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英國詩人吉卜林曾說:“東就是東,西就是西,二者永遠不會有融合的時候。”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說有它的合理處。東西方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多差異。但是我深信,東西方的差別必定會消失并走向融合的,而且這個時刻即將來臨。東洋文化,辜鴻銘指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
人生哲學
東洋文明就像已經建成了的屋子那樣,基礎鞏固,是成熟了的文明;而西洋文明則還是一個正在建筑當中尚未成形的屋子,它是一種基礎還不牢固的文明。
歐洲人沒有真正的文明,因為真正文明的標志是有正確的人生哲學,但歐洲人沒有。在中國,把真正的人生哲學稱為“道”,道的內容,就是教人怎樣才能正當地生活,人怎樣才能過上人的生活。有“文以載道”這樣一句話,“文”即“文學”,在中國,文學可以說是教給人們正確的人生法則的東西,西洋人長時間內為了尋找這真正的人生道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至今未果。
個人生活
作為個人,我們必須首先考慮的是人生活目的,即人應該做些什么?什么是人?對此,英國思想家弗勞德說:“我們歐洲人,從來沒有思考過人是什么?”作為一個人,是當一個財主好呢?還是去做一個靈巧的人好呢?關于這個問題,歐洲人沒有成型的看法,由此可見,說歐洲人沒有正當的人生目標,不是我一個人,歐洲第一流的思想家也持與我同樣的意見。
相反,我們東洋人則早已全然領會了人生的目的,那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即在家為孝子,在國為良民。“孝悌仁之本”,是中國人的人生觀,也是東洋人的人生觀。
關于人生觀方面,歐洲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運動。而我們東洋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在于生活。西洋人為運動而生活,東洋人則為生活而運動,他們是為賺錢而活著,我們則是為享受人生而創造財富,我們不把金錢本身作為人生的目標,而是為了幸福而活動。孔子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西洋人,尤其是美國人,為了賺錢連命都不要,這就是東西方人的差異之處。
西洋人貪得無厭不知足,而東洋人則是知足者常樂。為了東西方能真正地走到一起,他們西洋人必須改變自己的做法,而采取我們的辦法。
成功與成仁
孔子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發明人們當中所固有的辨別道德的能力。必須成為一個為社會所推崇的人,成為一個聰慧的人,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在于為了明德,在于為了創造一個新的更好的社會而培養人才。《大學》中的“作新民”之“民”不是指人民,而是指社會,創造新的更好的社會是高等教育的目的,這才是孔子的本意。諸位,共同努力為創造一個新的世界、新的社會而奮斗,努力做一個更好的法學家、良好的工程師,共同創造出一個美好的社會。
其差異在東西洋教育方法上。 在中國,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一個清楚的劃線:在初等教育階段,主要是教孩子們使用他們的記憶力,而不注意讓他們使用判斷能力,首先讓他們通曉祖先留下來的東西。而在西洋,從孩提時代起,就對他們灌輸艱深的哲學知識。在中國則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方才對學生講授深奧學問的。我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辦法,把像哲學那樣深奧玄虛的東西講給孩子們聽是不合適的。
對于政治,英國偉大的思想家卡萊爾就說:“歐洲社會是混亂加上警察”(即警察統治的無政府社會)。他的意思就是說,歐洲政治如果放棄強權,第二天就會亂作一團。然而,在我們東洋,我們既沒有那樣的對神的恐懼,也沒有對警察的恐懼。那么我們怕什么呢?那就是良心!那就是廉恥和道德觀念!正因為忌諱這個,我們才不干非禮之事。在中國,歸還借的錢,并非因為怕律師,也不是怕法院的追究,不還所借之錢,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恥辱,是因此而還錢而非為別的。我服從中國的天子并非出于害怕,而是出于尊敬,也就是說,我們遵守的是三綱五常,一旦有了這個,就不用警察了。當然,在中國也并非滿街圣人,人人君子,壞人還是有的,所以警察也還是要的。我只是說,一般的糾紛,依據禮義廉恥就可以解決,所以警察用不著那么多。在這一點上,是值得歐洲人好好學習的,而我們則沒有向他們學習的必要。
在孔子的書里有這樣一句話,叫“責備賢者”。它的意思就是高尚的人,領導社會的人,站在社會前列的人,應負有更大的責任。
編輯/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