建設。圍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兩步走”目標和“同步小康”要求,深入開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的調查研究,提出具體政策措施。要根據我省實際,以縣為單位,從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民生改善、環境保護等方面,研究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使“兩步走”的目標更明確具體,使每個縣都能對上號、便于操作。要開展以縣為單位的“全面小康”創建活動,到2020年實現以縣為單位縣縣(市、區)達小康的目標。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歸根到底是工業化和城鎮化滯后。工業占比小、帶動能力弱。在人均生產總值16000—17000元階段,全國三次產業結構是11.1∶48∶40.9,我省2011年人均生產總值16413元,但二產比重只有40.9%。工業化滯后,還表現在產業結構層次低,科技進步嚴重滯后。2009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35.9%,比全國低13.5個百分點;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40.9%,比全國低21.8個百分點,排全國倒數第一;綜合科技進步指數32.5%,比全國低24.5個百分點,排全國倒數第二。城鎮化率低、輻射能力弱。2011年我省城鎮化率35%,比全國低16.3個百分點。城鎮體系不合理,城鎮規劃建設滯后等問題也比較突出。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史進程。工業化與城鎮化互為條件、互為支撐,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動力,沒有工業就沒有就業,就不能支撐城鎮規模的擴張;城鎮化為工業化創造需求,也是配置資源、發展第三產業的載體。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是投資快速增長的過程。要深入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堅持把擴大投資作為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第一抓手,以增量擴張帶動存量調整,在壯大經濟實力的同時優化經濟結構,通過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交通、水利和人才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最基礎的條件。我們在發展的階段上不能夠跨越,但是在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上,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突破,進而支撐經濟社會后發趕超、跨越發展。
長期以來,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經過歷屆省委、省政府的努力,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投入力度加大,我省交通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遠遠不能滿足加快發展的需要。2011年底,我省鐵路路網密度約為每百平方公里1.13公里,扣除新疆、西藏、青海三個地廣人稀的省區,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約80%。高速公路路網密度僅為每百平方公里1.15公里,不及東部地區的1/3、中部地區的2/3。至今沒有一條全線暢通的渠化河流,通航河流上礙航閘壩多、港口碼頭小,水運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龍洞堡機場運輸和服務能力嚴重不足,支線機場發展水平低。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人均年供水量264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9.2%。各類人才總量僅占全省總人口的5.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2個百分點,由于產業發展滯后,缺少人才發展的平臺,人才流失嚴重,“十一五”期間全省企、事業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減少近兩萬人。
交通、水利和人才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最基礎的條件。我們在發展的階段上不能夠跨越,但是在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上,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突破,進而支撐經濟社會后發趕超、跨越發展。要抓住中央穩投資、穩增長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快實施一批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抓緊編制快速鐵路和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加快鐵路建設。加快水電站通航設施建設,開工建設三板溪庫區航運工程。把民用航空體系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來抓,到2015年形成覆蓋全省9個市州的“一干十三支”機場布局。年內要開工建設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完成水利投資170億元。
人才是趕超之基、轉型之要、跨越之本。各級各部門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事關全局和長遠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切實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大力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努力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省有關部門要抓緊調研,研究提出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對人才隊伍建設的監測,每年都要形成貴州人才研究監測報告,供省委、省政府決策參考。
當前,發展慢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但發展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大。全省水土流失面積7.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2%。石漠化面積3.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9%。2011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47.9%,比全國2010年水平低30個百分點;2010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僅為56.2%,比全國低9.6個百分點。能耗物耗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2010年,萬元生產總值能耗2.248噸標準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14噸標準煤,僅低于新疆、寧夏,排全國第三。主要資源綜合利用量十分有限,近年我省每年約有4000萬噸原煤、1000萬噸磷礦石銷往省外,電解鋁就地加工率不到15%。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切實加強生態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和環境保護,做到邊發展邊治理,破除資源環境制約,實現循環利用,堅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做到既提速又轉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我省正處于經濟起飛、加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只要我們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加快提速轉型,持續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這樣保持五年、十年,貴州就一定能不斷縮小差距,逐步跟上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責任編輯/張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