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一只秋田犬從1924年至1935年,在日本澀谷車站等人,它并沒有等到主人,主人伊藤教授于1925年去世。它不知道,只知道每天去等。
澀谷車站豎著它的銅像,它本來參加了自己的銅像揭幕儀式,也就是說,它在生前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名聲,可是,這一次跟它沒有關系,它依然在黃昏時分出現,看來來往往的人群……
這只狗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它的名字叫八公。
差不多的狗,沉默著,它從來不告訴你它的想法,或者夢想,它只是陪伴,有時候,它經歷人的傷害。
我在小說里寫過一些狗,比如一條叫小二黑的狗,它陪伴父母,給他們開心時刻,它如小小兄弟。比如一條見到陌生女子就吠的博美狗,無論給它什么好吃的,不能讓它的吠聲停止,它是一條見證了男女主人感情的狗,雖然感情走遠,可它只認已經離開的女主人——它是一個信物,不像情書可以燒掉,不像一瓶香水可以扔掉。因為有記憶,它被“遺失”,可它記得路,找了回來。終于,它不再吠叫,它慢慢妥協……
我在寫這些小說時,我沒有養過狗,雖然我喜歡,我沒時間,狗也沒有時間,就那么錯過,但卻有過過錯。
前年七月初,我回陜南老家,忙著沒事,來了一條半大的土狗。在老家,這樣的狗隨處可見,雞鳴狗叫,或者雞飛狗跳,才是真實的鄉村生活。
這條狗是屋后鄰居家的。它見了我,飛地搖尾巴,這讓我有點受寵若驚,如同看到一個陌生嬰孩。它忽然就綻開一個微笑一樣,我回想著,欠了它一個微笑。
這條狗朝我搖尾巴,我沒尾巴可搖,可我覺得欠了它的——于是我找幾塊餅干,給它吃。顯然,它高興壞了,吃完之后,偏著腦袋看我的手,我攤開手跟它說,沒有啦。
它忽然直著跳了起來,夠著了我的手。我站起來,平攤著手,它再次跳躍,又夠著了我手了。我想,原來它會跳高啊。
我想著給它當教練,于是再拿些餅干。這次,并不直接給它,放在大板凳上,它起跳了幾次,有一次差點成功,可沒有站穩,摔了下來。當然,它并沒灰心,接著跳,直到最后吃到了餅干。這個動作,它學會了。
然后,我把餅干放在大方桌上,它想要吃到,必須先跳上板凳,再跳上桌子……
那個下午,就教那狗做這件事情,到最后,它竟然可以不要板凳踮腳,而一躍上桌,這簡直太有天分了。
我不停地表場它,它好像并不在乎,它只想吃到夾心餅干。
黃昏時,它的主人喚它,黑耳朵,回來喲。它愣了一下,然后撒腿就跑。原來它叫黑耳朵。
過兩天,我又到城里去,等車時,我看見黑耳朵,它站在路邊,朝我搖尾巴,那個感覺像是揮手再見。
再次見到黑耳朵是去年春節,它已經是一條大狗了,表情不似我初見它時的溫順,多了一點點威嚴。我喊它的名字,它依然朝我搖尾巴,不似最初的熱烈,有點像是禮節性的。
我照例從包里拿出餅干,這一次它沒有吃。它后退時,我發現,它一條腿提著,不能落地。
我問母親,黑耳朵的腿怎么了?母親說,打壞了。
隔幾天,黑耳朵跟著屋后的鄰居來我們家,我和鄰居說話、喝茶。黑耳朵安靜地臥在門口。
我問,它的腿怎么了?
鄰居說,我打的。
我又問,它怎么了?
鄰居說,別提啦,太氣人。七月半祭祖,供品剛端上桌子,它就蹦上去了,這還了得?老祖宗都沒開始哩,它倒開始了!幾棍子下去,沒想到把它腿給打斷了。
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過,我想要確認一下。
我說,桌子供了些啥?鄰居說,一盤蘋果,一盤核桃,一盤梨子,一盤餅干兒。
《幼學瓊林》里說,事非有意,譬如云出無心。問題是,一條狗因此殘了腿。
向這條狗真誠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