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心
美國極地巴羅:
“凍瘡”當厚禮
2005年12月,大學畢業不久的劉珊跟隨導師道格拉斯·布夫特博士,以及他率領的探險隊去了北極。她在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的地質學和社會人文學士學位,早就對北極圈里的生活向往已久,探險的夢籠罩著她在美國的每一天,這次終于有得償所愿的機會,簡直興奮得夜不成眠了。
然而,踏上極地不到兩小時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寒冷像瘟神似的吞噬著每個人,劉珊感覺自己在一點點地被凍僵。在美國最北的小城巴羅,熱情的主人吉米·克赫梅斯特把他們帶進木屋,劉珊打盡了有生以來最多的噴嚏,她感冒了。第二天醒來手腳又麻又癢,吉米說,這是氣溫太低凍壞了,盡管來北極之前參加培訓時也學過些基本的防寒知識,卻沒想過會如此嚴重。
聽吉米講,曾經有一個日本人來到北極,跟俄羅斯科技人員玩“極地足球賽”,因打得太投入,帽子都不知何時丟掉了,當他玩累了,跑進屋里喝水時,較高的室溫使頭發上的冰碴向脖頸滑落,他用手去掃,居然把整個耳朵打落在地。這簡直太可怕了!
劉珊雖然漸漸地適應了北極的生活,可她和幾個隊員臉上手上長滿凍瘡,活像個大熊掌,臨睡前她主動幫助大家用雪搓凍瘡,還輕笑著說:“這‘瘡呀,全當是北極帶給大家的福利吧。痛并快樂著,每一天,每個人,開心就好!”
頗感遺憾的是,當時,北極圈里正處在極夜環境中,每天日照也不過四五個小時,無論是工作還是游戲,都顯得倉促了點。
加拿大拉布拉多:
人熊之戰
經常聽到新聞里發布地球轉暖的消息,還曾經不以為然,可到北極之后,才明白這種空氣污染造成的轉暖意味著什么。隨著冰雪溶化的增加,冰層向北漂移,魚類和植物變得越來越少,北極熊失去了狩獵所需的浮冰,饑餓難忍的它們不得不冒險前往人類居住的地方捕食,人被熊襲擊的事也就常有發生了。
2006年2月的一天,考察隊來到加拿大拉布拉多區的內恩附近,正好輪到劉珊和布夫特博士為大家準備午飯,他們早早地駕駛著租來的雪上汽車出去,選好一塊地方,砸開厚厚的冰層,拿出工具準備捉魚。可是,手氣很背,忙了半天,竟然一點兒收獲都沒有。正當她和布夫特博士愁腸百結地絞盡腦汁想辦法的時候,遠處一個龐大的身影緩緩地向他們靠近了。她被冰層振動提醒了,抬起頭,那個通體雪白的龐然大物已經站在布夫特博士身后五米左右的地方,兩只玻璃球一樣的眼睛里放射著可怕的寒光。
劉珊不由自主地尖叫:GO!當北極熊被叫聲嚇住的同時,劉珊和布夫特博士一前一后,飛快地向雪上汽車奔去,因為那里有防身用的獵槍。顯然一切發生得太突然,過近的距離,使人看上去似乎來不及了,北極熊一掌將布夫特博士擊倒在地,這個大家伙的動作又一次引起了冰面的振動。劉珊回轉身,看見布夫特博士正與北極展開殊死搏斗,他的臉已經讓熊掌劃破,北極熊一副不達目的不死心的架勢向布夫特博士張開了血盆大口。她不可以丟下他不管,千鈞一發之際,劉珊跑回冰洞口,拿起砸冰用的鐵鎬,對準這只大她四五倍的北極熊狠狠地砸過去。
北極熊被打蒙了,布夫特博士乘機僥幸逃脫,當倆人正欲跑開的時候,腳下的冰架突然崩裂,碎紋迅速蔓延,身體過重的北極熊首當其沖地掉進冰水里。她和博士都感覺到自己腳下的冰在下陷,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剛剛從熊口獲救,這會兒恐怕又要葬身北極寒冷冰窟里了。他用絕望的眼神與劉珊對視,像在乞求一根救命稻草,而劉珊也無能為力,真的很痛心。突然,她想到了自救方法:躺下來,滾出去。他們避開冰裂的方向,滾了好遠,直到一處安全的地方,爬起來的時候,正好見到雪上汽車被吞沒的最后一幕。
之后,布夫特博士緊緊地握住劉珊的手,她看見他略微蒼老的眼睛里閃著淚光。
諾森伯蘭海峽:
借土種蔬菜
北極的食物鏈是極其簡單的,只有很少的植物,供養了為數不算太多的食草動物,而這些食草動物的存在,又讓食肉動物有了活下去的理由。而北極圈里的人類,主要食物來源就是這里的動物。隨著在北極定居的人越來越多,食物出現短缺的情況,由于絕大部分糧食和蔬菜都是通過空運過來的,所以其造價比較高,一般人也舍不得買。
北極的因紐特人早已習慣了狩獵的生活,沒有蔬菜也一樣可以過得很好,不過,許多后續居民卻是不太容易忍受的。劉珊就是個例子。長時間的野外探險和考察,身體里平常涉入的水分就不足,在這么寒冷的條件下,還總是以肉為主食,吃的次數多了,深感消化系統難以承受。才呆了兩個月而已,她就長了滿嘴的口瘡。
2006年3月,一行人來到諾森伯蘭海峽,暫時借住在農場主安格依俄先生家,他在海峽邊上有一個海豹養殖基地,另外還有一家不錯的麝牛養殖場,麝牛是一種長滿粗毛、生性愛玩耍的動物,其形狀比黃牛小一些。它的肉很嫩,味道既像牛肉又像羊肉,而更重要的是它的毛絲,其經濟價值非常可觀。
