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中國書法史,我們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著名的書法家高齡長壽者甚多。著名的歐、顏、柳、趙四大書法家都年逾古稀,歐陽詢享年85歲,顏真卿壽至76歲(被逼迫自殺),柳公權高壽至88歲,趙盂照活到68歲。再如隋代智永活了近百歲;唐代虞世南89歲;五代楊凝式82歲;明代文征明90歲,黃宗羲86歲,董其昌82歲;近代吳昌碩83歲,齊白石94歲;現代書家張宗祥84歲,郭沫若90歲,張大千84歲,黃賓虹93歲,沈尹默88歲,林散之87歲,孫墨佛年逾百歲,孫墨佛在世時記者問他長壽的秘訣,老先生只回答了四個字:“唯書法也”。
書法家為什么能長壽呢?古人云:“一管在握,萬念俱銷”。書法家無論是欣賞還是創作,都需要集中精神,排除雜念,認真思考,使思維進入一種超然境界。從而忘記了一切煩惱和憂愁,使人心平氣和,陰陽平衡,氣血和暢,五內俱安,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磨練意志,豐富生活。書法內涵“精、氣、神”,外斂“欲、浮、邪”。這與《黃帝內經》中提到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很契合的。
書法養心
書者“心正則筆正”,此論肇自柳公權與唐太宗論書,已成公論,然究其正理,卻如游者觀山,各見其景;又如書生研經,各有所趣;誠見仁見智,各不相一。此事不必強求一標準答案,各受其益可也。以《大學》中句釋之,以求“取法乎上”之效用。《大學》中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古人習書,重在修身養性,此理未明,書道亡矣,先圣痛矣;隨之養生一事,亦成空談。尤其當今,其旨漸沒,欲望如潮,書法甚或墮落成宣泄情緒之方式。早在晉代,衛夫人在《筆陣圖》中,就曾感慨:“從今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 ”
書法養氣
氣功注重調身(姿勢)、調息(呼吸)、調心(意念),講究松緊自然,虛實有度,意氣相隨,書法亦然。書法講究用筆、結字,創作注重情感、意象和境界。要寫出氣勢和神韻,既要會用力,又要會用氣,才能寫出有功力的作品。書法本身就是一個自始至終的練氣過程。在書寫前準備時就要放松體態,調節呼吸,納新氣,吐濁氣,平靜呼吸。在書寫的過程中亦是行正氣,驅邪氣,調理陰陽五行之氣。隨著書寫節奏的變化,輕重緩急躍然紙上,亦自然地對人體氣機進行著調節。使體內陰陽得以平衡,五行得以正常循行,肺得以宣發肅降,脾胃得以升清降濁,心腎得以相交相濟,臟腑經絡得以正常運行。
意蘊姿勢
書寫前要求案前雙腳踏實,間距與肩同寬,右手執筆自然空垂,左手亦空垂相應。舌抵上腭,沉肩松腰胯,雙膝微曲,十趾抓地,調整心緒,排除雜念,微閉雙目,收腹暢氣(習氣者可提百惠,沉丹田)。根不能動,身體做先前后、再左右微搖狀數分鐘,而后站穩仍放松身架,自然呼吸數分鐘,即可開寫。執筆和書寫方法有枕腕、懸腕、提腕、和擫、押、鉤、格、抵五字執筆法及行筆、轉指、導送、中鋒、側鋒,裹鋒,逆鋒及永字八法。
動筆寫時則頭正、身直、臂開、足穩、松靜、自然;亦如周星蓮所言“端坐正心,則氣自和,血脈自貫,臂自活,腕自靈,指自凝,筆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筆也,皆運用在一心。”若能嚴格要求,則常與武術之“心無異緣、意絕妄想、六窗寂靜、端坐默究”諸般要訣相契合。正所謂:“身直則脈直,脈直則心直。”心直者,無諸妄念,空靈清凈是也。
養生養性
以書法為方便,堪能養生者,唯因書法與養生事異理同,要在無所期求,清靜安然,心氣和泰。誠如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所云:“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人之壽夭,因緣多哉,雖書家壽者如云,然如書圣羲之,其壽非長者,亦不乏人。故養生重在當下,未來所寄,枉成負擔。如同作書,率性為之,無意乃佳,迫于成敗,必敗無疑。倘能用心清凈,日日游于墨海,騰龍舞鳳,無所掛礙,人生幸事也!
歧途者,名利是也,渲泄是也,標異怪誕是也。養生貴在養性,心無掛礙,名利放下,只為一字之書,渾然天成。只因那名利最為害事,以其常亂人心,傷及體魄。君不聞有為獲大獎,殫精竭慮,惶恐不安,未等大獎頒布,便一命嗚呼者;還有大獎在榜,名利兼收,便囂張日盛,酒肆淫房,狐朋狗黨,以為能事者。名利之所害也。亦遵從“道法自然”之規。而與書道相違,與養生相悖,不可不察,不可不慎。書者怡性養心,看者賞心悅目,不亦樂乎。
書法乃流動之音符,無聲之音樂。書法、音樂性質類同。“雅樂之感人也,性返于正”,孔子“在齊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即是雅樂正其心意之一實例;書法一事,與此理同,身心本是不二,相滋而存,相滋而生;其心正者,浩氣存焉,氣盈心虛,體魄強健。老子《道德經》中亦云:“清靜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其理一也。我等凡夫,雖遙不及此,但匹夫不可奪志,不可任自頹廢;研經窮典,明理篤行,書法方能成為養生之方便。