三月的天氣比往年暖和些,由于冰層過薄,數千頭灰海豹竟爬上陸地產崽。可是,這些“爸爸媽媽”沒有想到,呼嘯的暴風雪和狂怒的海潮很快就將約1500頭剛剛誕生的海豹寶寶沖入海中,生還者寥寥。這些可憐的小家伙的死,帶給安格依俄先生一筆不小的損失,他差一點就一蹶不振了。
看著他面對大片空地長嘆,不由得生出想幫他一把的沖動。劉珊記得小時候媽媽曾經種過一種叫救心菜的蔬菜,非常耐寒,據說能在零下30攝氏度過冬,零上5度照樣生長。她打電話回家,很快媽媽就寄了許多根莖過來。安格依俄先生又從外地運來很多土,幾天功夫硬生生在冰面上筑起一個一米多高,幾百平方米見方的蔬菜大棚來。大棚里又裝了取暖設備,使室溫保持在5度以上,他們又以麝牛屎做肥上地,僅僅十多天時間,救心菜就鉆出綠芽,高興的安格依俄先生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
瑞典厄斯特比:
北極光,震撼與收獲
極光,被稱為“上帝之火”,它被很多人賦予無限的遐想。它輕盈地飄蕩,同時忽暗忽明,綺麗無比,在自然界中還沒有哪種現象能與之媲美。所以,多年以來,人們都以能夠看到這種燦爛美麗的光輝為榮。
研究天文的里爾教授說,極光是來自太陽微小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受阻后偏向的結果。太陽每11年左右有一個非常活動期,發出大量高能粒子進入宇宙空間。此時出現的極光最為瑰麗壯觀。為了能夠看上一眼這種變幻莫測的炫目極光,探險隊的歸期延遲了。但是,4月13日接到消息,由于行期延長使贊助商拒絕再撥款,他們完全要自食其力了,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有些人開始動搖了,打算就這樣離開。劉珊卻又一次發揮了東方人鍥而不舍的精神,她非常明確地表示:看不到極光絕對不走,就算最后只剩下她一個人,也要等下去。
從2006年4月底開始,探險隊進入最困難的時段。4月28日,生態學家波爾教授收到學校警告,若兩周內不能回校上課,將受到嚴厲處分;5月中旬,地質學家的夫人遭遇車禍受傷;7月,劉珊需要回學校參加研究生考試……
這一切的一切在“北極光”面前都失去了意義,大家滿懷希望地為那美麗的時刻期待著。令人遺憾的是,探險隊員幾乎個個經受打擊,到頭來依然未能如愿見到“上帝之火”,幾位可以自掏腰包的老前輩也基本上彈盡糧絕。無奈之下,大家一致決定,自8月10日起,以兩周的歐洲旅游結束這次北極之行。
8月17日,他們來到瑞典境內,打算在厄斯特比稍作休整后再出發。厄斯特比是個清靜而美麗的城市,站在陽臺上,伸手就好像可以夠得著月亮似的,這和國內是同一輪月亮呀,劉珊感到格外親切。就在這樣的夜晚,天空悄悄地開始了它的變化,這變化讓人嘆為觀止。啊!北極光,他們看到了百年不遇的,長達幾小時的極光。
劉珊沖進房間,拿出DV猛拍,她要把這最振奮人心的時刻記錄下來,并在心里暗暗盤算,這些視頻很可能派上大用場。天空不斷發出紅的、藍的、綠的、紫的光芒,它們形狀不一,五彩繽紛,多種多樣,恐怕任何彩筆都很難繪出這些光在空氣中嬉戲無常的模樣。有時像一條彩帶,有時像一團火焰,有時像一張五光十色的巨大銀幕;有時它又射出許多光束,宛如孔雀開屏,蝶翼飛舞;有的猶如彩綢或緞帶拋向天空,上下飛舞、翻動;有的軟如紗巾,隨風飄動。……
極光的美,真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而這曠世奇觀,也恰恰為他們的北極探險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可是,劉珊不想就這么灰頭土臉地回去,她要充當一次馬前卒為這些老教授的付出討回個公道。
當晚,劉珊坐在電腦前,用極其認真負責的態度寫下了這次北極探險的經歷與收獲,并附上許多極光照,分別發給此行最大的贊助商GRT文化公司、生態學家波爾教授的直接上司彼得校長和自己準備考研的學校教務處。
9月初,隊員們剛下飛機就受到學校各界的熱烈歡迎。波爾教授光榮復職,在劉珊的建議和授權下GRT文化公司發行了五百萬套極光照的明信片,并很快銷售一空,大家的辛苦終于有了補償。劉珊本人也被學校破格免試就讀研究生。
北極之行,帶給劉珊太多感動與收獲,這許許多多都將成為她未來人生里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特別是在極光的等待過程中,她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黑夜過去后黎明晨曦的無限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